(' 一时间,一束束或期待、或好奇、或紧张的目光,落在青登的身上。
青登一脸平静,连眉头都没动一下。
对于越后屋文三郎的此番发问,青登并不感意外。
他在前来赴宴之前,就已猜到对方举办此宴的目的是什么、想要问什么。
京都的局势怎么样了——这大概是关东……不,是全日本的人们目前最关注的话题了。
“越后屋先生,抱歉。”
青登放下手中的茶碗,苦笑着摇了摇头。
“关于京都方面的近期局势,我这边也仍在观望中。”
此乃真话。
京都那边怎么样了……对此,青登确实是不太了解,或者说是尚未拿到最新情报。
自青登就任侧众兼御台様用人以来,仅有1年又8个月的时光。
区区两年不到的时间,并不算很长。
然而,偏偏就是在这区区不到两年的时间,日本国内出现了无数的大事件!国家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近年来,“尊王”思想和“攘夷”思想逐渐合流。新的群体——尊王攘夷志士(简称“尊攘志士”)开始活跃。
前者的核心要义,是提高天皇和京都朝廷的权威。
而后者的核心要义,是驱逐日本国内的所有外国人。
按理来说,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思潮,不应该产生交集才对。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各种玩笑似的巧合。
对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来说,对天皇的尊崇之情未必有那么深厚。
经过江户幕府的二百五十多年的不遗余力的打压,天皇和京都朝廷被排除在政治和经济空间之外,自身的影响力受到极大削弱。
江户时代的日本人称呼幕府将军为“公方大人”、“大树公”,并认同其作为国家的唯一统治者。
天皇是帝王,朝廷被称为“内里”或者“禁里”,是无关痛痒的遥远存在。
但是,天皇一直存在,公家和京都朝廷也一直存在。
【注·公家:特指服务于天皇与朝廷的、住在京畿的世袭贵族。与之相对应的是“武家”,即武士系统的家族、人物】
早在“黑船事件”爆发之前,以水户藩为中心的尊王思想就已生根发芽并广为流传。
换言之,秉持尊王思想的人一直有,并且还为数不少。
只不过,这些人基本都集中在武士阶级,平民阶级说不定连朝廷是什么东西都搞不清楚。
目前在位的统仁天皇非常讨厌外国人,极力反对开国。
于是,他变成了“攘夷的化身”,一根极好的、非常便于用于用来宣传攘夷思想的大旗。
陛下都说了,他很讨厌外国人,那我们这些秉持尊王思想的人还在等什么?还不快奋起挺身!驱逐国内的所有夷狄,响应陛下的号召!
攘夷志士也兴奋起来了。
虽然自德川家族开幕以来,天皇就一直是无兵无权无粮,仅在文化领域上有着非凡影响力的吉祥物,但他始终是这个国家的名义上的元首,就连幕府将军也是其臣子。
也就是说,只要打出“此乃圣意”的旗号,就占据了天然的政治至高点。
战争最忌师出无名。
而现在,攘夷志士们的这个“名”来了!
我们的攘夷行动,乃顺应圣意的正义之举——就这样,攘夷志士们利用着天皇,更加肆无忌惮地展开攘夷活动。
由此,攘夷和尊崇天皇的想法相融合,迅速演变成尊王攘夷运动。
天皇和朝廷所在的京畿地区,成为了尊王攘夷运动的中心。
如果统仁天皇是一位对开国持欢迎态度的开明之人,那么这二者是否会合流,尊王攘夷运动是否还会风靡整个日本,便不得而知了。
在京畿地区愈演愈烈的尊王攘夷运动,令幕府深感忧虑。
跟因为长期远离政治,所以对这个国家的真实情况欠缺了解的京都朝廷,以及徒有一腔热情的攘夷志士们不同,江户幕府相当清楚海外列强的工业文明有多么可怕。
“攘夷”肯定是行不通的,“开国”已成无法避免的时代大势。
除此之外,尊攘运动的“尊王”主张也是幕府所不能接受的。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天皇和京都朝廷的权威上去了,将军和江户幕府的权威就势必下降——这是绝对的,不可能避免。
“尊王”、“攘夷”……皆为幕府所讳。
尊攘运动的主张,与江户幕府的利益完全相悖。
于是乎,为了打压尊攘运动,也为了挽救日益衰颓的国势,重塑德川权威,江户幕府决定重启“公武合体”。
早在青登的第一位伯乐:井伊直弼仍在世时,他就在极力推动一项作战策略——让将军(德川家茂)迎娶皇室的女人,由此一来,幕府和朝廷便结为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井伊直弼认为江户和京都如果长期敌对,对于国家的未来十分不利,因此必须建立合作机制。
于是他便向皇室提亲,并询问“哪位嫁给将军较为合适”。
是时,适合下嫁的公家皇女共有三位。
先帝仁孝天皇皇女,现年30的敏宫,以及正值青春年华的和宫。
当今天皇也有一位皇女富贵宫,出生仅5个多月。
堂堂征夷大将军,不论是娶30岁的老阿姨,还是娶5个多月大的婴儿,都不大合适。
因此,适合下嫁的皇女,仅有年纪与德川家茂相仿的和宫。
正当幕府和朝廷慢慢商榷之时,“樱田门外之变”爆发,井伊直弼被杀,“公武合体”暂且中止。
在幕府为对抗尊攘运动而决定重启“公武合体”后,后继的老中首座安藤信正继续与朝廷交涉。
【注·为了防止权力集中,江户幕府的老中有好多位,定员为四至五名,采取月番制轮番管理不同事务,其中起领导地位的人被称为“老中首座”】
双方反复商讨之后,最终决定极力促成这桩婚约。
然而……和宫对和亲之事极力抵触。
她自小与有栖川炽仁亲王结下了娃娃亲,二人也情投意合,她不愿离开自己的如意郎君。
再加上京畿人普遍歧视关东人,觉得关东是一片未开发的蛮荒烟瘴之地,认为关东人都是一帮粗鲁、不知礼数的“东夷”,这样的偏见,使和宫对和亲之事愈加抵触。
统仁天皇曾亲自出马,试图说服妹妹嫁给德川家茂,和宫却断然拒绝。
她直接放下狠话:“我不愿意去江户。即使出家为尼,我也不会嫁到关东!”
朝廷这边出岔子,外界也开始冒现骚乱。
幕府的这一招“公武合体”,对尊攘运动的伤害,堪称釜底抽薪——幕府和朝廷已是一家人,你们再对幕府的主张、政策指手画脚,就不合适了吧?
秉持尊攘思想的人,自然不乐意被幕府牵着鼻子走。
于是,他们对公武合体运动大加攻讦。
和宫死活不愿下嫁武家,正当局面陷入僵持时,一位名叫岩仓具视的能人登场了。
此人是关白鹰司政通的和歌弟子,善于讨好鹰司政通,于安政元年(1854)成为其贴身侍从。
【注·关白:京都朝廷的官职。负责辅助天皇处理政务。关白之于京都朝廷,类似于老中之于江户幕府】
这个人聪明绝顶,比起那些不成体统、只懂得吟诗作赋的公家贵族,他出类拔萃且很有胸襟,善于谋略又富于政治眼光。
岩仓具视对统仁天皇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幕府既然这般有求于我们,我们应该采纳这项意见,给予他们恩赐,如此一来便可以提条件,而条件则是废除井伊直弼签订的安政临时条约(《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由此再度逆转局势,提出攘夷方针。如此,施政虽委托幕府进行,但幕府做事前必须向朝廷请示。这样一来,最终实权就可掌握在朝廷手中。”
统仁天皇也认为,要想让幕府再次执行攘夷的政策,就必须采纳岩仓具视的意见。
公家里也有反对将和宫嫁往关东的人,岩仓具视与他们直接进行面谈,或者贿赂贫困的公家,有时还以贬谪身份相威胁。
总之是使尽了权谋策略,巩固他的势力。
最终,连与和宫订了娃娃亲的有栖川炽仁亲王也屈服了。
孤立无援的和宫走投无路,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
另一方面,幕府有完全无法达成朝廷施加的条件,即废弃与外国签订的条约。
于是,幕府绞尽脑汁,请求朝廷给予10年的时间想办法。
总而言之,幕府想与朝廷交好,因此接受了大部分条件,迎娶了和宫。
岩仓具视以捭阖纵横的杰出手段,促成了公家和武家的联姻,实现了自己的目的。由于冷血,他被世人称为“壁虎”。
经过多方的努力、妥协,和宫总算是顺利地远嫁关东。
是时有这样一首和歌:为了君与民,与武藏野的露珠一同消散。
和宫哭成泪人的样子就这样广为流传。
嫁娶之际,皇室给和宫派遣了6名得力干将,晋升为右近卫权少将的岩仓具视也跟随前往。不仅是为了守护和宫,更是为了直接向幕府传达朝廷方面的要求,可谓担负着监督幕府行动的重大责任。
“公武合体”的本意是消除江户和京都之间的隔阂,增强国力,压制尊攘运动。
但是……仅通过德川家茂与和宫的婚姻,依旧难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反而引起了尊王攘夷派的反感。
“公家和武家结为一家”——这对于朝廷外的尊王攘夷派来说,是毫无道理的。
他们认为朝廷没有必要向幕府谄媚,因此引发了更加激烈的尊攘运动。
他们把为和宫的婚姻尽心尽力的岩仓具视等公家四人,以及女官今城重子、堀河纪子(岩仓具视的妹妹)统称为“四奸二嫔”,列为“天诛”的对象。
在京都,尊攘派的浪人、脱藩者,以及心怀不满的公家有志之士互相结盟,开始了愈发激进的尊攘运动,京都的大街小巷吹起了强劲的血雨腥风。
继“南纪派”和“一桥派”之后,新的相互敌对的政治集团——“公武合体派”和“尊王攘夷派”——登上历史舞台。
较之“南纪·一桥之争”,这一次的党争更加激烈、残酷,它已快升级为战争了!
首先出招的,是一直沉默不语、静观事态发展、蛰伏已久的长州藩。
长州藩出了一个俸禄150石的聪明人,名叫长井雅乐。
他纵观世界局势,认为必须防止国内发生动乱,据此想出了“航海远略策”,其主要内容如下:
【废弃条约和攘夷皆为儿戏。不如积极接受条约,朝廷与幕府公武一致,充实我国军备为好。故须向海外派遣视察团,学习外国之所长,改变我国之人心,其后再思虑各种方法。此为航海远略】
“航海远略”就是从长计议的意思。
长井雅乐向长州藩藩主毛利敬亲提出了这个策略,得到了对方的认可。
于是,毛利敬亲又将此方案提交给朝廷,企图加强朝廷与幕府间的联系,解决混乱状态。
厌恶外国的统仁天皇对此十分赞赏,公家也觉得此方法可行。
获得权力的长井雅乐便来到江户,直接将此方案提交给幕府阁僚。
幕府阁僚对此也大为赞赏,采用了这项方案。好不容易通过和宫的下嫁缓解了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再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这项策略,形势便可顺利起来。
此案还得到了长州藩另一位权势人物周布政之助的支持,藩论上也达成了一致。
如此,长州藩进入了政治中心,成为了这场以“国家的归属”为赌注的盛大棋局的棋手之一。
长州的目的是不是利用此方案,在幕府和朝廷之间斡旋,进而掌握政治主导权,这一点不得而知,总之长州登上了历史舞台。
“航海远略策”若能顺利进行,和宫的婚姻也会圆满,尊王攘夷运动也将得到镇压。不论是朝廷还是幕府,都会趁势放弃对立,缓和关系。
但是对于“尊王攘夷派”来说,自然不会接受此方案。
长州藩的久坂玄瑞、越后藩的本间精一郎、萨摩藩的西乡隆盛……“尊王攘夷派”的能人们相互取得联系,开始策划推动更大规模的尊攘运动。
幕府和朝廷想要和解,但下面的尊攘运动却始终难以遏制,局势愈发混乱。
文久二年(1862)1月15日,老中首座安藤信正在坂下门遭到了水户、宇都宫两藩的6名尊攘志士的袭击。
由于有“樱田门外之变”的教训,加强了防备,因此安藤信正只是受了轻伤,便击败了那些刺客。
刺客全部被杀死,事件暂且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