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2章 经济版推恩令
王允可是新党的党魁,还是王景的父亲,现在就连他都站出来反对王景的《财产法》,可想而知其他人会作何选择了。
当然,王允并非因循守旧之人,他劝说王景只是因为觉得此事操之过急:“元旭你素有大志,欲改革旧制,然欲速则不达。当初武帝颁行推恩令,最后不也闹得天下皆反,不得不杀主父偃以平息众怒?如今你不过据四郡之地,掌数万之军,比之武帝如何?真要强行推广《遗产法》,恐怕十八路诸侯联军又要卷土重来,与吾等新党不死不休了。”
这话倒也确实是为王景着想,当初给汉武帝出主意搞推恩令的主父偃,那可是直接身败名裂,最后被下令族灭的。
然而王景又岂是轻易就会动摇的人?
他所认定的事,别说九头牛了,九条龙也拉不回来啊。
至于王允的担心,王景实际上并不怎么放在眼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如今世家之害,已成帝朝顽疾,不仅动摇汉室江山,还危害天下,若今日不改,明日不改,那究竟何时才能改呢?”
王景深知眼下就是改革最好的时机,北军刚刚在战场上取得大胜,联军一时间无力反扑,此时还不改革,以后估计想改都没机会了。
一个组织在建立之初是什么模样,就决定了这个组织日后会成长为什么形态。
王景需要的不是一个依托于世家和豪族所建立起来的政权,否则怕不是要走上光武帝刘秀的老路。
刘秀当初迅速统一天下,为炎汉帝朝续命成功,此事千古未有,可谓独一无二。
当代价是什么呢?
炎汉帝朝失去了盐铁官卖的财政根基,皇室的利益被大量侵占,再也无力弹压天下。世家和豪族不断坐大,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百姓活得猪狗不如,变成了一具具行尸走肉。
刘秀建国后曾想丈量土地,结果最后动用军队镇压都只能不了了之。
为何?
因为你刘秀就是靠着世家和豪族的扶持才统一的天下,如今想要打完斋不要和尚,哪有那么容易呢?
如今王景也是一样,他眼下若是答应了王允大局为重,缓一缓,等一等,静待时机的出现。
那么恐怕这个改革的时机永远都不会出现,因为你在壮大的同时,世家豪族也在壮大。等到你觉得时机合适的时候,世家豪族的问题恐怕已经尾大不掉了。
因此王景绝不会坐等时机的出现,眼下不做,以后再想做就没机会了。
王景凝望着王允,目光坚定,语气铿锵:“既然要改革,那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立即,马上,一味的拖延等待,最后只会和光同尘,不了了之。昔日世祖仰赖豪族一统天下,二兴汉室,可登基称帝之后,他推行度田制度,最后成功抑制豪族的壮大了吗?”
“一件事,如果一开始不去做,那么永远都做不成。”
王景的这一番话,可谓是斩钉截铁。
王允虽然也是世家出身,但身上依旧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执拗,因此立即就被王景那激昂的语调所打动:“此言倒也在理,只是接下来元旭你又打算如何去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王景早就将人的本性看得通透:“左右不过是一個利字,天下世家,无非追名和逐利,只要我让出足够丰厚的利益,今日反对我的人,明日说不定就会成为我的支持者。”
“让利?”
王允有点迷糊了:“怎么让,让多少?”
王景笑道:“父亲可听说过奇巧阁?”
王允笑着点头:“哈,你那日进斗金的奇巧阁,整个洛阳谁不知道?”
笑过之后,王允却是露出震惊的表情,目光难以置信地看向王景:“你难道允许世家之人参与奇巧阁的经营?”
“有何不可?”
“这……”
看着王景似笑非笑的淡然表情,王允心中百感交集,真的很想问王景是不是疯了。
那可是奇巧阁!
不说能把黎家挤垮的铁器生意,光是垄断四轮马车的生产所带来的利润,就让天下世家极为眼红了。
不仅仅是因为四轮马车的昂贵,还在于四轮马车所代表的身份和地位!
如今的洛阳城内,哪家的达官贵人若是出门能有一辆四轮马车代步,立刻就被人投来羡慕乃至嫉妒的眼光。
这是身份的象征!
这是地位的证明!
这种优质的产业,若是落在普通商人的手里,早就被人巧取豪夺,吞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了。也就是因为王景实力够强,所以才没人敢伸手。
可现在王景居然允许别人也参与到四轮马车的生产经营中来,这让王允如何不震惊和诧异?
“此言当真?”
“君子一诺千金,就看父亲信不信得过我了。”
让利而已,对王景来说,四轮马车的产业链只要掌握住核心技术,高价卖轴承,其余的木质结构生产环节利润其实不高,还费时费力,需要养一大批低级木工,管理起来十分麻烦,这部分的完全可以丢给下游产业,让别人替奇巧阁生产。
到时候马车的产量增加,光是卖轴承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不比现在一个月卖那么几辆马车香吗?
甚至还可以趁机扩大产能,增加产量,说不定到时候光是司隶州的订单,奇巧阁就做不完。
与其吃独食,不如拉上新党内部的成员当队友,大家一块儿挣钱,然后组建强大的商会组织,一致对外。
而这其中,王景就特意为太原王氏留下了巨大的利益空间,分配的产业肯定也是利润第二高的档次。
毕竟王允不仅是王景的“亲爹”,他还从最开始就支持王景起兵,双方利益一致,又血脉相连,于情于理,王景也当在经济上拉太原王氏一把,分出一些利益,回馈家族对他的资助和扶持。
趁着这个机会,王景是打算把奇巧阁的一部分产业切割出来,给太原王氏一个赚大钱的机会。
“合该如此,合该如此啊。”
王允非常高兴,他虽然刚正清廉,但不代表他不喜欢钱。
太原王氏这么大一个摊子,上上下下多少人指着他吃饭,难道起居饮食交际应酬不需要钱吗?
人又不是活在真空里的,更何况王景给的机会,不违背良心,光明正大的赚钱,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奇巧阁是王景的私人产业,就算王允这个当爹的,也不可能不问自取。所以一直以来,他也都没提起这方面的事情。
如今王景主动让利,他自然是老怀大慰。
当然,王景这么做也是有私心的,借着推广墨学为幌子,发展科学是王景一直想要达成的宏伟目标,而这种事只有他一个人努力毫无意义,必须将更多有权有势的人一起拉进这个利益圈子里,才能将科学真正推而广之。
眼下见王允对奇巧阁的利益很感兴趣,王景便趁机提了个建议:“父亲,生产四轮马车还是需要一定的工艺和技术的,这门生意想要做得长久,家族恐怕还得早做打算才是。”
王允不太懂技术上的事情,闻言也是一愣,用求助的目光看向王景:“元旭可有建议?”
王景自得一笑,终于图穷匕见:“单单聘请工匠是不够的,父亲应当派遣一部分族中子弟投身墨学,将知识和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此才是我太原王氏的立身之本啊。”
终于,王景将“黑手”伸向立刻家族,打起了太原王氏内部后起之秀的主意。
王允摇头失笑:“好啊,原来是在这里等着为父是吧?伱这臭小子,现在都学会和我耍心眼了。”
王景极力推广墨学,王允岂会不知?
可如今推广到自己头上,却是让他哭笑不得:“元旭,你可知我太原王氏也是儒门中人,家中子弟自幼便习六经学六艺,你现在居然想要在族学中加入墨学,这算不算是让为父背叛师门啊?”
王景看得出来,王允并非那种刻板的卫道士,因此不慌不忙,笑着回道:“父亲此言差矣,圣人教诲,教的是人间正道,而我所倡导的墨学,探索的是万物之理,两者并不矛盾。这如何称得上是背叛师门?”
“你说得倒是也有几分道理。”
王允性格耿直,却并非迂腐之人,也懂权谋和机变,因此对王景的这番话也颇为赞同。
反正太原王家枝叶繁茂,家族内部年轻子弟众多,也不是人人都能举孝廉当官的,炼神一道更是讲究天赋,并且修炼资源高度集中,不可能人人都能雨露均沾。
因此倒不如分一批人出来,投身于墨学,日后也算有个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