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这时候才解释缘由:“原本是没那么快的,只能说全赖主公洪福。”“公达说笑了。”
王景还以为荀攸是在拍自己的马屁。
没想到荀攸郑重其事的摇头说道:“非也,此事倒还真是主公的功劳。”
随后荀攸遣人去把一个年轻的工匠招到身边。
来人二十岁出头,面容白净,脸上充满了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
王景认出了他的身份,表情略显惊讶:“正良,怎么是伱?”
原来人正是鲁方,木匠老鲁的最小的儿子,也是最早从兖州一路跟随王景来到洛阳的旧部之一。
只不过鲁方没有参军,一直都是默默地在从事毫不起眼的后勤工作,负责经营醉月楼等产业,之前还秘密加入了暗卫,参与制造百刃机匣。
荀攸笑着给王景介绍道:“主公让我召集能工巧匠,却不想真正的巧匠就在身边,正良如今已经被墨狮前辈收为墨家弟子,他在数道上天赋不俗,且擅长机关术,正是得益于正良的帮助,研发的进度才得以提前了一大截。”
借由荀攸之后,王景才惊觉原来一位古代版的机械天才居然一直都藏在自己的队伍里,此前他都没注意到这件事情,差点就让鲁方被埋没掉了。
此前的鲁方,王景一直都是把他当成管家来培养的,交给他的任务也是管理账本,经营产业之类的活。
鲁方的数学天赋不错,因此把王景的产业打理得井井有条,若非这次意外,王景都不知道鲁方不仅数学天赋好,他居然还擅长机关术?
活字印刷术的机械设计王景只是和墨狮提了一个概念而已,而鲁方他只了十天天时间就把技术给实现了,虽说是在墨狮的帮助下,但这个速度也相当人。
眼下这印刷厂都还没建成,鲁方便能带着一群大字都不识一箩筐的普通木匠完成了图纸上的技术验证,只能说是一个天才。
只可惜,他这样的天才在民间还不知道有多少,全都因为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被埋没掉了。
王景心中暗暗感慨教育的普及必须加快了,同时也不忘拍着鲁方的肩膀鼓励道:“正良,这件事你要好好做,日后说不定可以凭此青史留名。”
“我,青史留名?主人切莫说笑,小人根本不敢想的。”
鲁方表情憨厚地摸了摸脑袋,他这辈子都没被人这么夸过,所以有些不太习惯。
对于爬科技树这条道路,王景一直没有放弃过,毕竟科学和神功,为什么非得选择其一呢?
小孩子才做选择,王景想全都要。
为了千金买马骨,吸纳那些被儒生排挤的名匠前来投奔自己,王景决定要用鲁方来设立一个典型。
王景大方地挥手笑道:“如此功劳,岂能不赏?正良想要什么样的封赏,尽管道来便是,我为你做主。”
荀攸虽是学儒出身,但本身并不排斥新技术和新思想,属于儒士之中少有的实用派和开明派。
因此看到王景想对鲁方大加封赏,他也乐见其成,替鲁方感到高兴。
鲁方闻言,顿时单膝跪地,抱拳说道:“高官侯爵,非吾所求,唯有一事,希望主人能够答应。”
此时鲁方年轻的面容上,写满了坚毅和一往无前,这是一个不被功名所累,仍旧保持着理想而砥砺前进的有志青年。
王景感受到了鲁方心中的决意,顿时收敛笑容,端正心态,认真询问道:“正良所求为何?”
鲁方一咬牙:“方追随墨狮前辈研读墨学,只觉得机关术奥妙无穷。然而昔日武帝独尊儒术,至今已有三百载,天下竟无墨学立锥之地。属下别无所求,唯望主人能再现昔日百家争鸣之盛景,让墨学能有立足之地。”
很显然,鲁方本就是木匠出身,因而对于墨家的理念十分认同,毕竟墨家诞生之初,其目的就在于保护工匠和手艺人这个群体。
仙秦帝朝时期,墨家也是当世显学,与儒、道、兵、阴阳等并立于世。
然而最近三百年来,儒学早已统一了中原,完成了对思想上的垄断,就连炎汉帝朝开国所秉持的黄老之学和法家,如今都只能苟延残喘,更何况是其他的先秦学术流派?
可正因为如此,鲁方的理想,更近乎是一种妄想。
只因为他居然想要推翻儒学独霸的格局,与世家和豪族站到了对立面。
鲁方刚刚说完,作为儒门的一员,荀攸立刻急切地看向王景,出言劝谏道:“主公,兹事体大,还请三思啊。”
一旦真的答应了鲁方的这个要求,华夏大地必然再现百家争鸣的格局,进而引发思想上的滔天巨浪。
此举极与向儒门开战无异,要知道诸侯联军背后的领袖,清一色都是儒门名士,世家嫡系。
甚至就连太原王氏,也同样是儒门的一员,王景自己虽然不学儒术,可父亲王景,大哥王盖,却都是学儒的。
王景沉吟不语,心中也在权衡利弊得失。
而看到王景没有说话,鲁方原本忐忑的心情,顿时更加不安,甚至忍不住生出几分灰心丧气。
毕竟儒学昌盛,墨学衰微,像他这样的墨家传人,再怎么天才也只能屈居人下,做牛做马。
这种不被世俗所认可的悲哀,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怕是难以体会。
略做沉思之后,王景最终还是有所觉悟:“好,此事我准了,从今日起,鸿都门学内部开设墨家讲堂,研究和传播机关术与偃甲术。”
虽说并未公然传播墨家的理念,可主公竟然真的答应了此时?
荀攸闻言亦是露出震惊不已的神情,实在是此举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毕竟从理智的角度分析,正常人应该会选择拒绝才对。
为了一群工匠,为了已经没落的墨家,与儒门乃至整个世家群体敌对?
此举何其不智!
相比于荀攸的震惊和难以置信,此时此刻的鲁方,心中只剩下实现毕生理想的狂喜。
如今墨学终于有了复兴的机会,鲁方作为墨家的门徒,心中兴奋不已,有种飞上云端的飘然感,一切仿佛做梦一般,美好得近乎虚幻。
鲁方忍着热泪,双眼通红:“方从此以后,必为主人肝脑涂地,效死以报。”
王景很满意鲁方的态度,觉得这样其实也不亏。
反正现在地盘不大,需要的官僚也不多,和儒门闹翻也就闹翻了,暂时还能顶得住。反倒是从现在开始,培养一群墨家的门徒,对物理学展开研究,对华夏文明的发展或许更有好处。
至于如何培养,王景不打算搞落后的门徒制度,而是效仿后世的大学,搞书院制,大开方便之门,择天下英才,有教无类。
在书院里,不看出身,不看家世,只以个人的才能论高低。
这在三国时期是难以想象的,此时的华夏,教育机构一般都只是分成官学和私学两种。私学就是各地儒学名士自己创建的经学流派,讲学方式也比较随意,基本上就是一群学徒围着导师听他讲道。
例如在陈留郡时,王景参加的飞白经馆就是这种教学形式。
身为导师的蔡邕讲到哪里,王景这些学生就只能听到哪里,偶尔还能获得一个提问的机会。
不得不说,这种讲学方式非常随意,效率也很低,除了少数有真才实学的大儒和他门下的天才弟子,普通人几乎没法从中学到多少真本事。
甚至穷一点的学生,直接连入门旁听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回去做牛做马,土里刨食。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