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苏亦不厚道,而是博物馆之中,观众都是来去自如,这里跟课堂不一样,没有所谓的课堂秩序。 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之中,不断有旧人离去新人加入。现场的秩序,全凭自觉,没有什么强制性。 再说,他也不是真正的讲解员。 苏亦也不按照讲解员讲解程序来讲解,他现在在讲课,除了要教大家如何看展,还要教大家如何设计陈列。 不然光讲解,直接让博物馆的讲解员来就行了,他废着劲干啥。 再说,他刚才也没有想到自己随便提及一嘴就真的有人跑去抄六项原则,而且动作太快,根本就没等他把话说完。 不过六项原则重要吗? 很重要。 想要领会整个通史陈列的设计理念,就要看懂六项原则。 那么六项原则有哪六项呢? 苏亦并没有省略这部分,直接现场讲解。 “第一,通史的陈列从原始社会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为止。既按照社会发展分期,又按照朝代排列。” 他一念完,现场的气氛有些怪。 好多人都下意识望向跑去入口处认真抄写六项原则的观众,目光之中隐约有点同情。 很明显,等他们抄完六项原则回来,这边都讲解完毕了。 甚至还错过了很多关键知识点。完全就是捡了芝麻丢了绿豆。 苏亦也不是光念,他也讲解,“光从第一项原则,就很明确的告诉大家,整个通史陈列的时间长度。我国历史分期之中,中国近代史就是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因此,通史陈列第一项原则就很明确的告诉大家,这里没有近现代史部分,那么近现代史部分哪里有呢?隔壁的革命博物馆展厅。” 众人恍然。 其实这就是基本知识了。 但也是大家教大家看陈列展的第一步,不要一进博物馆就瞎看,或者直接杀向文物展厅,就拼命逮着文物就观看。 就算这么看,其实也没啥。 但带着学习心态过来看,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了。 那么第二项讲个啥呢? “第二项,以阶段斗争为主线,并且结合生产斗争,表现我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状况和劳动人民的斗争历史。其中突出地表现历代农民起义和标志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发明创造。对我国历代的文化、艺术、科学和人民生活状况也适当地加以表现。” 这一项就非常重要了。 都说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了,那么整个陈列设计都围绕着这个思想来的。 因此,整个通史陈列充斥着大量这部分的内容。 这是时代特色,谁也没有办法淡化。 “其中,还要突出表现历代农民起义和标志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发明创造。这句话也是重点,同学们观展的时候,可以认真观看,那一部分陈列,侧重表现农民起义,哪部分文物重点表现各个朝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后一句话,就是文化、艺术、科学跟人民生活部分了。这部分,大家就可以尽情欣赏文物的美感。” 第二项讲阶级斗争为纲,那么第三项讲个啥呢? “第三项,凡是对我国历史发展各个方面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代表性人物都适当地加以表现。对代表被压迫阶级和民族的革命领袖人物和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都有所表现。对统治阶级的重要代表人物,只要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积极作用的,也适当表现。” “这部分主要突出历史着名人物,跟咱们的历史课本一模一样,应该不需要我特意说明了吧。” 因此,苏亦进入第四项。 “第四项,关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根据历史真实情况,正确地表现以汉族为中心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发展的历史。着重地表现民族间的友谊团结和各民族对祖国的贡献。” 这项也没啥好讲的。 字面意思。 就是讲民族关系,就是告诉大家,中国是怎么来的。 苏亦之前在历史系的开学演讲之中,讲的够多了,没有必要继续赘述。 北大这帮学生,自然没有异议。 其他听讲的观众有异议也没有,他们刚刚议论,旁边就有学生竖起手指做嘘声状,想要说的话,也都咽回肚子里面去了。 如果说第四项是讲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那么第五项就讲述着中国跟世界各国的关系。 “第五项,关于我国历史上的中外关系,力求正确地表现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注意表现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关于历史疆域地图问题,凡涉及国际关系的,本着既符合历史真实,又注重国际关系的精神慎重处理。” 第五项最有一句话,讲述的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既要符合历史真实,又要注重国际影响。 比如南海争议问题,比如跟苏联老大哥的国土争议问题,比如跟阿三关于藏南地区问题。这些都可以讲述,有不要太过火,如何表现,就跟当时的国际关系有关,再做微调。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反正,通史陈列经常微调,并非一成不变的。 重点讲述前面五项,第六项,苏亦轻飘飘地提及。 那么第六项是啥? “第六项,关于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问题以郭沫若同志的观点为依据。” 没有错,就是这一项,一开始各位史学大佬差一点就打出翔来了。 好吧,打出翔什么的,有些夸张了。 但确实争论最大的一项。 中国的历史分期,一直争论不休。 以前争,现在争,未来还要争。 50年代末,老一辈史学家,如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夏鼐等曾召开一次座谈会,会议由邓拓主持,商讨《中国通史陈列》的一些原则性问题。 关于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意见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中国通史陈列》是一个整体,只能取一种说法,不能在陈列中百家争鸣。 这个座谈会,就直接定下来郭老战国封建说。 为何如此,具体情况,苏亦也不知道。 除非可以翻看当时的会议纪要,不然,谁也不知道发生了啥。 但不知道具体情况,猜测一番,也是可以的。 无非就是两个因素。 第一因素,教员赞同战国封建说。 具体……略! 第二个因素呢,就可以多说一些了。 建国成立以后,高教部制定的大学通史教学大纲,以及中学历史课本都是按战国封建说编写的。 所以,在国家的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通史陈列》,作为“第二课堂”,承担着极为重要社会教育作用的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必须要跟教材保持一致。不然,一个国家两个主流史学观点,民众该如何辨别? 不可能人均史学家吧? 不过可以确定一点的是,各位史学大佬只是同意在《中国通史陈列》》中战国封建说分期,并不意味着与会者都赞同战国封建说的观点。邓拓自己就是持西周封建说者。 甚至,翦伯赞也持西周封建论,不过他认为西周为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是封建领主制的国家,与春秋以后的地主封建制不同,他的观点在他编着的《中国史纲要》就有集中阐述,北大历史系的学生都不陌生。 甚至,后世还有人吐槽,《中国史纲要》写的太垃圾。 大部分的东西都略过,不涉及。 对于这种无知的言论,就不需要去理会了。 说回中国通史陈列,大家默认战国封建说,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同一观念”,对于博物馆陈列人员来说,也是一条不成文的守则。因为《中国通史陈列》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而不是个人的学术成果展览。个人的不同观点可以保留,可以写文章发表。但是,《中国通史陈列》只能有一个标准。 没确定之前,它可以是西周封建说,也可以是战国封建说,但最好是战国封建说。 不然,中学历史老师会疯的。 把六项原则弄懂了,通史陈列基本上就看懂大半了。 因为六项原则就是纲领,它规定了《中国通史陈列》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陈列。 《中国通史陈列》展示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它依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学说,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理论上概括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演进、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这就是指导《中国通史陈列》设计的理论基础。 这个部分是树干,其他的部分,都是枝叶了。 这一部分,都是课本没有东西。 除非是做过专门的研究,不然,这些东西,就算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也讲不明白。 因为,讲解员大部分就是给你科普文物知识,给你讲文物的故事,涉及陈列展览涉及部分,就算他们想要讲述,也不一定会弄得明白。 实话实说,苏亦讲述这个部分,有些枯燥。 中途,不少人都离开了。 但总体来说,人数还是越来越多。 主要是北大老师当讲解员这个名头,还挺吸引人的。 大家都是冲着北大户外课堂这个名头过来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偏向学术性的讲解,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不少观众都掏出本子来做笔记。 苏亦讲完,众人鼓掌。 苏亦笑道,“前面这个部分,讲述的有些枯燥,现在就开始带领着大家去参观原始社会馆!” 哗啦的一下,队伍终于移动了。 原始社会设计组的组长是贾兰坡先生,这个部分是以当年裴文中、贾兰坡两位先生指导下举办的《原始社会展览》为蓝本,继续设计的。 当然,两部分内容有些相似,却又不太一样。 主要是跟通史陈列的六项原则有关。 因为是通史陈列,因此,整个陈列重点突出的并不是物而是人,上面领导始终强调“要历史陈列,不要文物挂帅”,“不要见物不见人”。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些意见没有问题。 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就是人的活动,人在社会和自然界的活动。 通史陈列要是不重点突出人,哪搞啥历史陈列?直接弄一个文物展览不就行了吗? 但要出现人。 这个问题就不好弄了。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人,应该出现谁不应该出现谁,这都是很有争议的问题。 同样,确定完这些历史人物以后,又应该如何表现这些历史人物? 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果让大家来拟定原始社会的人物?大家应该如何拟定啊?” 苏亦的话,一下子就把北大考古专业两个班的学生问蒙圈了。 如果是在历史时代还好说,随便拎出来一个历史朝代,都是一大堆历史名人,偏偏原始社会它就不好弄了。 没人能回答得出来。 “原始社会还能有历史名人不成?” “这个历史时期,啥都没有啊。” “教材上都是讲述人类进化论啊,不然,就是旧石器时代跟新石器时代,根本就没有具体的历史人物啊。” 苏亦提示,“好好想咱们中国人的祖先是谁?” “不愧是女娲吧?” “三皇五帝?” “夸父逐日?” “这些都是啥啊,这不是神话人物吗? 苏亦笑了,“没有错,就是神话人物,不过具体是哪些神话人物,大家可以猜一下。” “小师兄,你就不要掉我们胃口了,赶紧公布答案吧。” “就是啊,小师兄,我们都等不及了,一会还要看展呢。” “小师兄,不带这样逗我们的,都要看展了,还给我们出问题。” 苏亦笑了,“好了,不逗你们了,看展吧,我刚才的问题,在陈列展上就有。你们好好观看,贾兰坡、安志敏先生他们都选择哪些人物做原始社会的代表人物。” 这帮家伙就是给苏亦带入思维盲区了。 都站在原始社会展馆面前了,想要知道答案,直接观看就行,哪里来那么多虚头八脑的东西。 在没有历史记载的原始社会时期,有代表人物吗? 深究的话,是没有的。 不深究的话,是有的。 那么都有哪些人物? 就是神话人物。 顾颉刚先生提出来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就已经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甚至在,考古学出现之前,中国人修史,都习惯性把三皇五帝并入中国的历史之中。 这也才有了后来的古史辨派的产生。 但众人谁也没有想到,历史博物馆的通史陈列竟然会把这些神话人物放入其中。 这也太儿戏了吧?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我在北大学考古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