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亦回一趟新会老家并不容易。 汽车、渡轮、拖拉机、摩托车各种交通工具机会换了个遍,花了差不多两天一夜的时间,在第二天下午才回到新会的城区——会城镇。 主要是他们坐车到半路,车子坏了。 只能到潭江渡口乘船到双水镇,然后再从双水镇回到会城镇。 除了没有火车,也算是体验一般巴金先生的潭江之旅。 兜了一圈,又因为修车耽搁,第一天夜晚,只能在附近的村子民居借宿,好在这个方面何大叔经验丰富,甚至,远途村子还有不少的熟人,不然,估计苏亦都要留宿荒野。 不过回到会城镇,苏亦整个人的待遇就翻倍提升。 刚到车站就有专人过来接送。 苏亦刚从邮局的电话亭走出来没多久,就看到喷着黑烟的农用三轮汽车带着刺耳的轰鸣声停靠在他的面前。 然后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从驾驶室推开车门跳了下来。 苏亦见到来人,赶忙上前打招呼,“二叔,你怎么来了?” 来人,正是苏亦的二叔苏城,苏城第一句话就说,“你小叔有任务,没时间,你爷爷就让我过来接你了,没见到你小叔过来,失望吧?” 苏亦摇头,“二叔,你这说的是哪里的话,我不是觉得你忙,不想打扰你吗。” 苏城笑骂,“臭小子,少来这一套,我一个中学老师,能够忙到哪里去?倒是你小叔,天天需要到大街上溜达,忙得不可开交。” 苏亦还想说什么,苏城就说,“行了,别在外面闲聊了,你爷爷还在学校等你呢,赶紧回去。” 苏城说着就提着苏亦的行李搬上车,载着苏亦离开车站。 同样是老师,苏城这个中学老师,出场方式可比他老子苏哲一大学老师厉害得多。 直接就用上山轮汽车,比他老子苏哲蹬的破三轮单车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苏城口中的学校就是新会一中,也是苏亦的母校。 可以说,苏亦的老家就是在新会一中的家属院。 因为苏亦的爷爷苏德章就是现任的新会一中校长。 而,他家就一直都住在家属院之中。 现在的一中是在惠民西路。 自从抗战胜利之后,一中重新迁回会城镇,校址从孔庙就改成新会书院之后,一中的校址就没有改变过,嗯,就算后世,一中也只是在新会书院旁边重新建立新校址把书院隔开保护而已。 然而,一中最开始的校址并不是在新会书院,而是在马山下的孔庙的旁边。 因为一中的前身就是1905创办的官立新会中学堂。 首任校长就是谭镳。 此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梁启超的表兄。 所以一中从成立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不一般。 据了解,清末办中学堂的校舍是以孔庙考棚(孔庙右邻)的房屋为校舍。 大的五六间作课室,小的几十间作学生宿舍。 1926-1927年间,由于体育场狭小,拆乡贤祠扩大体育场地,填池塘作校园。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和班级增多,最后除大成殿外,孔庙及学宫全部作为校舍。这是学校校园扩建的常态,就好像北大,从建立开始就不断的把燕园周边的园林囊括其中。 直到1939年春,新会沦陷,新会一中才迁往双水上凌冲谭氏宗祠。 也就是之前苏亦从广州返回会城要经过双水镇,民国时期,因为潭江的航道以及新宁铁路的关系,双水的经济发展并不比会城差多少。 这也是一种迁往双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之所以迁往谭氏宗祠,主要是谭氏宗祠的够大,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民国多个教育机构迁往宜宾的李庄古镇是一样的道理。 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重新迁回会城。 这时,孔庙已被日伪政权拆毁,仅余大成殿、奎星阁、尊经阁几座残破建筑物,因而校址改在新会书院,至今不变。 因为新会一中的社会声望,1958年的时候,就被定为佛山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被定为广东重点中学,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省政府再次把新会一种评为县市重点中学。 从此以后,新会一中就一直是省重点。 就算是前世,苏亦读书的时候,新会一中也是江门的No1。 苏亦回到一中校园的时候,再一次有种时空旅人的错觉。 他前世在广州美院读了四年的书,重回78年的广美,有种穿越两个时间的错位感。 回到一中,他同样也是如此。 因为,他前世就也是在一中读的书。 似乎,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让他把生命中所经过的一切用一种奇妙之旅串连了起来。 如果此刻真的需要BGM那应该是《错位时空》,如果还要加上一个爱情故事,那应该是《不能说的秘密》。 苏亦在会城镇的家就是在一中的家属院。 基本上,从小他就住这里,除了学校停课的那几年外。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为他爷爷是校长,所以住宿待遇比父母在美院的筒子楼单身公寓好了不少。 是一个二层的独栋小院子,建筑面积不大,但因为有院子,绿树成荫,院子除了一些常见的花果,还有一排金丝竹,只要有微风吹来,竹子摇摇晃晃之中,自有金色的光影在院子之中流淌着,充满了无尽的生命力。 不过院子的竹子多有刻字,都是苏亦小时候的功劳,歪歪扭扭的人名+诗句就是他的杰作,为这,小时候,他没少挨揍。 苏亦回来的时候,老爷子苏德章正在院子练字。 苏亦凑近一看,还是赵孟頫的赵体,“爷爷,这书法功底越来越返璞归真了。” 苏德章才笑起来,“我的大孙子,回来了?” 苏亦笑,“是的,要不爷爷我帮您研磨。” 从小帮老爷子研磨,这技能,他干的是炉火纯青,这也是为什么他之前在美院画室给关老研磨的时候,干得轻车熟路的原因。 然而,他刚想要动手,就被老爷子制止,“我大孙子难得回来,研磨就不必了,但字却可以写的,也让爷爷看看你这段时间在外,长进多少了?” “好!” 苏亦也不拒绝。 然后提笔挥毫。 字体跃然纸上。 是熟悉的启功体。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很熟悉。 然而,他之所以写这句诗,完全就是因为老爷子的字帖上,写着,“老翁年已迈,含笑弄孙子。” 他就是想告诉老爷子,他一点都不老。 不过刚到家门,第一件事就是提笔写字,这个家风也就只有苏家才可以有了。 至于他二叔苏城,正在院子外面给他搬书呢。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我在北大学考古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