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这个宰相都说弄就弄了,其他人谁敢嚣张啊。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好事儿。 官员们都怕他,他想施行什么政策都能畅通无阻。 但是对于后人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儿了。 朱允文会被忽悠瘸,虽然有他自己无能的原因,但是在朱吾适看来,朱元璋起码要背一半的锅。 朱元璋把那些文武百官压制得太厉害了。 在朱元璋手底下当官,每天都小心翼翼的,有什么想法都得深思熟虑,还不敢提出来。 等到朱元璋好不容易死了,这些人开始放飞自我了。 就连黄子澄,齐泰都敢跳出来忽悠朱允文削藩了。 黄子澄洪武十八年就成了探花郎,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 这整整十三年的时间,黄子澄哪有什么存在感啊。 说到探花郎,朱吾适就想到了穿越时空的爱恋里那个黄子澄。 一般探花郎都是年轻英俊的那个。 如果第三名太丑,第二名帅点儿,皇帝甚至会让他俩名次对换,因为探花郎就得是帅的。 可是穿越时空的爱恋里那个黄子澄清,人家从小就是唱花脸的。 曹操,张飞,鲁智深这类都是花脸。 真要说帅,那得是小生。 明明知道黄子澄是探花,还找了个这样的,估计就是为了黑黄子澄。 黄子澄这人,也确实该黑。 朱元璋待他不薄啊,钦点他为探花郎,最后甚至让他当了东宫伴读。 朱允文待他更是好啊。他说削藩就削藩,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削藩不成,反而把自己的皇位弄丢了。 而黄子澄更是连命都丢了。 也就是黄子澄最后宁死不屈,被诛九族了,不然他的风评更差。 这个黄子澄也不能说坏,只是多少是有点儿蠢的。 他为啥让朱允文削藩,朱吾适觉得多少还是有些私心在里面的。 既然你觉得藩王制不好,你为啥不让朱元璋削藩呢? 朱元璋要是削藩的话,肯定是一削一个准的,谁也不敢反抗。 还不是因为朱元璋不好忽悠,朱允文好忽悠嘛。 削藩是不是好事儿,是的。 就算是好事儿,也得看实际吧,也得看执行者是谁吧。 你让朱允文去削藩,他有那个实力吗?没有的好吧。 既然出发点不是坏,那就只能说他蠢了。 如果朱允文削藩成功了,那他黄子澄和齐泰将在大明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吾适敢保证,黄子澄肯定有这方面的想法。 可惜太过急功近利了。 最后他的愿望倒是达成了,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惜不是啥美名。 如果朱允文登基之后,徐徐图之,等自己做大做强之后再削藩,未尝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毕竟他即位的时候才21岁啊。 放到现代,大学都还没有毕业呢,有的是时间建功立业。 为啥那么匆忙,一上位就削藩。要说这里面没有黄子澄的功劳,朱吾适是不相信的。 黄子澄这么急功近利,真的全都是为了大明吗? 对于刚上位的朱允炆来说,削藩真的是势在必行的吗? 虽然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把很多有功劳的有能力的勋贵都给弄死了。 但是大明的军队又没什么损失。 朱元璋也不是傻子,不可能让自己其他儿子的实力威胁到朱允炆的。 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上位,做了多少事儿? 蓝玉冯胜都能毫不犹豫地干死,不就是为了给朱允炆铺路嘛。 费劲吧啦地给朱允炆铺路,朱元璋怎么可能没有考虑到自己儿子这一层呢。 以朱元璋的精明,他甚至有可能都考虑过朱允炆削藩的可能性。 只是他没想朱允炆这么心急,才刚上位,就给自己找了一个最难完成的任务。 关键他是真的没那个实力啊。 黄子澄和齐泰有那么实力吗,也没有。 俩人动动嘴皮子倒是还行,真要是想靠着他俩成事儿。 那只能说朱允炆是想瞎了心了。 所以说黄子澄提议削藩,真的全都是为了大明考虑吗? 反正朱吾适不这么认为。 在朱吾适看来,黄子澄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利益倒是没多少,但是名声这种东西,向来都是文人特别看重的。 尤其是到了大明中后期,那些御史言官要是不能当庭跟皇帝顶几句,出去都不好意思大声说话。 要是能让皇帝打几板子,那就更好了。 一个不畏强权的名头就有了。 很多文官甚至已经到了为了自己的所谓名声,气节,已经不顾及百姓死活,朝廷利益了。 朱吾适想着想着就想多了。 本来只是想着怎么让文官花钱,结果最后竟然想到了怎么改变文官的风气。 光想着自己的名声,不干实事儿,不顾百姓死活,朱吾适非常不喜欢这样的人。 现代社会那些人为了当官,还知道搞个名字工程呢。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虽然也是劳民伤财啊,但是人家起码做事儿了吧。 修个路啊,建个花园啊。 虽然可能设计不合理,花了钱没什么效果,但是好歹有个东西摆在那里吧。 大明这些文官倒好,天天屁事儿不干,就知道跟皇帝唱反调,全靠营销啊。 想到这里,朱吾适突然就有了个好主意。 你文官不是喜欢好名声吗。 那咱就给你这个好名声。 朱吾适的想法也很简单,办报纸。 然后每期介绍一个文官,从他出生开始,能查到的资料都写上去。 同时呢,介绍一个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的工匠。 例如,御使大夫某某某,从小家庭富裕,熟读四书五经,然后科举多少名,或者谁举荐当了官。 提出过什么建议,被采纳的有多少,没有被采纳的又有多少。 另一边呢,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某某某,从小家境贫寒,自己都差点儿被饿死。 为了有口饭吃,跟随铁匠学习打铁技术。一干就是三十年,虽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但是依旧食不果腹。 直到他加入了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 他开始潜心钻研,终于研发出了更好用的农具,百姓种地事半功倍。 又或者某某某,研究出了更科学的育种方法,极大提高了种子的成活率,抗干旱能力。 亩产都提高了。喜欢我家床底通大明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我家床底通大明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