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怡君想了想,“先加印二十万册,印出来就给他们送过去。”
“好!”魏怡君看到贺启智没有动,不由得说道:“还有事?”
贺启智点头,“是关于座谈会的事情,前天我去找过刘红民一次,他在香江还没有回来,可能无法参加这次的座谈会了。”
魏怡君微微皱眉,缺少了原著作者,座谈会就显得不是很圆满。不过,她也没有什么办法,刘红民和其他作者不一样。
“来不了就来不了吧!座谈会按期举行,一定要做好接待工作。”
贺启智信誓旦旦的说道:“主编放心,肯定没问题。”
虽然刘红民没参加,但是座谈会如期举行。
当天,很多在《当代》上投过稿的作家都出席了座谈会。也有很多在京城的作家,慕名而来,通过关系要到了邀请函。
这些人中,很多都想见见刘红民。
对他们来说,刘红民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作家。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刘红民是一个商业作家,因为他写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思想内涵,既不反省也不教育,他的书看着很有意思,看过之后又很难记住。
少包和《我的兄弟姐妹》如此,《大宋》亦是如此。两者不同的是,《大宋》有了一些内涵,所以更受这些作家们喜欢一些。
当然,也仅仅是一些。说实话,如果不是西苑那边发话,《大宋》绝对不会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刘红民也不会因此出现在全国人们的视野之中。
就在作家们认为刘红民徒有虚表的时候,刘红民连续两部小说,改变了他们的印象。
不管是《大唐》还是《大明》都是作家们追捧的好作品,所以他们才会自己讨要邀请函,来见一见刘红民。
只是没想到,刘红民并没有来。
好在这次座谈会召开的很成功,有很多人都精心研究过《大明》,将里面很多隐喻都解读了出来。要知道《大明》的后半部分才刚刚发表十天,读的慢能看完就不错了。
大家你解读一些,我解读一些,如此集思广益之下,刘振云最后提议,“不如我们将这些解读汇集成一本书,送到出版社出版如何?”
众人听到这话,不由得互相对视了一眼。
有人举手说道:“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了,要知道刘红民同志还是大学生,还没有毕业呢!”
贺启智笑着说道:“有志不在年高,我们不讨论红民的年龄,只说《大明》值不值得这么做。”
有人点头,有人摇头,众人也拿不定主意。
这时候,陈健功举手说道:“不如我们先整理一部分,发在《当代》上,看看反响如何?”
这个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权当发表评论文章了。评论文章是我们评论《大明》,如果专门出书解读,就相当于在捧刘红民的“臭脚”,不是所有人都能拉的下来这个面子的。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