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不知道有个老头在暗中骂自己,他这会心情非常好。 现归服的七十三族正在联名给皇帝写信,请求王化,请求派学官前来传礼,请求有资格参加科举,请求允许他们派代表到汴梁城给皇帝献礼,并且献上他们的忠诚。 吕龟祥轻轻的推了一把刘安:“怎么,还不满意?” 吕龟祥上下打量了一下刘安,转头看了一眼正在翻看那些西番各族文书的李沆:“老家伙,你怎么看?” “不错。” 李沆将这些文书作了一些分类,然后说道:“得一地,就须治一地。西番来投靠是因为生存的压力,有些人希望与我们大宋一共生活,有一部分则因为眼下兵锋之威。以佛骨为契机,暂时收服人心。这不够。” 恐惧战争错不在他。 李沆懂民,而且知民。 提到正事,吕龟祥脸上的表情严肃了。 吕龟祥说道:“兴修水力、开荒种枣、西北来的棉肯定有一部分留在秦凤路,可以有织棉的工坊区建立,这就会增加民生。” 刘安插嘴:“其实好办。” “提高生产力,有一位伟大的人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水力织机,人学会利用水力,这就是科技,那么怎么样发挥西北的地域优势,这不是闭门造车。咱们大宋的许多官我算是见识到了,他们的当官理论就是,少作少错,不作无错,没有错误就能熬资历升官,这很可恶。” 李沆说道:“不,话不能这么说。官员还是好的多,若说有错,错在……朝堂。” 李沆确实是变了。 他看到的很多,也想到了很多。 这种复杂的政务刘安不擅长,他只能在旁听着。 而赵佑呢,虽然不懂,但却很认真的听着,也拿着纸笔在一旁跟着范仲淹一起记录。 这都是大宋的子民,作为大宋的皇子,赵佑很努力的学习,并且记录着两人的对话。 到了第三日,这会议再次扩大。 一直到第五日,西番各族的宿老也参与了进来。 这场会议足足开了半个月。 虽然赵佑还年少,字写的也不怎么行,文字稚嫩,却也是认真的写了公文,而且是每天一份。 对刘安的新一轮弹劾又来了,这次是林特为首,而且就连赵昌言都暗中支持,而且钱惟演更是发动力量,打算向刘安展示一下他的力量。 王旦特意提前到来,在宫外门挡住了赵昌言。 “恩。”赵昌言微微的点了点头。 “哼!”赵昌言冷哼一声并不接话。 虽然没有成为宰相,但在这十年前,赵昌言帮助过许多人,李沆上位有他的帮助,王旦进尚书位也有他的帮助,还有许多被他提拔的人。 现,赵昌言身为御使中丞之外还兼职知审官院,兼职工部尚书。 因为赵昌言很正直、作事有气魄,为官无所避讳。 理由只有一个,赵佑一个小孩子懂什么,这次西番平定的大功没有李沆的,吕龟祥等三位转运使也没有在公文之中自显功绩,倒显得一个孩子才是立大功者。 你把功劳硬是给一个孩子,这算什么事。 王旦想劝,但看自己的岳父很不高兴,王旦也只好退到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