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宋慈洗冤笔记4(出书版) > 宋慈洗冤笔记4(出书版) 第4

宋慈洗冤笔记4(出书版) 第4(1 / 1)

刘克庄走后,宋慈想了一想,向居简和尚道:“敢问大师,弥音的度牒,可是交还给了道济禅师?”居简和尚回以点头,寺中僧人无论是犯戒被迫还俗,还是自愿舍戒归俗,度牒都会交还给住持,而自德辉禅师离世之后,净慈报恩寺一直是由道济禅师暂代住持。“我想见一见道济禅师,”宋慈道,“不知方便与否?”居简和尚道:“宋施主秉公任直,道济师叔也曾提起你,还说在山下见过你。师叔就在僧庐,宋施主要见,自然是方便的。”“道济禅师见过我?”宋慈有些讶异。居简和尚点点头,道:“施主请随我来。”将看护灵坛之事交给几位弥字辈僧人,领着宋慈、辛铁柱和韩絮三人,朝寺院后方的僧庐而去。净慈报恩寺虽然建起了大雄宝殿、藏经阁和僧庐,却还有不少被毁建筑尚未修缮,因此道济禅师常亲自下山筹措木材,有时一连数日不归,身在寺中的时候不多。但今日他并未下山,一直待在自己那间僧庐里。他所住的僧庐位于最边上,与其他僧众的僧庐都是一般简陋,全无区别。居简和尚来到此处,轻叩房门。“进来吧。”僧庐里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房门被居简和尚推开了,僧庐里只有一床一桌一凳,一身破帽破鞋垢衲衣的道济禅师坐在桌边,搁下手中的笔,捧起一张写满字的纸,稍稍吹干墨迹,收折在信函里。他笑逐颜开地望着宋慈,那笑容之爽朗,便似满脸的皱纹都跟着笑了起来,道:“是宋提刑到了啊。”“禅师认得我?”宋慈这是头一次见到道济禅师。“宋提刑不认得老和尚,老和尚却认得宋提刑。”道济禅师笑道,“你在南园破案之时,老和尚我就在后面山上,看了好大一场热闹。”宋慈想起当日破西湖沉尸案时,众多市井百姓跟着去往吴山之上,居高临下地围观他在南园里挖坟寻尸,原来当时道济禅师也在看热闹的人群当中。他向道济禅师行礼,道:“宋慈久慕禅师之名,此番拜访,是想查问一事。”“你有什么事,直说就行了。”道济禅师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贵寺有一位弥音师父,听说今早交还度牒,舍戒归俗了。”宋慈表明了来意,“不知可否让我看看他的度牒?”度牒是由朝廷祠部发给僧侣的凭证,上面会写明其法号、姓名、本籍和所属寺院,持有度牒的僧侣才能免除徭役赋税。刘克庄赶着去寻弥音了,可弥音已经走了那么久,极大可能是追不回来的,所以宋慈想先看看弥音的度牒,知道其姓名和本籍后,推测其可能的去向,再去寻人。道济禅师拿起桌角上一道绢本钿轴——那是弥音交还的度牒,一直被搁放在桌上——递给了宋慈。宋慈接过展开,只见度牒上写有“弥音”和“净慈报恩寺”,除此之外别无他字,这才知道弥音所持的是空名度牒。度牒源起于南北朝,原本都是实名度牒,但到了大宋年间,却出现了实名度牒和空名度牒之分。实名度牒需要先成为系帐童行——年满二十,没有犯刑,且无文身,若家中父母在世,还须别有兄弟侍养——然后通过名为试经的考试,或是通过皇帝恩赏,又或是通过纳财,才可获得。空名度牒则不同,只需花钱购买,不过花费多达数百贯,上面可以随意填写姓名,大都是有钱人为避徭役赋税而买,寻常百姓只能望而却步。空名度牒的价格每年都有变化,役税低时价格低,役税高时价格也会跟着上涨,过去这几年的空名度牒已卖到了八百贯一张。虽然空名度牒上没有弥音的姓名和本籍,但从弥音能买得起空名度牒来看,其出家之前绝非寻常百姓,而且这么贵的度牒说交还便交还,可见弥音离开时有多么急迫。道济禅师见宋慈盯着度牒若有所思,猜到弥音之所以突然归俗离开,只怕是牵涉了刑狱之事,否则身为提刑官的宋慈不会来此查问。他道:“世人皆有苦衷,走投无路之际,方来皈依佛门。若肯放下过去,改过自新,宋提刑又何必追问既往?”“不是谁都能放下过去,也不是谁都能改过自新。”宋慈将度牒合起,交还给了道济禅师,“众生芸芸,假意向善之人,求佛避祸之辈,那也不在少数。”道济禅师道:“虽如此,然禅语有云,‘放下屠刀,可立地成佛’。”“放下屠刀,也要看是怎样的屠刀。若是恶言妄念,放下自可成佛,但若是杀戮呢?”宋慈摇了摇头,“倘若放下屠刀便可成佛,那些刀下枉死冤魂,又该去何处求佛问道?”道济禅师听罢此言,颇为赞许地点了点头。他的目光从宋慈身上移开了,拿起那封收折好的信函,交给了居简和尚,道:“你差人将此函送往少林。”居简和尚有些惊讶:“师叔,你当真要请少林寺的长老来住持本寺?”“本寺欲再成庄严圣地,须仰仗本色高人。”道济禅师笑着挥挥手,“去吧。”寻常小寺小庙亦不乏住持之争,更别说是名闻天下的大寺院,道济禅师明明可出任净慈报恩寺的住持,却一直只是暂代,而且在花费了一年时间将寺院重建大半后,选择去请少林寺的高僧来住持。居简和尚过去不太认同道济禅师这个所谓的癫僧,如今却是渐渐有些信服了。他合十受命,手捧信函去了。居简和尚走后,道济禅师笑道:“一封书信,倒是写了大半日。从前口无遮拦,想说什么便说什么,而今住持一寺,变成了该说什么才能说什么。说到底,老和尚还是勘不破啊。”他慢慢收起了笑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世上的僧侣,说起因果善恶,大都以这般禅语相劝。可老和尚以为,因即是因,果即是果,善即是善,恶即是恶,再怎么改过向善,作过的恶都在那里,种下的因也都在那里。混为一谈,岂不糊涂?”一双深沉的老眼,向宋慈望去,“弥音是松溪人,本名何上骐,曾从军旅,杀戮过重,因而出家。他说宋提刑总有一天会来找他,也知道宋提刑是少有的正直之士,因此舍戒时托老和尚转告一言,也好给宋提刑一个交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他不愿再多连累人命,意欲远避山野,了此残生,请宋提刑不必再去寻他。”“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意即千里马奋力一跃,终究跨不过十步之遥。此语有如惊雷,让宋慈一下子想到了太学司业何太骥。他怕弄错了名字,向道济禅师问清楚了“何上骐”三个字是如何写的。何太骥就是松溪人士,弥音与其来自一地,不仅同姓,名字中的“骐”与“骥”相合,正好是千里马之名,莫非二人是本家兄弟?宋慈还想追问弥音的事,道济禅师却摇摇头,他只是代弥音传话,并不知道更多的事。宋慈又问起道隐禅师的身份来历,问其度牒还在不在,得到的回答是不知其身份来历,度牒也已毁于一年前的那场大火。宋慈早已猜到会是这样,死于大火的僧人,度牒自然也跟着烧毁了,只有逃出来的僧人,度牒才有可能被带出火海。“老和尚难得清闲一日,乐得游山看水,便不与宋提刑多言了。”道济禅师笑了起来,步出僧庐,“愁苦算得一日,欢乐也算一日,何不惯看世事,多笑度此一日?”大笑声中,悠哉去了。宋慈听得此言,不知为何,想起居简和尚曾提到,德辉禅师病重的那段时日,道济禅师曾去看望过一次,当时道济禅师在病榻前嬉笑如常,实在令人费解。他忽有所悟,人之将死,皆盼安心而去,送别之时,比起啼天哭地,万事付与一笑,或许更能让逝者无牵无挂,安然离去吧。虽有此悟,可宋慈无法做到像道济禅师那般看惯世事,更做不到多笑度这一日。他的思绪回到了弥音身上。弥音与何太骥在身高和身形上都很相仿,长相却是一点也不像,但这世上长相各异的兄弟并不少见。倘若弥音与何太骥真是兄弟关系,一些长久困扰他的疑惑便能解开了。弥音与巫易并无深交,却仍然选择冲进火海去救巫易,那是因为弥音知道巫易是何太骥的好友,而何太骥逢年过节跟着杨菱去净慈报恩寺,也能解释得通了。此前据真德秀所述,何太骥之所以去净慈报恩寺,是为了跟随杨菱的轿子,在杨菱抵达寺院下轿时,能远远地看上一眼。可何太骥明知巫易没死,明知杨菱是去净慈报恩寺约会巫易,他身为巫易的好友,却还要跟着 真德秀虽然不知道,但宋慈能猜想到是虫达的军府。倘若道隐禅师真是虫达,其人也是在六年前隐姓埋名,于净慈报恩寺出家,这与弥音完全一致,二人极可能大有关联,至于虫达的尸体被移至后山掩埋,极大可能也是弥音所为。宋慈能感觉到,虫达一案变得千头万绪,只可惜今天去迟了一步,不知弥音去了何处。他很希望自己的推想是对的,弥音并未离开临安,如若不然,要想查明此案,只怕是困难重重。宋慈向真德秀告辞,从中门出了太学。韩絮是女儿身,不便进入太学,一直在中门外等候。辛铁柱身为武学生,也留在了此处,只有刘克庄随宋慈进入了太学。时候已经不早,宋慈今日不打算再查案了,来中门向韩絮和辛铁柱告别。韩絮看向前洋街上的璀璨灯火,又望了一眼夜空中的满月,道:“良宵月圆,佳节难再,既然今日不查案了,不如一起赏灯喝酒。”一听到“酒”字,刘克庄顿时喜形于色,道:“明日就将行课,今日正该好好地喝上一场。郡……韩姑娘既然说到了喝酒,那我刘克庄必须奉陪!”宋慈却道:“郡主有伤在身,不宜饮酒。”他没有称呼“韩姑娘”,仍是直呼“郡主”。韩絮今日用了伤药,的确不宜饮酒,她又患有心疾,不少大夫都曾劝她戒酒。可她就爱这杯中之物,以遣愁怀,这些年从没忌过口。她笑道:“比起我那心疾,这伤不算什么,饮上盏,倒也无妨。”刘克庄撞了一下宋慈的胳膊。宋慈见刘克庄有如此兴致,韩絮又这么说了,也就答应了下来。辛铁柱说过只要宋慈离开太学,他便随行护卫,何况他本人同样好酒,自是欣然同往。这一场酒选在了离太学不远的琼楼。琼楼一如往日般满座,酒保见是宋慈和刘克庄到来,于是在二楼角落里安排一张小桌,请四人坐了,这里虽然赏不了灯,喝酒却是无碍。须臾之间,酒菜上齐,韩絮与刘克庄、辛铁柱互饮了起来。宋慈没有碰酒盏,只是静静地看着桌上的酒菜。说是只饮盏,可一旦饮上了,片刻之间,韩絮已是好几盏入喉。她脸色微红,挨近宋慈身边,举盏道:“宋公子,你我相识甚早,缘分不浅,请了。”这是她第二次请宋慈饮酒了,上一次还是在行香子房初见之时。宋慈摇了摇头,并无饮酒之意。刘克庄见状,道:“韩姑娘,我来与你喝。”说着满上一盏,正要向韩絮迎去,却听辛铁柱道:“这清酒喝不惯,拿一坛浊酒来,再取一只大碗!”酒保连声称是,飞快取来。刘克庄回头瞧着辛铁柱,兴致大起,笑道:“清酒浊酒,各有其味。铁柱兄,你我今日正好来个一清一浊,不醉不归!”两人虽是一文一武,喝酒却是一般痛快,当下挨近坐了,你一盏我一碗地喝了起来。酒至酣处,刘克庄说起了辛弃疾,那是他最为仰慕的大词人,对辛词他可谓是自幼成诵。“稼轩公忧时愤世,其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可谓是自有苍生以来所无!”他高举酒盏道,“上次在这琼楼,我酒后无礼,竟敢当着辛兄的面搬弄辛词,该当自罚三盏才是。”这是他第一次对辛铁柱以“辛兄”相称,说罢连斟连饮。三盏酒下肚,却见辛铁柱面有愁容,他道:“辛兄,你这是怎么了?”辛铁柱听到父亲的名字被提及,不由得烦闷宦之家,她仍决意要往韩家走这一趟。她并不打算招惹什么事端,也不是为了索要什么钱财,只是想说清楚这件事,换得韩一句亲口道歉,以开解宋慈所受的委屈,弥合宋慈心中的伤痕。韩淑见禹秋兰如此坚决,只好答应下来,带着禹秋兰前往韩家。“到韩家时,中午已过,姐姐让随行的轿夫和下人都去找地方吃饭,以免他们挨饿,而她自己却饿着肚子。姐姐这辈子,心肠实在是太好,对上对下,对内对外,不管对谁都是那么和善。她走到韩家门前,正准备亲自上前叩门时,门却开了,出来了两个戴帽子的人。”韩絮一边回想,一边说道,“那两人的帽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的脸。姐姐说了一句:‘你是刘太丞吧?’那两人闻声抬头,其中一人是刘扁。姐姐看见了另一人的长相,又说了一句:‘古公公?你们来这里做什么?’两人没说话,只是匆忙行了一下礼,便急匆匆离开了。”“古公公是谁?”宋慈知道刘扁,但还是头一次听说古公公。“古公公名叫古晟,是御药院的奉御。”韩絮道,“我那时还不认得他,后来做了郡主,入宫次数多了,才知道他是谁。”御药院隶属于入内内侍省,掌按验方书,修合药剂,以待进御及供奉禁中之用,也就是核查御医所开验方,并按验方为皇帝准备所需的药剂,因此御药院的奉御,通常得皇帝的亲信宦官才可出任。彼时皇帝还是光宗,韩侂胄并非高官大员,也非亲信重臣,光宗皇帝差刘扁去韩家,只可能是给吴氏看病,但看病只需太丞就够了,何以要差遣身为御药院奉御的古公公一同前去呢?刘扁和古公公戴着帽子离开韩家,还有意将帽子压得很低,看起来不像是受差遣公干,更像是私自去的韩家。宋慈一想到这里,不禁眉头一皱。“刘太丞和古公公还没走远,叔公便迎出来了。”韩絮继续道,“叔公虽然年长两辈,但姐姐贵为王妃,他对姐姐很是恭敬,将我们请入家中。姐姐说明了来意,叔公说韩一早随母外出赏花了,眼下还没归家。叔公向你母亲道了歉,又问明你母亲现下的住处,说等韩回家后,会带上韩去锦绣客舍,到时再让韩亲自道歉,还说以后会对韩多加管教,不让他在外闯祸。姐姐原本还担心闹出什么事端,没想到竟如此顺利,此事就算了了。她带上我,一起送你母亲回了锦绣客舍。”韩絮讲到这里停下了,宋慈问道:“然后呢?”“临别之时,姐姐送了你母亲一枚平安符。那平安符是从净慈报恩寺求来的,姐姐让你母亲拿回去,挂在你的身上,保你一生平安无虞。”韩絮说到此处,原本望着远处灯火的她,转头向宋慈看了一眼,“你母亲原本不肯收下,姐姐说不是什么贵重之物,只是她的一番心意,你母亲实在推却不了,最终才收下了。其实那平安符很是贵重,符是从净慈报恩寺求来的,值不了几个钱,但上面的玉扣是先帝御赐的,可以说是千金难买。胡作非为的虽是韩,但姐姐自视为韩家人,想对此稍加弥补。送你母亲回了锦绣客舍,姐姐便带着我回了嘉王府,后来便听说……便听说锦绣客舍出了命案,你母亲……”她低下头来,看着酒盏里晃晃荡荡的月亮,没再往下说。

最新小说: 我的能力太常见啦 异之理 女总裁的上门女婿 乌鸦给了我一双眼 恋爱攻略小竹马自我攻略 母子 重生只为傲娇青梅,谁管你系不系统的? 外科教父 够野 more,more,n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