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1章 不死心的老太天
聋老太太这几天很忙,天天一大清早就杵着拐杖出去闲逛。
这让四合院里的人非常奇怪。
“你说这老太太这几天神神秘秘的,到底是出去干啥呢?你说她是出去买菜吧,又从没到她带菜回来。”
“是啊,说是走亲戚更不可能了,您瞧瞧,她一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这亲戚二字从何谈起?”
“没错,这几十年来,从没见她有什么亲戚来往。”
大家都拿不准聋老太太出去干什么。
不过,众人也没多问,毕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着看热闹就是。
这不,聋老太太又拄着拐又出去了,没有目的地,就是到处乱逛,漫无目的地穿梭在街头巷尾。
“不是说遭灾了吗?怎么就没见到过难民?不应该啊,难道说的都是假的?这可如何是好啊?”
聋老太太找难民干什么?原来粮食一削再削后,她就听人说了。
四九城周边各省遭了旱灾,所以粮食才打了折扣。
毕竟四九城是大城市,还是首都,一定有多余的粮食救他们。
聋老太太活了这么长时间,人老成精,什么事没经历过?她明白遭了灾,四九城肯定会有逃荒来的难民。
看着院子里不少人都有了对象,刘光齐娶媳妇了,虽然跑了。
贾东旭的女儿已经牙牙学语,一岁半的模样惹人疼爱。
特别是许大茂,找了个乡下的姑娘,两人如胶似漆,夜晚的甜蜜声时常穿透墙壁,让聋老太太难以入眠。
比傻柱大的都结婚生子了,比傻柱小的,那几个也都有了对象。
这急的不光是傻柱,聋老太太也急啊。
如果不趁早给‘心地善良’却‘稍显憨厚’的傻柱找个媳妇,她没法心安理得的让傻柱养给她老送终啊。
这不,聋老太太开始动起了歪脑筋,打上了难民的主意。
在她的认知里,荒年的难民,只要有一口饭吃,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他们哪还能挑挑拣拣。
到时候在难民里找一位既能吃苦耐劳,又心地善良的姑娘,给傻柱做媳妇也不是什么难事。
傻柱的眼光实在是太挑剔了,屡屡让媒婆吃闭门羹,她们都懒得给傻柱介绍对象。
正因为此,聋老太太左思右想,最终只能把主意打到了难民的身上。
“今天又没见着难民。”聋老太太心里很失落,嘀嘀咕咕的回家。
“老太太,今天又出去干什么啦?害得我一通找啊。”傻柱见聋老太太回来这才放下心来。
“没事,就是出去溜达溜达。”聋老太太不愿意和傻柱提及她的事。
只是这几天一直没成果,还是问一问的好。
“傻柱,我问你啊,咱四九城周边的省份是不是遭了旱灾啊?”
傻柱闻言,微微一愣,心里琢磨着老太太怎么突然关心起国家大事来了。
不过他还是如实回答道:“是啊,老太太,您最近没怎么看报纸吧?那上面都登报了。”
“好几个省份因为旱灾,粮食产量锐减,要不然也不会削减定量,现在市面上粮食紧俏得很呢。”
聋老太太点头,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我就是纳闷啊,遭了这么大的灾,应该有难民往咱们四九城跑才是,怎么我这些天出去转悠,愣是一个难民都没见到呢?”
傻柱一听这话,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难民?有啊,虽然不多,但偶尔还是能在街上看到的。老太太,您怎么突然关心起难民来了?”
聋老太太杵着拐杖指着傻柱,哀其不争。
“还不是因为你小子!我这不是想着在难民里头,给你挑个能过日子的媳妇嘛。你看看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单着呢,我能不着急吗?”
傻柱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太太是打着这个主意。
“哎呀,老太太,您真是费心了,还要为我的终身大事操心。”傻柱感激地说道。
老太太摆手,不在意道:“那都不算啥,你是我孙子,不操心你,还能操心谁啊。”
老太太毕竟是从混乱的旧时代经历过来的,想到了一个歪主意。
“傻柱啊,要不咱们从农村里买一个媳妇怎么样?”
聋老太太对于买媳妇这事儿,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毕竟在那个年代,包办婚姻还是普遍存在的。
但她却‘不知道’,现在已经是新社会了,讲究的是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更别提买卖媳妇这种违法行为了。
傻柱一听这话,吓得连连摆手。
“那可不行!那可是犯法的事情啊!老太太,您可千万别有这个念头。”
傻柱的就是看不上农村姑娘,觉得她们不是城里人,又没有读过什么书,一点都不符合他的要求。
傻柱的要求看似很多,其实只要符合一个要求,其他要求都可以暂且不谈。
不仅性格要像秦淮茹那样温柔贤惠、善解人意,就连外貌也要前凸后翘。
最好是像现在的秦淮茹一样,是个人妇,虽然生了两个孩子,但依旧风韵犹存。
主打的就是一个深情、专一。
“行吧行吧。”聋老太太无奈,既然农村人看不上,那就只能从难民中找一个合适的。
“我可和你说好了,到时候找媳妇可不能太挑,找媳妇是过日子的,长得好看没用,知道不?”
“知道知道。”傻柱嘴上答应,心里却暗自嘀咕:
能过日子和长得好看怎么就不能一起了?我傻柱就是要找一个既能过日子又长得好看的媳妇!
“行了,我再逛逛。”
之后的聋老太太再次出门闲逛,不知不觉就逛到街道办。
“来都来了,正好去问问。”
聋老太太这一问才知道,街上一旦出现难民,要么被警察接收带走,要么被街道办带走。
这些难民都会给带到各自街道办的一处住所,暂时性的安置在一起,街道办负责他们的伙食,不让他们随便闲逛。
现在上面还没讨论出一个章程来,到底是安置、还是轰走、又或者是遣返回原籍、还是送到东北开荒、西北种树。
到现在没有一个具体结论,只能让街道办接收。
好在现在人数并不多,街道办可以负担得起。
老太太嘟囔道:“我就说咋见不到啊,原来是被你们抓起起来了。”
王主任反驳:“老太太,不是抓起来,而是暂时登记在册,话可不能乱说啊。”
“现在是什么社会,可不行旧时代的那一套。”
要不是面前的老太太足够老,还是五保户,但凡是其他人,王主任都要叫警察抓人。
”聋老太太顺着王主任的意思,“是是是,你说的是。
“对了,小王,你打算咋处理这些个难民?”
“我正头疼着呢?”老太太不说还好,一说王主任就脑壳发疼,太阳穴隐隐作痛。
现在各个厂子都在紧缩人员,只出不进,哪个厂都自顾不暇了,怎么可能会再接收外来人员,分担粮食吗?
街道办还要负责这些难民的伙食,白白加剧了街道办的负担,但又不能不管。
只是单方面的付出,总会有消耗完的一天,要是不给他们找工作养活自己,街道办总会被他们拖垮的一天。
但他们既然能逃荒来四九城,其实就是家里不要的人,没有几个有赚钱的技能。
大多都是干农活,可是乡下的村子也不收人,都没多余的地给他们种,除非开荒。
只是开荒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成,开了荒、种了粮食也要时间才能收获,这期间的吃食要不要负责。
哪哪都要粮食,哪个单位、地方愿意接受这些人。
他们就是烫手的石块。
老太太忽然道:“小王,我这倒是有个办法,你想不想知道?”
闻言,王主任眼前一亮,挽着老太太的手臂:“老太太,您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