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 > 深度解析皇帝内经 > 第9章 终始 第九 法野

第9章 终始 第九 法野(1 / 1)

《灵枢·终始第九》赞 终始之道法自然,经脉为纪阴阳辨。 人迎脉口详诊察,虚实补泻调平衡。 三脉动足审虚实,重虚深刺病益甚。 膺俞背俞取上部,肩膊虚者刺之灵。 舌柱重舌铍针刺,手屈不伸病在筋。 补泻深浅各有法,邪气来至紧且疾。 痛随针去病必衰,阴阳调和身康平。 诠释: 《灵枢·终始第九》赞 终始之道,法于自然,经脉为纪,阴阳可辨。 人迎脉口,详加诊察,虚实分明,补泻得宜。 三脉之动,足可审之,重虚深刺,病势乃衰。 膺俞背俞,上部可取,肩膊虚弱,刺之则灵。 舌柱重舌,铍针可刺,手屈不伸,病在筋间。 补泻之法,深浅有别,邪气来至,紧且疾速。 痛随针去,病必衰减,阴阳调和,身体安康。 这首七律诗赞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灵枢·终始第九》的主要内容。诗中强调了终始之道的重要性,即遵循自然规律,以经脉为纲纪,辨别阴阳的变化。通过详细诊察人迎脉口和三部脉象,可以判断虚实并进行相应的补泻治疗。对于重虚之症,应采用深刺的方法。同时,诗中还提到了针刺的取穴部位和治疗方法,如取膺俞、背俞和上部穴位治疗肩膊虚等。最后,诗中指出疼痛随针而去是疾病衰退的表现,而阴阳调和则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这首诗赞对《灵枢·终始第九》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精准的诠释,展示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针刺疗法的神奇效果。它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章节的内容,也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一、《皇帝内经》灵枢第9章 终始 第九 法野 古文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故写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馀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写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写之,则五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写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写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写足太阳补足少阴,二写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写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写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写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写,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写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写,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写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写,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写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写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写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写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写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写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写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写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写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写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二、白话文深度解析: 正文: 针刺的道理,全都在终始上,明确了终始的意义,五脏的脉象就可以确定了,阴经和阳经的脉象也就明确了。阴经主五脏,阳经主六腑,阳气由四肢末端进入人体,阴气由五脏进入人体。因此,泻法是迎着经气而来的方向刺入,补法是随着经气而去的方向刺入。知道了迎随补泻的方法,经气就可以调和,调和经气的方法,必须通晓阴阳的规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这种理论要传授给后世,作为准则。重视它的人就能昌盛,忽视它的人就会死亡。不遵循这个道理而自行其是,必然会遭受夭折的灾祸。 我恭敬地奉行天道,请让我谈谈终始的意义。终始,是以经脉为纲纪。通过切按寸口脉和人迎脉,可以了解阴阳的有余和不足,平衡和不平衡,这就是天道的全部。所谓平人,是指没有疾病的人。没有疾病的人,寸口脉和人迎脉应与四季相应,上下相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象不结代,本末的寒温相互协调。形体、肌肉、血气必然相称,这就是平人。气虚的人,寸口脉和人迎脉都虚弱,而尺脉也小。像这样的人,阴阳都不足,如果用补阳的方法,就会导致阴虚竭,如果用泻阴的方法,就会导致阳虚脱。像这样的人,可以用甘药来调补,不可用峻猛的药剂来泻下,也不可用艾灸来治疗。如果不愈,就用泻法来治疗,就会导致五脏之气败坏。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病在足少阳经;大一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少阳经。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二倍,病在足太阳经;大二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太阳经。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病在足阳明经;大三倍而躁动的,病在手阳明经。人迎脉大四倍,而且大而且数,名叫溢阳,溢阳是外格。 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病在足厥阴经;大一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厥阴经。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二倍,病在足少阴经;大二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少阴经。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病在足太阴经;大三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太阴经。寸口脉大四倍,而且大而且数的,名叫溢阴。溢阴是内关,内关不通,是死症。人迎脉和寸口脉都大四倍以上的,名叫关格。关格的人,给他很短的寿命。 人迎脉大一倍,泻足少阳经而补足厥阴经,二泻一补,每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泻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人迎脉大二倍,泻足太阳经而补足少阴经,二泻一补,每两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泻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人迎脉大三倍,泻足阳明经而补足太阴经,二泻一补,每日针刺两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泻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 寸口脉大一倍,泻足厥阴经而补足少阳经,二补一泻,每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补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寸口脉大二倍,泻足少阴经而补足太阳经,二补一泻,每两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补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寸口脉大三倍,泻足太阴经而补足阳明经,二补一泻,每日针刺两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补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 人迎脉和寸口脉都大三倍以上,名叫阴阳俱溢,如果不加以疏解,就会使血脉闭塞,气血不能运行,流溢于体内,五脏内伤。像这样的情况,如果用灸法治疗,就会改变病情而引发其他疾病。 大凡针刺的方法,以调和经气为目的,泻阴补阳,使患者的声音和气息更加响亮,耳聪目明。违反这个原则的,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所谓针下得气而有疗效,是说泻法使正气更虚,虚的脉象大但不坚实;坚实如前的,虽然症状已去,但病根未除。补法使正气更实,实的脉象大而且更加坚实;如前坚实而不坚实的,虽然症状已快消除,但病根未除。因此,补法使正气充实,泻法使邪气虚弱,疼痛虽然不随针而去,但疾病必定会衰退。必须先通晓十二经脉的发病原因,然后才能传授终始的理论。所以,阴阳是相互依存的,虚实是不会相互转化的,治疗时应取其所属的经脉。 大凡针刺的类别,都要达到谷气,才能驱除邪气。如果邪气与正气错杂,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脉象沉浮异常,四季气候失常,就必须用针刺来治疗。因此,针刺一次,阳邪就会外出;针刺两次,阴邪就会外出;针刺三次,谷气就会到来,谷气到来,就可以停止针刺了。所谓谷气至,是指已经用了补法而正气充实,已经用了泻法而邪气虚弱,所以知道谷气已至。如果邪气单独去除,而阴与阳还没有调和,疾病就会痊愈。所以说,补法使正气充实,泻法使邪气虚弱,疼痛虽然不随针而去,但疾病必定会衰退。 阴盛而阳虚的,先补其阳,后泻其阴,使阴阳调和。阴虚而阳盛的,先补其阴,后泻其阳,使阴阳调和。 足大趾间的三条经脉跳动,必须审察其虚实,虚的用泻法,这叫重虚。重虚会使病情加重。凡是针刺这种病症的,用手指按其跳动处,跳动坚实而快速的,就迅速泻之;跳动虚弱而缓慢的,就用补法。违反这个原则的,病情就会加重。其跳动的部位,阳明经在上,厥阴经在中,少阴经在下。 刺膺俞要刺中膺,刺背俞要刺中背,肩膊部有虚症的,要取上部的穴位。 治疗重舌,要用铍针针刺舌柱。 手屈而不伸的,病在筋;伸而不屈的,病在骨。在骨的守骨,在筋的守筋。 补法要在一个地方充实正气,深刺,少按针孔,以尽量排出邪气。泻法要在一个地方虚弱正气,浅刺,多按针孔,不让邪气进入。邪气来时,针下感觉坚紧而疾速;谷气来时,针下感觉徐缓而柔和。脉象坚实的,深刺以泄气;脉象虚弱的,浅刺以养脉,只排出邪气。 针刺各种疼痛的病症,脉象都是坚实的。 所以说,从腰部以上的病症,手太阴、阳明经都可以主治;从腰部以下的病症,足太阴、阳明经都可以主治。 病在上部的,取下部的穴位;病在下部的,取上部的穴位;病在头部的,取足部的穴位;病在腰部的,取膝部的穴位。 病生于头部的,头重;生于手部的,臂重;生于足部的,足重。治疗这些病症,要先刺其发病的部位。 春季邪气在毫毛,夏季邪气在皮肤,秋季邪气在分肉,冬季邪气在筋骨。治疗这些病症,要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取穴。所以,刺肥胖的人,要在秋冬季节取穴;刺瘦弱的人,要在春夏季节取穴。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疼痛的病症,属于阴;疼痛而用手按之不得的,也属于阴,要用深刺法。病在上部的,属于阳;病在下部的,属于阴。痒的病症,属于阳,要用浅刺法。 病先起于阴经的,先治疗其阴经,然后再治疗其阳经;病先起于阳经的,先治疗其阳经,然后再治疗其阴经。 针刺热厥病,留针会使热邪变为寒邪;针刺寒厥病,留针会使寒邪变为热邪。针刺热厥病,要刺二阴一阳;针刺寒厥病,要刺二阳一阴。所谓二阴,是指两次刺阴经;一阳,是指一次刺阳经。 久病的人,邪气深入。针刺这种病症,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隔日再刺,必须先调理其左右的气血,去除其血脉中的凝滞,这就是针刺的方法。 大凡针刺的方法,必须观察患者的形体和神气。如果形体肌肉没有消瘦,而气短脉又躁动,躁动而厥逆的,必须采用缪刺法,使耗散的真气得以收敛,凝聚的邪气得以疏散。 要深居静处,精神内守,排除杂念,关闭耳目,使魂魄不致散乱,专心一意,使精气得以分化,不要听到人声,以收敛其精神,使其专注于针刺。 针刺时,浅刺而留针,轻刺而浮针,以转移其精神,待气至后再停止。 男子要使精气内行,女子要使精气外行,坚决拒绝精气外出,谨慎地守护精气,不要使之入内,这就是得气。 大凡针刺的禁忌:刚行房事的不可针刺,刚针刺的不可行房事;醉酒的不可针刺,针刺后的不可醉酒;大怒的不可针刺,针刺后的不可发怒;劳累的不可针刺,针刺后的不可劳累;饱食的不可针刺,针刺后的不可饱食;饥饿的不可针刺,针刺后的不可饥饿;口渴的不可针刺,针刺后的不可口渴;大惊大恐的,必须使其气平定后再针刺。乘车来的,要让他卧下休息,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后再针刺。步行来的,要让他坐下休息,大约走了千里的时间后再针刺。以上这十二种禁忌,如果违反了,就会使脉象紊乱,气血耗散,逆乱了营卫的运行,使经脉的气血失去正常的顺序。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针刺,就会使阳病传入阴经,阴病传出阳经,而邪气又会复生。粗率的医生不注意这些禁忌,就会损伤患者的身体,使形体过度疲劳,脑髓消耗,津液不能运化,丧失了五味的滋养,这就是失神。 太阳经的终了,会出现目上视、头项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皮肤无汗等症状,绝汗一出,就会死亡。 少阳经的终了,会出现耳聋、百节松弛、目系断绝、目系断绝后一日半就会死亡。死亡时,面色青白。 阳明经的终了,会出现口眼Z斜、惊惕、胡言乱语、面色发黄等症状,如果上下的经气充盛而不衰减,就会死亡。 少阴经的终了,会出现面色发黑、牙齿变长而有污垢、腹部胀满、二便不通等症状,就会死亡。 厥阴经的终了,会出现胸中发热、咽干、小便频数、心烦、甚至舌卷、睾丸上缩等症状,就会死亡。 太阴经的终了,会出现腹部胀满、二便不通、呼吸喘促、嗳气、呕吐、呕吐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色发红、气不上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憔悴等症状,就会死亡。 三、用不同词牌名对《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进行的解析: 《卜算子·针法之道》 针法终始明,经脉为纲纪。阴阳有余不足知,平与不平谛。 人迎与脉口,盛衰各有应。补泻随宜调阴阳,气血和为贵。 《清平乐·终始之道》 终始之道,经脉为要。阴阳调和气血畅,百病自然消。 人迎脉盛病在阳,脉口盛者病在阴。补泻得当效如神,健康长依存。 《西江月·针法奥秘》 针法奥秘无穷,终始为纲纪行。人迎脉口细详察,阴阳虚实分明。 补泻随证施宜,调和气血安宁。若能通晓此中理,病痛去无踪。 《菩萨蛮·针刺之法》 针刺之法须详辨,终始之道明如电。人迎与脉口,盛衰仔细看。 补泻各有时,阴阳调和先。病痛自然愈,健康复如前。 《如梦令·针法终始》 针法终始关键,经脉气血相伴。人迎脉口诊,阴阳盛衰可见。 补泻随证施,调和病痛散。健康永相随,寿比南山灿。 诠释: 《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主要论述了针刺的终始之道,包括经脉的循行、气血的盛衰、补泻的方法以及针刺的禁忌等内容。以下是对该章节的详细诠释: 1. 终始之道:终始是经脉的起止,是针刺的关键。明确终始的意义,可以确定五脏的脉象,了解阴阳的有余和不足,从而进行正确的补泻治疗。 2. 经脉为纪:经脉是针刺的纲纪,通过切按寸口脉和人迎脉,可以了解阴阳的平衡情况。平人是指没有疾病的人,其脉象应与四季相应,上下相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象不结代。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 人迎与脉口:人迎脉和寸口脉的盛衰反映了不同经络的病变。人迎脉大一倍、二倍、三倍分别对应足少阳、足太阳、足阳明经的病变;寸口脉大一倍、二倍、三倍分别对应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经的病变。 4. 补泻方法:根据脉象的盛衰,采用相应的补泻方法。泻法是迎着经气而来的方向刺入,补法是随着经气而去的方向刺入。同时,要注意补泻的先后顺序和次数,以及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5. 阴阳调和:针刺的目的是调和阴阳,使气血通畅。在针刺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症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 针刺禁忌:在针刺治疗中,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如房事、醉酒、大怒、劳累、饱食、饥饿、口渴、大惊大恐等情况下,不宜进行针刺。此外,乘车和步行来的患者,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针刺。 7. 久病入深:对于久病的患者,邪气深入,针刺治疗需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隔日再刺,同时要调理患者的气血,去除血脉中的凝滞。 8. 观察形气:针刺治疗前,需要观察患者的形体和神气,如形体肌肉没有消瘦,而气短脉又躁动,躁动而厥逆的,需要采用缪刺法。 9. 精神内守:在针刺治疗中,患者需要精神内守,排除杂念,专心一意,以收敛其精神,使其专注于针刺。 10. 得气之法:得气是针刺治疗的关键,男子要使精气内行,女子要使精气外行,坚决拒绝精气外出,谨慎地守护精气,不要使之入内。 11. 终始之症: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少阴经、厥阴经、太阴经的终了,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如目上视、头项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皮肤无汗、耳聋、百节松弛、目系断绝、口眼Z斜、惊惕、胡言乱语、面色发黄、面色发黑、牙齿变长而有污垢、腹部胀满、二便不通、胸中发热、咽干、小便频数、心烦、甚至舌卷、睾丸上缩等。 总之,《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强调了终始之道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经脉的循行、气血的盛衰、补泻的方法以及针刺的禁忌等内容,为针刺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针刺治疗的终始之道。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度解析: 1. 阴阳平衡:周易哲学强调阴阳的平衡和相互转化。在《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中,也强调了阴阳的平衡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例如,在论述人迎脉和寸口脉的盛衰时,指出人迎脉大一倍、二倍、三倍分别对应足少阳、足太阳、足阳明经的病变,而寸口脉大一倍、二倍、三倍分别对应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经的病变。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平衡和相互转化,即阴经的病变可以通过阳经的针刺来治疗,阳经的病变也可以通过阴经的针刺来治疗。 2. 五行生克:周易哲学中的五行生克关系也在《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中得到了体现。例如,在论述针刺的补泻方法时,指出泻法是迎着经气而来的方向刺入,补法是随着经气而去的方向刺入。这种补泻方法体现了五行生克的关系,即泻法可以克制病邪,补法可以滋养正气。 3. 变化与转化:周易哲学强调变化和转化的观念。在《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中,也体现了这种变化和转化的观念。例如,在论述久病入深的治疗方法时,指出需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隔日再刺,同时要调理患者的气血,去除血脉中的凝滞。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变化和转化的观念,即通过长时间的针刺和调理,使病邪逐渐转化为正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 整体观念:周易哲学强调整体观念,即宇宙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在《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中,也体现了这种整体观念。例如,在论述针刺治疗的终始之道时,指出终始是经脉的起止,是针刺的关键。明确终始的意义,可以确定五脏的脉象,了解阴阳的有余和不足,从而进行正确的补泻治疗。这种整体观念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特点,即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灵枢●第 9 章 终始 第九 法野》中的针刺治疗理论与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变化与转化、整体观念等观念密切相关。这些观念为针刺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中医治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待续喜欢深度解析皇帝内经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深度解析皇帝内经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假千金勾引了真千金的公公(高h 1v1) 只训狗不救赎(快穿 1VN) 阴间畸恋脑洞集 就算知道是绿茶也会上钩(强制nph) 穿越之西施难为/吴宫妃 少年情怀总是诗(1v2) [FGO/APH] 此刻你我皆永恒 [家教] 全是性转的错 [综] 一岁一世界 [海贼同人] 间谍在伟大航路中成为五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