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帝内经原古文 素问第07章 阴阳别论 古文1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二、对古文1:阴阳别论深度解析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深度解析:脉象阴阳与生命奥秘: 在医学的浩瀚长河中,《黄帝内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阴阳别论篇第七》更是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精妙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人体脉象阴阳的奥秘以及生命的玄妙。黄帝的发问:“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犹如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引领我们深入探索脉象阴阳的世界。 岐伯的回答则如明灯照亮前路,他指出“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将人体与自然的节律紧密相连。脉象的阴阳变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四季的更替、月份的流转相互呼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这句话揭示了脉象阴阳相互关联的本质。了解脉象的阳性特征,就能推知阴性的表现;反之亦然。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正是阴阳学说的核心所在。而“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则进一步阐述了阳性脉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们认识到脉象的变化是丰富而微妙的。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道出了阴性脉象所代表的严重情况。真脏脉象的出现,意味着脏腑功能的衰败,是生命垂危的征兆。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脉象对于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的“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则强调了胃脘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它是维持生命活力的关键所在。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这句警言让我们明白,通过辨别脉象的阳性特征,能够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而通过分辨脉象的阴性表现,则可以预知生死之期。脉象犹如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进一步说明了脉象在全身的分布规律,头与手分别是三阳和三阴脉象的主要显现部位,这也为我们的诊断提供了线索。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再次强调了脉象对于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性。了解脉象的阳性特征,能让我们知晓疾病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而分辨脉象的阴性表现,则能让我们准确预测生死之期。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脉象阴阳所蕴含的生命密码。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谨慎而深入地研究脉象阴阳的规律,不随波逐流,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只有真正掌握了脉象阴阳的奥秘,才能在医学实践中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在理解脉象阴阳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这些具体的脉象特征。去势的脉象为阴性,来势的脉象为阳性;静止的脉象为阴性,活动的脉象为阳性;迟缓的脉象为阴性,快速的脉象为阳性。这些描述让我们对脉象的阴阳有了更具体、更直观的认识。 脉象阴阳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脉象阴阳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脉象阴阳的变化也能为我们提供疾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信息,让我们能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脉象阴阳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探索。在医学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医者前赴后继,为脉象阴阳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总之,《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第七》为我们揭示了脉象阴阳的奥秘和生命的玄妙。通过深入研究脉象阴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让我们珍视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不断探索创新,为推动医学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探索脉象阴阳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前行,永不止步。 三、古文2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四、对古文2:阴阳别论深度解析 《脉象阴阳与疾病传变的深度解析》 在医学的浩瀚领域中,《黄帝内经》犹如一座智慧的宝库,其中关于脉象阴阳与疾病传变的论述,更是引人深思。让我们深入探索这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这一段揭示了二阳之病对心脾的影响。当二阳出现病变时,会导致人内心的困扰和身体的异常,女子可能出现闭经现象。而疾病的进一步传变,如风消和息贲,往往预示着病情的严重和难以治愈。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这里描述了三阳之病的表现,包括寒热的发作、下部的痈肿、痿厥等症状。疾病的传变会导致皮肤干燥无泽以及颓疝等问题,进一步加重了病情的复杂性。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一阳之病则表现为少气、咳嗽和泄泻等症状,其传变可能引发心掣和隔等病症,影响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阳一阴同时发病时,会出现惊骇、背痛、善噫、善欠等症状,被称为风厥,这种病症的特点进一步展现了疾病的多样性。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而二阴一阳发病则会导致腹胀、心满和气等不适,这些症状也反映了人体阴阳失衡所带来的影响。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三阴三阳同时发病时,会出现偏枯、萎易和四肢不举等严重症状,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这里对脉象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脉象阴阳的理解。不同的脉象特征反映了人体阴阳的状态和变化。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阴与阳的相争会导致体内的紊乱和外在的症状,魄汗未藏、四逆等现象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病情的严重性。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强调了阴与阳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只有阴阳和谐,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如果阴阳双方都过于刚硬,则会导致阳气破散,阴气消亡,进一步说明了阴阳平衡的关键意义。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淖的状态会导致刚柔不和,经气断绝,再次强调了阴阳失衡的危害。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这里指出了死阴和生阳的预后时间,让我们对疾病的严重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进一步解释了生阳死阴的概念,以及不同脏腑之间的关系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结阳者,肿四支。”结阳会导致四肢肿胀,这是疾病在人体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结阴则表现为便血的逐渐加重,反映了疾病的深入发展。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阴阳结斜会导致石水和少腹肿等症状,展示了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阳结,谓之消。”二阳结会引发消的病症,进一步揭示了疾病的特点和传变规律。 “三阳结,谓之隔。”三阳结会导致隔的病症,让我们看到了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三阴结,谓之水。”三阴结会引发水的问题,这也是疾病传变的一种结果。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一阳结会导致喉痹的病症,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搏阳别的脉象特征预示着有子的可能,这是脉象在诊断中的一种特殊应用。 “阴阳虚,肠澼死。”阴阳虚会导致肠澼等严重病症,甚至危及生命。 “阳加于阴,谓之汗。”阳作用于阴会导致出汗的现象,这是人体生理反应的一种体现。 “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虚阳搏会引发崩的病症,对女性健康影响极大。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这些关于不同脉象组合和预后时间的描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疾病的严重性和发展趋势。 总之,这些关于脉象阴阳与疾病传变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奥秘。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关注健康,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推动医学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探索脉象阴阳与疾病传变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前行,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五、与《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相关的典故,但这些并非是广为人知的典型典故,而是基于对其理论的一些延伸理解和相关传说的推测: 扁鹊见蔡桓公与阴阳别论的启示: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中,扁鹊通过观察蔡桓公的面色、神态等外在表现,判断出他的疾病从“腠理”到“肌肤”再到“肠胃”逐步深入。这与《黄帝内经·阴阳别论》中强调的通过脉象等外在表现来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判断病情的发展和预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阴阳别论中,通过分辨脉象的阴阳、真脏脉与胃气之脉等,来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生死期限。扁鹊的诊断方法可以说是阴阳别论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一种体现,强调了医生要善于观察和辨别各种症状背后的阴阳变化,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疾病。 华佗的诊断传奇与阴阳别论的关联:华佗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医学家,他医术精湛,能够准确诊断各种疾病。传说中华佗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象等,判断出疾病的根源和发展趋势。这与《黄帝内经·阴阳别论》中所阐述的诊断方法相契合。例如,阴阳别论中提到“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华佗的诊断能力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体现。他能够根据病人的外在表现,分辨出疾病的阴阳属性,从而确定治疗方案。据说华佗曾经为一位官员诊断,通过观察其脉象和面色,判断出他体内有瘀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这与阴阳别论中强调的通过外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中的阴阳理论: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着作,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阴阳理论。张仲景在治疗疾病时,非常注重分辨疾病的阴阳属性,根据不同的阴阳证候来制定治疗方案。这与《黄帝内经·阴阳别论》中的观点相呼应。例如,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经病,其中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属于阳证,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属于阴证。这种六经辨证的方法,与阴阳别论中对阴阳的分类和辨别有着密切的联系。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是对《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待续喜欢深度解析皇帝内经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深度解析皇帝内经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