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页(1 / 1)

('这时,正逢忽必烈意欲征服吐蕃,见王道一在民间影响愈广,便顺了民意,亲下一道口谕,将通往桃源必经的那一处高大奇伟的山门命名为:道一门。朝廷索性又召集几百能工巧匠前往桃源,花半年之功,在那山门顶端凿刻上“道一门”三个大字,用以作为天下学者表率。这依然是忽必烈政治表演一部分,王道一本人倒不以为意,忽必烈把她推到这么一个高度,为的就是向吐蕃、向万民展示他一个蒙族帝王的胸襟罢了。王道一和黄蓉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无论忽必烈做什么,她们都不会轻举妄动,依旧本本分分的住在桃源里,对朝廷大事绝不多嘴。无论现在忽必烈对她们多么好,她们也永远清楚的记得,忽必烈对王道一是有忌惮之情的。所以她们绝不可张扬,绝不可与朝廷政治沾边,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像现在这样,低调的、闲云野鹤一般的,认真教教学生,整日就讨论讨论学问,如此才是最安全的做法。当然,这也是她们乐意过的生活方式。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王道一本无意插手政治,她就这么一直保持着散散漫漫的讲学生活。但日积月累下来,桃李竟广布天下。许多年以后,在元朝第二任皇帝的努力下,朝廷恢复开科取士,再过几十年,人们惊奇的发现,那时的元朝朝廷之中,竟有大半官员都曾经在王道一的书院里学习过。于是,元朝一代,有歌谣传世:“满朝栋梁材,皆出道一门。”不过这都是后话,在此先按下不表。作者有话要说:一更,再有一更就完结了。第152章 后记之二且说忽忽五年过去,时维至元五年,初春时节,山谷上时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一切都显得祥和安逸。红日初升,书院里早就翘首以盼的学子们终于见到了远处草地上承轻功而来的王道一,便纷纷回到书案上坐好。王道一步态看似很潇洒从容,其实速度却极快,眨眼之间便进到了书院内。学生们颇有些艳羡的望向已在讲桌旁坐定的王道一,若不是见到了活生生的真人,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世上竟真的有像王道一这般文武双全的人存在。可是他们谁都没有向王道一求教过武功,因为他们知道,在王道一这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范,那就是:道一先生从来不会教人武功。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武功这种东西是把双刃剑,如若教给心术不正之人,便会祸及他人,因此武林之中的大宗师绝不会轻易教人功夫,就算是自己的亲徒弟,也会对徒弟的心性品格详加考量上好几年之后,才会开始教授武功。因此对于这些萍水相逢的成人学生们,她不会教武功的。上午的阳光正好,正适合清谈讲学。学生们每人的书案上都摆着一本手抄的书籍,里面记录着这些年来王道一讲授的内容。王道一讲学是采用分专题授课的方法,她会根据学生请教的问题,设立一个专题,对这一专题加以阐述,一个专题大约可以讲好几个月,讲过一个专题后,再开下一个专题。王道一讲学的习惯是,她从来不会把同一个专题讲第二遍。所以自开始讲学至今的五年来,她每日讲的都是新的知识。这等丰富的知识量,着实让学子们惊叹。不过,这些学子现在还不知道的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直到王道一彻底罢课归隐之前,她这一生都从未讲过重复的专题。也因着这个原因,后来求学的学生如果想要学习她之前讲过的内容,就只能从前人那里借笔录来抄写,抄的人多了,自然抄着抄着就成了一本书。再到后来,每过一年,学生们便自发把自己的笔录拿出来共同总结,统一成新的内容,续添在书上。因为这部书是大家互相传抄得来的道一先生的语录集,因此学生们又自发为它取了个名字,就叫做《传习录》,意为“传而习之”之意。某一次王道一偶然听到这个名字,真有点哭笑不得,如果她没记错,《传习录》这个书名应该是后世明朝王阳明的语录集的名字吧?怎么这下起到自己身上来了?想想其间种种巧合,倒也真难说。这个世界果然已经大变样了。王道一走进书院,于讲坛上坐定,慢慢扫一眼在座的学生,微微一笑,像往常一样问道:“昨天我讲到哪里了?”立刻有学生看一眼面前笔录,接道:“讲到‘无用之用,至乐无乐’。”王道一点点头,“嗯,好像是这里,那我们继续……”随着王道一的声音蔓延开来,学生们逐渐完全安静下来,有些人时不时的埋头记录,王道一为了叫远处座位的学生也听得清,说话的时候还稍微运了一点内力,为了方便想要记录的学生,她的语速也没有太快。有时学生听的累了,她也会停下来与学生开开玩笑,适当休息片刻。这便是书院里一天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讲的人不急不躁,听得人心情也很平和。谁说只有头悬梁、锥刺股才能学来知识?有时候,特别是天气好的时候,学生们甚至还能远远望见在另一边缓坡上的翠绿茶园中,可能会出现三个仙子般的身影。 ', ' ')

最新小说: 器不压邪心压邪 无限:欢迎来到暗黑童话世界 盗墓:瞎瞎我呀被拿捏了呢! 神豪从天刀开始 迷雾中的真相:侦探手记 阴祸得狐 象棋少年! 拥有荒诞规则的我无视规则 绿茵之谁与争锋 当今球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