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章剧情比较连贯,不好分,一起发) 张新这话,表面上是说给诸葛亮听,实际上却是说给郑玄听的。 没办法,老郑头的辈分就摆在那里。 有些话他不太好直接说。 但对诸葛亮说,就没那么多顾忌了。 郑玄显然也明白了张新的意思,听完之后,沉默不语。 张新也不着急,重新坐了回去,等他想通。 今天他没有用什么激起民变的说辞,而是摆明车马告诉郑玄。 我就是因为先前反叛之事杀的他们。 谋反之罪,自当诛连! 别看郑玄现在一心一意的窝在家里教书,像是个不谙世事的老学究。 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做过官,进过太学,在帝国中央混过的。 再加上他又活了六十多年。 张新的那套说辞哄哄外人还行,瞒不过他这种人的。 与其虚伪的将锅甩给百姓,引来郑玄反感,倒不如借与诸葛亮探讨学问之名,实话实说。 郑玄这种大儒,一生做人,求得就是两个字。 君子。 所谓君子,义也。 这个义可不是什么所谓的兄弟义气。 而是正义。 我张新忠君,是不是义? 仁民,怜悯天下苍生,是不是义? 老头你不能说不是吧? 既然如此,那这些破坏我勤王大业的人,是不是不义? 以义杀不义,这很正义吧? 果然。 “唉......” 没过多久,郑玄叹了口气,“我知子清忠君爱国,仁义爱民,否则也不会不辞劳苦,远征千里勤王。” 张新笑了。 看来老头是想通了。 “此次勤王功亏一篑,我能体谅子清的难处,但还望子清日后行事,莫要再如此激烈了。” 郑玄继续说道:“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还请子清铭记。” 这句话依旧出自《梓材》。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将他的九弟姬封分封在了殷地,建立卫国,让他看管殷商遗民。 因此姬封又称康叔封、卫封。 这个卫国,就是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唯一没有灭掉的那个卫国。 周公告诉康叔封:你在殷地要多行仁政,这样才能让殷商遗民,心甘情愿的接受我们周人统治,纳贡称臣。 只有商人接受了周人的统治,你的卫国才能传承万年,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郑玄这是在告诉张新:既然你拿三监之乱举例,那现在人已经被你杀完了,以后该行仁政了吧? 张新对此的回答是...... “新多谢郑公教诲。” 郑玄见他点头应下,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接下来便是商业互吹时间。 张新命典韦将准备好的礼物拿了进来。 郑玄瞥了他一眼。 好小子,老夫要是不松口,你来看长辈是不是连礼都不送了? 不过,思及张新自到高密开始,直到在他家落座为止,一路上的姿态都做得很足。 郑玄也就不再计较这点小事,痛快的将礼物收下。 张新与他拉了一会家常,询问了一番诸葛亮的学习进度后,便起身告辞。 诸葛亮出门相送。 “亮仔。” 张新对他叮嘱道:“郑公当世大儒,你在他门下要努力学习。” “如今乱世已至,我盼着你早日学有所成,好来帮我。” “亮必不负牧伯所望。” 诸葛亮郑重点头。 张新很高兴,勉励了他几句后,便让他回去。 “今日一别,还望牧伯保重。” 诸葛亮双目含泪,大礼参拜。 张新对他诸葛家的恩情实在是太大了。 不仅给诸葛玄,诸葛瑾都安排了工作,还帮他找了这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儒当老师。 如此恩情...... 还不完,根本还不完。 看着一步三回头的诸葛亮,张新心中不由期待起来。 “这一世的卧龙,应该比上一世要强吧......” 上一世的诸葛亮跟着诸葛玄先在徐州,然后迁去扬州,最后才到荆州。 说一句颠沛流离也不为过。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的老师是司马徽,其实不是。 司马徽只是在刘备找他询问人才的时候,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而已。 《诸葛亮传》中并未记载他师从何人,只是说他随诸葛玄迁居荆州,随后便是躬耕陇亩,自比管、乐,与崔州平、徐庶等人为友。 而司马徽的弟子,在历史上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向朗、尹默、刘廙(yì)和李仁。 这四个人中,做官做的最大的向朗,也就是个左将军而已。 若司马徽真有个做丞相的弟子,不可能没有记录。 倒是诸葛亮的二姐后来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他有可能跟着庞德公学过一些。 其余大部分的东西,估摸着就是来自他们诸葛家自己的家学。 古代书籍匮乏,交流困难,各地士族基本都是专攻一脉。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例如颍川钟氏,就是世修刑律,擅长法律方面的问题。 襄阳庞氏则是世修《尚书》。 但郑玄不一样。 他全都会。 可想而知,如今不用颠沛流离,能在郑玄门下安心学习的诸葛亮,其成就一定会超过上一世的那位蜀汉丞相。 张新离了高密,往剧县而去。 崔琰早得消息,率城中吏员出城迎接。 “臣拜见明公。” “不必多礼。” 张新下马将他扶起,看着他身后的吏员,眼睛一亮。 “嚯!这么多人,冀州士子这么快就都到了?” “是。” 崔琰点头笑道:“琰的这些同乡听闻是明公急缺吏员,祭祀完先祖后,二话不说便来了青州,连年都没过完。” 祭祖一般都是在正月初五。 清河国就在平原旁边,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足够他们赶到剧县了。 张新闻言看向冀州士子,躬身一礼。 “我在此代青州百姓谢过诸位了。” “明公言重。” 冀州士子连忙还礼,“明公天下英雄,又与我等同乡,我等自当鼎力相助,略献绵薄之力。” 张新一愣,这才反应过来。 对哦,自己是冀州人嘛。 估计这些冀州士子也是看在老乡的份上,才这么积极。 这一瞬间,张新悟了。 难怪古人都那么重视老乡。 拼搏在外,身后若是站着一群老乡帮忙,这感觉确实很好。 张新一笑,发动许久未用的被动技能‘礼贤下士’,开始与冀州士子攀谈起来。 在他熟练的攻势下,冀州士子很快就迷失在了其中。 “明公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威震天下,却还能如此平易近人,当真是个难得的明主。” 崔琰心中感慨,上前打断道:“明公,先进城吧?” “啊呀!” 张新一拍脑门,“今日新见到诸位贤士,心中不胜欣喜,竟是忘了礼数,让诸位贤士站在这城门处吹冷风,实属不该......” 众人闻言忙道:“明公言重了。” “走走走,入城说。” 张新引着众人来到剧县相府。 这地方他来过,倒也不用崔琰带路。 来到相府,张新立刻开始安排礼贤下士三件套。 吨吨吨吨吨...... 一场宴会,宾主尽欢。 次日,士子们在崔琰的带领下,正式拜见张新。 这一拜,便是确立了主从关系。 张新对此很是满意。 要知道,崔琰完全可以把这些士子收到他自己的麾下。 这是北海相的权力。 但他还是让这些士子来拜见张新。 崔琰为人果然清正。 流程走完,那就去干活吧。 很快,堂中只剩下了崔琰一人。 “如何?” 张新看着崔琰问道。 “明公放心。” 崔琰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们大多都在县中做过小吏,只要稍微熟悉一下本地情况,立刻可用。” “今年北海国的春耕,误不了。” “好,很好,非常好。” 张新十分满意,夸赞了崔琰一番。 “对了,明公。” 崔琰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前两日陶谦遣人送了一封书信过来,让臣代为转交。” “臣思及明公巡州将至,便没有再送平原,请明公阅览。” “陶谦又给我写信干啥?” 张新接过信打开一看,顿时地铁老爷爷脸。 “他陶谦这是连脸都不要了?” 陶谦信中的内容很简单。 他想推举朱儁做太师,带领关东诸侯,扛起反董这面大旗。 在他的游说下,此时同意的人已经有琅琊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前扬州刺史周干、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等八人。 再算上他自己,一共就有九路诸侯了。 陶谦这封信便是询问张新,愿不愿做这第十路诸侯。 “推举朱儁做太师......” 张新感觉十分无语,“陶恭祖哪来的脸?” 太师之职始于商朝,又名太宰,是百官之首。 汉朝最开始是没有太师这个官职的,直到哀帝和平帝年间,才复设此职,尊为‘上公’。 光武中兴后,刘秀废除了这个职位,直到现在。 在原本的历史中,孙坚退兵之后,董卓就自称太师,位在诸侯王上。 不过现在的董卓好像被张新打怕了,依旧老老实实的做着他的相国,没有更进一步。 连董卓都不敢称太师了,陶谦是怎么敢把这个职位再翻出来的啊? 张新估摸着,要是朱儁本人知道了这件事,估计都得一巴掌呼他脸上去。 因为就在年前,朱儁刚被陶谦坑了一波。 先前朱儁不是想要讨董,找关东诸侯要兵么? 陶谦给了兵后,手贱,写了一封奏表送到长安,表朱儁为行车骑将军。 董卓知道后很生气,当即令李傕、郭汜、张济三人,领步骑数万,出关来打朱儁。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儁直接懵了。 人在中牟蹲,锅从长安来。 可是没办法。 董卓的大军都来了,中牟城池低矮,无法固守,他也只能出城迎战。 然后他就被李傕等人胖揍了一顿,损失惨重,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呢。 表一个车骑将军都被揍的这么惨了。 若是太师...... 朱儁估计会大喊一声‘陶谦匹夫害我’,然后调转枪头,杀向郯县。 “陶谦此信,明公打算如何回复?”崔琰开口询问。 张新放下信,淡淡道:“你回他一个字。” “哪个字?” “滚。” “臣明白了。” 崔琰行礼告退。 待崔琰走后,张新拿起陶谦的信又看了一遍。 “你那两个儿子都不是什么大才,你野心这么大作甚?” 张新嗤笑一声,“上窜下跳,像个猴子。” 陶谦信中的名单,阴德、刘馗、汲廉三人就不说了,琅琊、东海、彭城都是徐州治下。 泰山太守应劭,曾经也在长安抗击过韩遂叛军,与陶谦相熟。 汝南太守徐璆,曾与朱儁一起击过黄巾。 沛国相袁忠,那是老袁家的人,与董卓有血仇。 至于服虔、周干二人,就更不必说了。 估计是被陶谦忽悠的。 他们俩若是有脑子,官职前面就不会加个‘前’字了。 这俩人都是因为能力不足而被免官的货色。 陶谦找来这样的一帮人,推举朱儁为太师,其目的张新大致也能猜到一些。 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声望。 试想一下,若朱儁接受了陶谦所表的太师,那他作为发起人,地位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若是朱儁还能讨董成功,那他就是勤王的二号功臣。 到时候就连张新都得排在他的屁股后面。 先前他表朱儁为车骑将军,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只能说,陶谦这人,野心是有的。 就是没有脑子。 朱儁去年刚被他坑了一波,挨了一顿毒打,能答应就有鬼了。 再者说了,朱儁那么菜,连李郭都打不过。 让他去打董卓? 张新摇摇头,将此事丢到一边,专心致志的了解起了北海国境内的情况。 巡完北海,张新再次启程,直奔齐国都城临淄。 他之所以将齐国作为巡州的最后一站,是因为临淄城内,还有一个人要处理。 齐王刘承。 大族反叛之时,太史慈丢了临淄,其中就有刘承的影子在里面。 现在,该算账了! 张新大军一路疾驰,赶赴临淄。 齐国相出城迎接。 见到张新,齐国相上前行礼。 “下吏拜见牧伯。” “废话少说。” 张新面色不善。 “齐王何在?”喜欢三国:重生黄巾,我开局杀了刘备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三国:重生黄巾,我开局杀了刘备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