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五,虎牢关下,末时将至。 策辩之坛早已搭成,一道横匾悬于半空,书曰:“王道之争”。其下设三席六案,东为曹策堂,西为澜台案,中立一石讲台,供论者登坛。 天未正,已聚万人。 两侧设观议台,士子、将卒、庶民、贩夫,皆得入座。寒风从虎牢东口呼啸而来,却压不住人声如潮。 “昔年虎牢三英战吕布,今日虎牢诸子战布政。” 澜台阵营,由诸葛亮领众入场,身着青衣佩策,步履稳重,神色如潭水深静。 其后徐庶、鲁肃、马良、孟逊依次落座,衣袍肃整,气势如山林之势,藏而不露。 曹策堂则由荀彧、郭嘉、钟繇、满宠、华歆领衔,同样神色从容,俱为当世雄才。郭嘉笑容含讥,眼神如毒蛇掠影。 中州文士百余人夹道观辩,翘首以待,议论声纷纷不绝。 子时三刻,钟鸣三响,余音震山。 虎牢策辩,正式开始。 第一纲:“王道,何为正?” 荀彧率先起身,长揖而道: “政在法度,礼以定邦。昔周公制礼,孔子述仁,皆立道于上而教化于下。布政虽起仁心,然其无序而设令,动民而不请天,是王道乎?” 钟繇接声而上:“王道不离法统,不离宗庙!若人人可设政、处处可为王,则天下岂非沸鼎?” 诸葛亮缓步登台,拱手一揖:“布政之令,虽出于民,但起于乱世。若天子不理、朝纲混乱,难道百姓只能待宰?《春秋》有言,‘民可畏也’,是为警,亦是启。” 郭嘉冷笑:“却也《论衡》有句,‘治乱不由民,乃出于主’,天下之安危岂能托于民心飘摇?” 鲁肃不服:“天下非兵安,乃政平。布政立三载,边不生烽,民不离乡,试问,谁更正?” 马良举手一问:“若兵者为政之本,则曹公今日不来,以笔代剑,可是忘了本?” 荀彧反诘:“你等所言仁义,可保百年无战乎?” 诸葛不避锋芒:“布不许太平百年,但愿人心归一年。” 观台一时沸腾,观众席上已有儒者扼腕、高呼:“愿闻布道!” 第二纲:“政体,何为明?” 钟繇道:“政令需循朝制,布政自设澜台,自起律纲,岂非私议法度?” 徐庶沉声答道:“布政之律,不违汉制而自立规。澜台政体分六案,三议成令,一案可审,一堂可驳,三年未有一案重审,是为明。” 满宠质问:“澜律何证?布之令,可由谁废?” 诸葛亮道:“可由民废。设‘问堂三审’,民人可提问、质政、对证。非以官压民,而以法持官。” 郭嘉拍案:“若民议皆有力,岂不百言淆政?” 鲁肃断然应对:“若万民皆能参政,是乱,还是理?若唯少数议而多数听,才是乱之根!” 观台中传来沉沉一声:“愿天下皆如张掖。” 郭嘉反笑:“张掖不过一地,岂能服天下?” 马良朗声道:“昔者一木成舟,一星破夜;政起一地,可覆九州!” 诸葛亮接言:“道在民间,不在地广;心若合,地自成。” 第三纲:“民本,安在?” 郭嘉起身,冷然发问:“若民心可托,为何王道自古未交予民?” 诸葛缓缓应道:“因古之主畏其失,不信其得。布之政,信民能学、能思、能立,不因愚民而得安,而以启民为志。” 荀彧沉声反问:“若万民弃布,其道何存?” 诸葛躬身答曰:“则布退,道止于吾身。” “布不争王、不夺印、不图名。布之志,唯愿三事得行:有地可耕、有书可读、有法可依。” 满宠冷道:“空言不济饿腹。” 鲁肃起身怒斥:“三载赈粮,十万灾民得食。布之道非虚言,而是寸政寸施!” 此言出,全场寂。 风起,台前一角,有白发老儒起身伏拜,语泣难言。诸葛目光微垂,不语。 虎牢策辩至此,三纲尽辩,锋起百回,言落千锋。 曹操未至,而书至。 荀彧展信高朗: “吕布以道问天下,吾以心观其行。今日策辩,不为输赢,而为明理。” 夜幕沉沉,万众退席。 诸葛立于台前,手执一封民问旧简,笔迹已淡,却仍清晰。 他轻声念道:“一人可治国否?答曰:非一人也,乃万民之共。” 他将简纸叠好,收入袖中。 远方,一盏灯火在风中未灭。喜欢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