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中,臧霸徐晃等人垂首静默,故作作沉思,不发一言! 看着麾下众将的表现,李信面色平静,不置可否! 他目光微扫,沉声道:“元图,你且说说,这招安之事若何?” “这,此等要事,大帅自有决断,” 逢纪目光闪烁,他心中是同意招安的,但是却不敢明说。 曾经的官方身份,便让他更不敢在此事上多言。 大帅肯定知道他们被迫从贼心有不甘,但知归知,若自己亲口说出,却是另一番景象。 李屠夫心思难测,喜怒无常,还多疑猜忌,这些时日逢纪早有领教。 所以有些事,能避则避,轻易不会给其机会。 “废物!”他不满的瞪了一眼,目光微转:“公则,你来说!” “莫有顾虑。” “主公!”郭图施施然出列,知道躲不下去。 他没有直言招安,而是上前一步朗声反问道:“大帅,起兵为何?” “围攻洛阳,为何?” 不待答话,郭图继续道:“如今局势难明,洛城更非一日可下!” “汉帝召天下各军勤王,我军又与黄巾交恶,时刻有腹背受敌之险!” “大帅欲推翻腐朽朝廷,重建秩序,而黄巾三张却丝毫不顾大义,私起争端拖大军后腿,统领一片苦心若何?” “若大帅有玉石俱焚之心,自不必理会其他,一心攻城便是,众位兄弟能够与百年大汉陪葬,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郭图声音高昂,直接点明要害,由大帅自行定夺。 若大帅真想死,他们陪着便是,脑袋掉了,碗大个疤。 若还有点良心,肯定不会看着麾下兄弟,陷入死地。 这一点郭图心中还是有些把握的,通过这段时间的共事接触,他多少能摸清点李信的心思。 李屠夫这人很矛盾,但在矛盾,他总归是有迹可循。 以他的判断,这招安之事,八九不离十。 “嗯!”果然,听到一番分析后,李信不禁皱眉。 如今情况,是进退两难,有深陷死局之危。 已然不再是招安与否问题了,而是应该考虑军中兄弟们的后路,与将来。 若破洛阳,斩皇帝狗头,则朝廷威严尽丧,自己也会成为众中之矢,被天下勤王大军视作目标,诸侯共击之。 若在洛阳耗下去,同样会成为各路人马的靶子,为八方勤王大军和黄巾所伐,一时的意气用事,却让自己陷入绝地。 虽然李信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此一时彼一时。 时势在移,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情绪,甚至不同的环境,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与判断。 当初野狐岭一战,士兵折损尽,狼骑损半,麾下大将殒命,心腹兄弟惨死。 以当时一万多残兵败将,没了心气与凝聚力,即使侥幸苟活,也就是一群乱匪。 希望破灭,兄弟惨死,加上身负重创,煞气积蓄,热血上涌,自然有拼死的决心,攻打洛阳,重启凝聚力。 孤注一掷搏杀下,贼军凭借着狠辣的手段,以及饿狼般的心肠,逐渐在洛阳周围站稳脚跟。 而汉庭无能,内部相互倾轧扯皮,以至于贼军如入无人之境,势力更是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 但贼军做大的同时,隐忧也渐显露出来,各种困难接踵而来。 内部的事情有郭图逢纪等人才处理,外部有臧霸、黄绍、太史慈这些武将镇压征战,一时倒也勉强维持。 但此刻形势微妙,汉庭已经下诏勤王,黄巾各部在一旁窥视,北方的三大渠帅,也在率众向此处集结... 贼军看似势大,其实外部环境,已经悄然改变... 履霜坚冰至,张曼成的十万黄巾,只是坚冰到来的前兆。 若不早做打算,李信这棵大树,很可能会被四面八方的敌人淹没,冻毙在凛冽的寒冬中。 “取死之道尔!”蓦然间,李信想到了五谋毒士的言语,看来对方早就料到了今天的局面。 他眸子微眯,将目光转向下手处:“不知文和先生有何高见。” 贾诩闻言,幽幽道:“高见没有,拙略倒有几分。” “哦,先生快快道来!”李信大喜过望。 “如郭图总管所言,生死取决于大帅自身!” “若玉玉石俱焚,则破洛阳,受诏安则凭心情…” “亦或舍弃大军,带一部精锐潜入山林,离开是非之地,争一线生机!” “还请先生教我,”李信起身上前两步,神色诚恳躬身拜礼! “大帅!主公!”众将领见此纷纷怒目而视,双目喷火,盯着贾诩愤恨不平,脾气暴躁的周仓更是一手扶刀,要砍了这弱鸡。 大帅铁打的汉子,此时却对着一个弱鸡行礼问计,这不但是他们的耻辱,更意味着自己等人的无能。 “不可无理,”李信呵斥,随后转身道:“请先生明言!” 贾诩无视众将怒目,抚了把胡须幽幽道:“弃大军,离洛阳,择一山林为匪为盗,待到乱世平息从此隐姓埋名,自可清闲!”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若大帅心有不甘,不愿轻弃万军,大可接受招安谋偏远地界之官职,天高皇帝远逍遥自在。” 李信静听其言没有轻易决定,他虎目微眯死死的盯着贾诩道:“若我心有猛虎,欲谋乱世,带领兄弟们成一番大业,若何?” “嗯!”贾诩神色一顿,心中暗惊。 他稍作思索后,面容逐渐严肃起来:“大帅即有雄心壮志,可与汉帝签城下之盟,请封幽辽苦寒之地戍边拒胡!” “幽州地处偏僻边塞,又兼临乌桓、高丽、挹娄、夫于、鲜卑等胡虏,想来朝廷也乐见其成。” “若得此为立身之基,内修武功外征不服,三五载便可得精兵百万,铁骑十万众!” “即使朝廷反复,派兵征伐,亦可纵骑兵之利,北方之广,进退自如,待天下之变徐徐图之...” 幽州地处东北边陲,地广人稀,战略纵深幽远,再加上边荒小势力,与各种部族数不胜数。 李信若有雄心,自可凭借麾下精兵悍将吞弱并强,逐步壮大。 只要他能在北地站稳脚跟,天高皇帝远,哪怕朝廷反复来伐,也可凭借边荒地利进退自如。 盖因,后世的慕容燕、高句丽、耶律大辽、完颜鞑金、和野猪皮的大清帝国,皆是从东北方向起兵,进而奠定霸业。 这说明什么,说明东北那旮旯地,虽然苦寒,却是真正的龙兴之地。 若能全据东辽三韩,再占有北方幽州,保底是高句丽和渤海辽的势态。 到时兵精地广,纵使不能进取中原,但维持霸业,窥伺神器,还是有希望的… 毕竟,汉末三国,是中原内耗最严重的时期,不愁没有进取机会。 且戍边幽辽,与李信当初带兵远遁域外,称王称霸,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可以说是甚合其心...喜欢三国,从黄巾起义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三国,从黄巾起义开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