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二月中旬。 寒衣学堂筹备完毕,面向南平府的穷困人家招生。 李昌盛以自己举人的身份,向府文院申请学堂资格,很快就获得了批准。 寒衣社开设的学堂一年三届,一届的学期是三个月左右。 学费十分便宜,一个学生只需要五两银子,初定三十个学生一个班。 每天的课程仅有半天,不是在上午,就是安排在下午。 因为是穷人家庭的孩子,所以不可能像权贵家的孩子一样,每天都会有许多的学习时间。 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或者放牛放羊等等。 穷人家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去做很多的事情。 也有一些家庭的孩子虽然渴望上学,奈何家里条件实在太差,寒衣社的众学子就会自掏腰包,帮他们垫付学费。 不管家境多么贫穷的孩子,只要愿意上学,寒衣社就会尽力给予帮助。 这就是寒衣社开设学堂的初衷,希望穷人家里的孩子也能够有书读。 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仅仅是数日之间,便有二十多户家庭报名。 二月廿日。 寒衣学堂正式开课。 学堂上主要教的是《论语》,和一些简单的诗词。 《论语》为儒家经典,必修课程,没有之一。 杜宁初次担任学堂上的先生,为了有一个良好的表现,他还花了许多时间备课。 如今站在寒衣社的学堂教室,面对一群平均年龄不到十岁的孩童,杜宁情不自禁地感到紧张。 深深呼吸一口气后,杜宁平复下自己的心情,来到了教室里面。 “见过先生。” 许多孩童自觉站起来,向杜宁拱手作揖,十分恭敬。 其他人孩童见状,也都跟着向杜宁行礼,并口称“先生好。” 略显尴尬的气氛,顿时被化解了。 杜宁惊讶的看向那几个孩子,心想这肯定是父母的家教,正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没有什么经济条件,所以父母都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遵守礼数。 “各位同学,请坐。” 杜宁对孩子们笑道:“初次见面,我叫杜宁,是南平府寒衣社的学子,跟你们一样都是穷人出身,所以大家不必拘谨,更不要紧张。” “原来您就是杜宁,玉林县的金榜案首,我爹说您是寒门中百年来难得出来的一位贵子,我爹嘱咐我一定要向您好好学习,将来肯定能向您一样考中案首。”一个七岁大的男孩很是激动的说。 “哪里哪里,你爹过奖了。”杜宁哈哈一笑。 又有一个九岁大的小胖子说道:“俺娘也告诉俺说,杜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读书人,就算是面对以前府文院的院君,您也敢当面和他叫板,是当之无愧的寒门楷模。” “不敢当,我和你们一样,都只是喜欢学习的读书人而已。” 杜宁心想一定是寒衣社的同窗打得广告,竟然让这些孩子如此夸耀自己,一点也不谦虚,未免太过于……太过于诚实了。 “今天第一堂课,就请同学们都先自我介绍一下。” “就从第一排第一桌的同学先来吧!” 杜宁话音落下,那第一排第一桌的孩子立即站起来,很是大声的说:“我叫韩立,爹娘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将来能够顶天立地。” “这个名字起的好,果然有顶天立地之气势。”杜宁称赞道。 “我爹说了,若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枉为七尺男儿身。”韩立骄傲道。 “可你现在还是个小孩子,四尺身高都没,怎么能自称七尺男儿呢?”杜宁笑着问。 “我会长大。”小韩立认真说道。 杜宁可以感受到他的昂扬斗志,所谓人穷志不穷,韩立家境清寒,却被父母教导心存大志,这样的小孩有了目标,学习自然刻苦。 “那你可就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成为朝廷的栋梁,你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只有努力学习本领,才能够扛起重担。” 杜宁挥手示意小韩立坐下,“下一位。” 后面的学生站起来道:“我叫周勇,我娘告诉我不管出身有多么贫穷,也要要挺直腰杆做人,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无惧一切。” “我叫张铁柱,家人希望我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学生们踊跃自我介绍,都非常的积极。 杜宁发现这帮孩子里面,大多数都是有志向的学生,知道尊敬师长和长辈。 穷人家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显得懂事。 大家介绍完自己,杜宁叫大家翻开《论语》中的《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杜宁刚刚开口,便有孩子跟着朗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紧接着,其他的孩子也一起读起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们都读过《论语》?”杜宁惊讶地问。 “这不是耳熟能详的吗?” “我经常听文楼里的读书人背诵来着。” “我还会背整篇的《学而篇》呢!”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真的吗?好厉害!” 杜宁表情一愣,这就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论语》是读书人的必修课程,所以孩子们听多了也就会背了? “咳咳,大家安静。” 杜宁突然严肃起来,问大家:“你们都很聪明,居然可以背诵部分文章,朗朗上口,可其中的道理你们真的懂吗?” “这……”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许多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背是会背了,可对于其中的意思却一知半解。 “同学们,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这一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的文章……” 教室之外。 李昌盛与寒衣社的读书人在旁听。 “杜公子居然这么快就跟孩子们打在一块了。” “孩子们懂事好学,不容易啊!” “这帮小子聪明绝顶,将来必成大器。” 众人面露微笑,十分的满意。 上午一共四节课,前面两节课教《论语》。 后面两节课,杜宁教孩子们习字。 “同学们,今天先生教你们认十六个字,我先将这十六个字写下来,大家跟我一起读。” 杜宁一边说着,一边用木炭在身后的木板上将十六个字写下来。 圣林大陆没有粉笔,所以杜宁用木炭代替。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此乃蓝星着名的《千字文》,出自南北朝时代,是儿童启蒙读物。 圣林大陆的历史只历经魏晋,而无南北朝,自然也就没有《千字文》。 于是杜宁便将自己在蓝星上自幼背诵的《千字文》搬了过来,以启蒙这些孩童。 杜宁的声音不大,却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响彻在每个人的耳边。 孩子们仅看一眼,便将这些文字深深刻在了心里。 片刻后,教室里响起整齐的读书声。 “好工整的对仗,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小孩阅读。” “南平府的蒙学私塾有不少,我曾经被邀请去旁听过,也没听说过这种教材。” “这莫非是杜公子编撰的启蒙文章?倘若真是如此,便是莫大的教化之功!” 寒衣社读书人都极其震惊,充满了喜悦。 ………… 时至中午,学堂放学。 杜宁留在寒衣社吃午饭。 李昌盛迫不及待地询问道:“我们在学堂外听课的时候,发现今天你教给孩子们的那十六个字对仗工整,十分适合蒙童学习,不知典出何处?” “这是杜某为了方便蒙童读书习字而编的《千字文》,目前还在初稿阶段,若是孩童们喜欢,我会考虑将其定稿,编为寒衣学堂的教材。”杜宁说道。 “什么?原来这真是你编的?” 众人又惊又喜。 “可否让我们看看《千字文》的初稿?”李昌盛激动的问。 “这……好吧……” 杜宁也不好推辞,便将《千字文》的初稿拿出来给大家看。 李昌盛接过初稿,看到了后面的内容。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 大家游览一遍过后,无不佩服。 “好一篇《千字文》,杜公子简直是旷古奇才!” “若是刊印成书,必定能在文坛独领风骚。” “这篇《千字文》何时定稿?到时候刊印成册,可当作启蒙教材。” “此乃教化之功,当青史留名!” 杜宁没想到这篇《千字文》会获得大家那么高的评价,既然大家都觉得好,那就说明很适合用于这边的蒙学。 不过这毕竟是圣林大陆,杜宁也得让学生们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知道《千字文》的成效。 李昌盛对杜宁说道:“请杜公子尽快将《千字文》定稿,到时候可以交给府文院的编修审核,若是能够出书的话,定能有一个非常好的销量,到时候你也就能尽快凑齐去苏州文院的学费了。” “按照文坛上的说法,杜公子必定能以《千字文》一书封神,从寒门学子一飞冲天,成为富一代。”有人附和道。 杜宁笑了笑,“既然各位那么看好《千字文》,那杜某就试试吧!”喜欢儒道读书人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儒道读书人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