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8章 那可就有意思了
谷璞处理完河西六郡六卫的事,打算去隔壁的紫兰轩涨涨见识。
“将军,若非必要,紫兰轩还是不要去的好。”鹦歌出于对紫兰轩的零星了解和神秘而阻拦道。
“无妨。”谷璞摆手道:“一个紫兰轩而已,又不是什么龙潭虎穴。”
“再说了,我只是去喝喝酒,听听曲;又不是去找事的,紫兰轩还能把我给吃了不成?”
言罢,不给鹦歌说话的机会,抬脚就往外走。
见自己没能阻止,鹦歌眼神示意符书、驭骐二人,定要谨慎小心。
……
出门,右转,直行,止步。
谷璞抬头瞧了眼晋文书写的“紫兰轩”的匾额,兀自点头,脑海快速划过了对自己的赞赏。
赞赏什么?
文字。
继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后,汉字到战国时期,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由于天下各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差不多丧失殆尽。
文字,也是各写各的,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
大体来说,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笔画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
六国文字因地域差异,又细分为齐系、燕系、晋系、楚系。
而秦系更多地继承了西周文字的遗风,比较稳定,发展出了规整和潦草类型。
与秦系字形保守不同,六国文字大胆革新。
而战国时期,除了各国官方文书的规范字体,还有隶书这种非官方用的简化潦草字体。
后来的程邈,只是对已经存在的这些隶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和系统的整理加工,“去杂取精”,进一步规范。
也就是说,隶书是许多人靠日积月累共同创造的,决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功所成。
但程邈的编纂整理之功,也不能抹杀。
两个月前,内史郡河西之地民户迁移至河西六郡的队伍中。
恰巧有个年方十五的少年,名为“程邈”。
谷璞让墨鸦,关注过这個与史书知名人物同名同姓的少年。
获悉其对河西六郡的主要流行的金银铜货币上镌刻的隶书,与六郡中传播的书籍中频繁出现的百般隶书,比较感兴趣。
便让当地的里正,破格录用了程邈。
让其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书籍与民间流传的各类隶书。
自从竹纸诞生至今,谷璞一直有书写民间流传的隶书的习惯。
上行下效。
六郡六卫各级官员,也有意无意的使用非官方文字的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