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上学的时候,火车站附近有不少穿着校服的学生。
赵祯从马车上下来,由于他的特殊性,周围人群都被隔开,不过虽然离得远些,却远远地见到很多学生如小溪汇聚成河流一样,向着西城门外的汴梁一所初中而去。
如今城里除了汴梁第一中心是当年赵骏来的时候,由政制院一手操办起来的第一所在内城的学校以外,其余学校,全都在城外。
外城到现在都没有一所高中和初中。
没办法。
大宋的基础教育发展得比较晚。
从景佑三年建的第一所学校开始,直到七年后的庆历三年才兴办第二所。
到如今全汴梁有高中三所,初中十二所,小学五十多所,也是最近几年教育发展迅猛才建立起来的事情。
偏偏庆历年后,汴梁内城和外城的房价涨势过于迅猛。
而要想建立起一所初中,至少也得占地十亩,要想建一所比较好的初中高中,怎么样也得占地上百亩。
像赵骏当年读书是跟着爸妈去了长沙,爸妈在长沙打工,他的小学成绩非常出色,去了长沙最好的初中,母校占地面积达到了115亩,可见办校需要的场地多大。
以汴梁内城和外城的房价,教育部想申请在城里办学校,别说政制院答不答应,财政部那边首先就不会同意,有这钱能在城外修多少学校了?
所以每次上下学,都是城里孩子跑到城外去读书。
好在教育部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几所重要的学校都修在城外城门处,离城里较近。
内城学生也还有一高以及附属的第一中学维持,学生考试并不是专门考哪所学校,而是统一联考,考上了就去离家最近的学校读书。
加上汴梁的主要人口并不是在城里,而是都居住在城外,因而上学路程基本上也能覆盖到两三公里内。
至于学校少,能不能覆盖全汴梁五百多万人口的问题也简单。
这个年代想上学读书也不是那么容易,门槛非常高,必须是那种极为顶尖的尖子生才有可能,所以倒也能应付得过去。
朝廷之后的重心就是继续发展基础教育,把普惠教育下沉,先多建小学,将扫盲工作放在主要位置。
等小学数量足够多,再把初中教育提升上来,最后再大力发展高中、大学。
就像后世我国也是如此,很多60-70后基本上都是小学文化,就在于那个时期初中、高中、大学一是数量少,二是门槛非常高。
等到80后,初中和高中数量才多起来,到90后的时候,也就是千禧年后,大学才开始扩招。
不然为什么说70-90年代,即便是一个专科学校的学生,那含金量也比后世一个一本大学的文凭含量金高呢?
只是即便如此,相比于曾经的大宋,眼下的大宋却已经是充满了朝气和勃勃生机,有了这些学生作为国家的基石,未来不可限量。
“看到这些孩子,朕欣慰啊。”
赵祯走下马车,然后搀扶着曹皇后下来,笑着感慨了一句。
曹皇后亦是扫视了远处的学生们,却没有表现出太高兴,只是摇摇头道:“就是昉儿跟昕儿”
“唉。”
赵祯叹了口气。
这个时候赵骏也走了过来道:“走吧陛下。”
在大庭广众当中,还是得用官方称呼。
“嗯。”
赵祯点点头,迈步走向了车站。
赵骏跟在身边,曹皇后与赵祯并列站着,位于赵祯右侧,他则在赵祯左侧略微靠后半个身位的位置。
两个人边走边聊天,他问道:“陛下,刚才看你叹气,是怎么了?”
“就是看到那些学生,再想起昉儿跟昕儿。”
赵祯苦笑了一声说道:“跟你家真才实学考进去的昙儿比起来,我那两个不成器的东西真是。”
“这很正常,不能指望儿孙个个都是天才。”
赵骏讪笑了声。
赵昉和赵昕读书成绩都不怎么样,还是走关系进的学校。
赵昉最近几年稍微好点,自小有他的教导,成绩虽然不突出,但努力奋进,现在终于排进了班级中下游,勉强算是个尖子生。
赵昕就逆天了,小学的时候还能排在班级前二十,上了初中就一直是倒数第一,且与倒数第二差距很大。
相比之下,赵骏基本上没怎么教导过的赵昙,赵昙却以全汴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了汴梁高中的附属初中。
并且进去之后,还对联考当中汴梁排名第一的陆佃十分不服气,于是跟他展开激烈争夺,时常压倒陆佃拿下第一。
要知道陆佃就是陆游的祖父,历史上考中进士甲科当中的一甲第五名。
也就是说,以赵昙的聪明才智,即便是去考科举也都是进士一甲的水平,跟赵昉赵昕两兄弟天壤之别。偏偏由于赵骏工作繁忙,赵昙他没怎么教育,反倒是早年间每天中午午休时间会去教导赵昉一个多小时,后来赵昕也加入其中。
结果没怎么教导的儿子考上汴梁第一,耐心教导的两个皇子却相当拉垮。
这不就说明他的教学水平不咋样?
要是赵祯追究起来,那还真是让赵骏有些心虚。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