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沃野繁茂,不仅有广阔的牧场,在河边还有密集的农田,形成了一个以游牧与农耕结合的奇特文化。
此刻青塘之主唃厮啰正在城中巡视,今年四十九岁的唃厮啰在前半生一直过着被人操纵充当傀儡的生涯,一直到宋明道元年,也就是公元1032年才终于夺回了权力。
亲政之后,在青塘经营十四年,唃厮啰采取亲宋抗夏的政策,得到了宋朝的扶持,终于在宗哥河之役中大败西夏,从此让青塘政权兴旺起来。
而且这些年托大宋愈发强盛的福,大宋也非常满意唃厮啰亲宋的态度,因此对唃厮啰的扶持就没有停过,甚至城中还有三十多门大炮,全都是宋朝赠送给他们的。
“父亲,这大炮真是雄伟。”
唃厮啰十五岁的三子董毡跟着父亲巡视了城池,站在城头上抚摸着钢铁制造的火炮,欣喜不已。
他曾经试射过几次,威力让他这个青塘未来的继承人都感觉到惊惧。
“可惜啊,宋人只给我们五十门,而且还是父亲苦苦哀求才得来。这让我们只能在兰州和湟州布置不到十门,如何能抵御得了西夏的进攻?”
欣喜过后,董毡就是不满。
他不满宋人的小气,又对父亲向宋人靠得那么拢甚至到卑躬屈膝的地步更加不满,这让他骄傲的吐蕃赞普后裔之心而感觉到不悦。
然而唃厮啰却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道:“董毡,不许再胡说八道。”
“本来就是父亲!”
董毡说话没什么顾忌,冲着唃厮啰顶嘴。
唃厮啰觉得头疼,只能说道:“你知道这一门火炮要多少钱吗?”
“多少?”
董毡随口问道。
“光打造这门炮就要五百多贯,而且还不算别的费用,加上弹药、运到青塘来,一门炮价值千贯!”
唃厮啰耐心地说道:“宋人能给我们五十门,就相当于白送了我们五万贯,如此大的友谊,还有什么好不知足的呢?”
“反正宋人有钱,多送几门何妨。”
董毡嘀咕了一声。
唃厮啰看着这儿子,差点气不打一出来,本想甩他一耳光,但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没办法,虽然董毡是老三,可他就这一个儿子在身边了。
唃厮啰的三个儿子,老大瞎毡是前妻李氏所生,李氏的父亲之前是吐蕃论逋李立遵,论逋就是吐蕃宰相的意思,李立遵一直把唃厮啰当成傀儡。
因此后来唃厮啰慢慢掌握权力,就与李氏决裂,李氏就带着唃厮啰的长子瞎毡离开河湟,带着部落去了居龛谷,也就是后世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归附了宋朝,现在是宋朝的登州团练使。
次子磨毡角也是李立遵之女所生,唃厮啰被迫娶了李立遵的两个女儿,大李氏生瞎毡,小李氏生磨毡角。其中小李氏曾经被唃厮啰幽禁,被磨毡角救出,带着部众也离开了河湟。
所以长子和次子由于母亲的关系都跟唃厮啰关系很差,自然就不可能继承青塘,三子董毡是现任妻子乔氏所生,也是唃厮啰身边唯一的儿子,成为青塘之主是必然的事情。
这就造成了唃厮啰没办法用打骂教育,他现在十五岁正是叛逆期,万一打骂下也跟两个哥哥一样跑出青塘,那唃厮啰就没继承人了,他就只能忍一忍。
只是唃厮啰一定想不到的是,正因为他没有好好教育好董毡,导致他历史上后来推翻了他亲宋政策,与大宋交恶,最后爆发战争。
不过那是原本历史上的事情了。
此刻历史大变。
便在他们父子二人相争之时,忽然间就听到远处不知道何时又走来了一个商队,沿着西北方向的古道,徐徐向着青塘城的方向而来。
唃厮啰站在西城北面的城墙上眺望,原本商队出现在西北方向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
但他看着这队商队,却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
这队伍。
大得有些不同寻常啊。
第338章 青塘城破
青塘城上。
唃厮啰看到远处是一支庞大的商队。
这商队怕是有三千人以上,光骆驼和马匹,就有一万多匹。
密密麻麻的牲畜行走在道间,仿佛一眼看不到尽头。
唃厮啰经营青塘已经十余年,来往商队一般是什么规模自然十分清楚。
西域商人通常也就两三百人,最多也就那么七八百人的样子,能有四五百人就已经是非常大的商队了。
而河西走廊倒是人多一点,但大规模商队也就那么一千来人,三四千匹骆驼,很少有超过三千人,带着上万匹骆驼与马。
毕竟这样的队伍一路花销非常大,沿途一路很难支撑起那么多人和牲畜的补给,同时整个西域也没有那么大的势力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商队。
特别是河南道,由于路途遥远,一般也就是小规模商队较多。少的数十人,多者数百人,能达到千人规模屈指可数。
像《周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使团通使北齐,西魏伏击了这支使团。
“获其仆射乞伏触扳,将军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匹,杂彩丝绢以万计”。
当时队伍就是走的吐谷浑道,而这就是河湟走廊商队规模的直接例子,包括二百四十名商人,驼骡六百匹。
所以远方忽然出现一支三千人以上的队伍,显然是一件让人感觉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