徭役可以安排地方厢军和禁军去做,税军也可以这样,还能解决大量士兵每天无所事事,光躺在军营领俸禄的问题。
“这样说的话,以后税收还是会越来越多?”
赵祯问道。
“是的。”
赵骏点点头:“现在只是先下良药,让大宋这个病人的身体慢慢好转,等恢复健康之后,才能下猛药。而在下猛药之前,首先就是要勉力维持日益减少的财政收入,开源节流,这就是为什么我广开外贸的意义。”
“现在还处于开源阶段,节流怎么办?”
赵祯又问。
赵骏看向老范,老范沉声道:“等国家好转,地方民生稍微恢复一些,就能正式着手三冗以及土地兼并之事了。”
“为了三冗和土地兼并,我得先击败西夏辽国,再广开外贸,让日本白银大量流入,还得先整顿吏治,然后恢复民生治理,轻徭役减赋税,给商人减负,再把天下吏员纳入公务员体系。”
赵骏长叹一声道:“就为了解决大宋这个救命的毒药,我得先用别的药吊住大宋的这口气,经过多年的治理,最后才能拔除毒瘤,你们说,我容易吗?”
这声叹息真就是发自肺腑。
因为不管是第一阶段的吏治改革,还是第二阶段的全面改革,核心思想就一个。
先恢复,再谈发展。
吏治整顿官场,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阶段全面改革,在牺牲朝廷大量赋税的情况下,促进农业、商业以及地方事务发展,让百姓能活下去,让商人能活下去,让地方官府有所作为。
特别是审计局已经开始全国丈量土地,清查隐户隐产。
在朝廷答应给地主们降低赋税的情况下,地方就能够清查出大量的多余土地。
等到将来就可以全面实施,如加耗归公、摊丁入亩、统一赋役、计亩征银、提高大地主和富人阶级税率等等政策。
从而将混乱的农业税制大幅度改善,又能减轻底层百姓的负担,缓解土地兼并的情况。
接着就是步步降低官员津贴,收入主要来源以月俸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并且严格控制官员数量,对不合格的官员坚决予以淘汰,从而缓解冗官支出。
之后就是控制朝廷经费花销,防止公款浪费,减少冗费支出。
最后一个才是大头。
那就是冗军。
军队大改革,裁减老弱,严查吃空饷,喝兵血。
以后军队俸禄不再由兵部和军队将领发放,而是直接由国库发放,让每一分钱都要流入士兵的口袋,而不是贪得无厌的将门手中。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只是温和的改良。
甚至第二阶段还得牺牲朝廷自身的利益,让本来稍微有点起色的国库可能没过两年就要见底。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光从地方吸血,只会造成中央强而地方弱。
到时候百姓揭竿起义,宋朝朝廷是有钱有粮镇压起义,但国家虚弱贫困也是事实。
如此恶性循环,越镇压就越要吸地方血,越吸血越要起义,如此反复下去,就算没有外敌入侵,宋朝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
而到了第三阶段,这才是真正的大改革。
遇到的阻力,就难以想象。
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稍有不慎,就是整个国家灭亡!
第263章 想想知院会怎么做
宋庆历二年春,朝廷颁布新的政策,大量减免赋税,开始与民休息。
政令发布下来之后,全大宋各路地方官员连忙召集地方里正、户长等乡役,在县衙开会议事。
这就看出先整顿吏治的重要性了。
因为大宋前期,各州县的所有衙役,实行的是“色役”轮差民户法,又被称为差役法。
其中又有分为“乡役”和“吏役”两种。
乡役里的里正主要是负责催收赋税,而户长主要是接受官府公文的,类似会计、秘书、文书之职,协助里正催督赋税。
如果是以前,要是地方官吏没有做到位,那就很有可能不管不顾,将朝廷的新政抛之脑后。
这些乡役负责传达上面的政令,要是地方官不管事,唯一的结果就只有地方乡役与衙役该收的苛捐杂税照收,税则少交,剩余的就变成自己的囊中之物。
但如今吏治做到了位,且对于地方吏役给予政策补贴和工资,加上新政策颁布都要纳入考成法,每个月州里都有御史过来巡查。一旦查到政策没有通知或者出了纰漏,乌纱帽不保。
所以各地县衙的县令、县丞都在抓新政的事情。
江南东路,信州。
新任信州知州柳永,是今年初刚从浙江明州调任过来的。
他从景祐元年中进士,当了三年睦州团练推官,又做了三年余杭县令,于宝元二年担任定海盐监,已在地方为官九年,政绩出色。
因此今年吏部磨勘改官,柳永被选为上上品。正常情况下,应该先做六品州通判,但因在知院破除江南私盐案中立有功勋,再加上政绩确实好,所以破格越级提拔,进晋为从五品知州。
此刻柳永先是在信州治所上饶县的州府衙门召集各县县令,把朝廷的政策传达下去,等到了四月份,过了大概半个多月后,便忽然乔装打扮,微服出巡,看看地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