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思索了一会儿道:“你的意思是拆东墙补西墙?”
“错了。”
赵骏摇摇头道:“由于物价上涨,且职田产出不足,朝廷补贴只能变少,这种事情本来就很常见。但为了给予天下官员激励,朝廷还是咬咬牙,给予他们奖赏,并且还让地方官员的收入变高,难道这不是朝廷圣明吗?”
简单来说,这就好像你是一个工资两万块钱的员工,但实际上这两万块钱只是平均工资。
你的固定工资每个月也就四五千块,其余的收入来源是公司给你发的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还有餐补、油钱、交通费、五险一金、津贴以及购物卡之类的东西。
受限于公司经营收益,这样的补助有时候多,有时候少。所以虽然看似你的工资是两万,但有时是两万五,有时是一万五,有个上下波动。
在宋朝这样的波动尤为明显,因为生产力不足的原因,物价变动往往很快,如灾区的物价可能一夜之间涨几十倍。
如此一来,除了汴梁的官员收益比较稳定以外,地方官员的收入其实并不稳定。
一个七品小县县令每月十二贯,禄粟月五至三石,还有添支的职田,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
整体算下来,一个月收入大概在百贯左右。
可这种情况是不稳定的,只能说最好的情况下一个月收入百贯,却也有朝廷今年打仗,财政赤字,什么补贴都不发,只有基本工资,甚至连基本工资都降低乃至发不下来的时候。
所以才有县尉自嘲自己月入不到六贯(县尉基本工资应该是每个月12贯)。
赵骏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把原本朝廷给的补贴一个劲降,再把绩效纳入到考成法里,这样就相当于把降下来的补贴当作绩效发。
虽然工资没太大变化,可却能大幅度提高官员积极性。
而且补贴上下起伏波动是正常现象,只要朝廷不明令发通知说要削你们的补贴,那么补贴因为某些原因下降了,那就是合理的事情,百官也挑不出毛病。
甚至这样做对中下级官员来说还是个好消息,因为以往补贴往下波动,官员就只有每个月十多贯基本工资。
可现在纳入绩效后,如果把绩效算基本工资的两到三倍,那么即便某一年补贴发不下来,那么基本工资每个月还是有二三十贯。
加上补贴的话,旱涝保收,不至于出现某年补贴涨,月入百贯,某年补贴降,月入几贯的情况。
所以这个政策对于中下级官员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坏政策。
第259章 夏竦的抉择
总设计师曾经说过,要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胡乱瞎来,必须符合国情,也必须找到其中的最优解。
所以考成法虽然还只是第一步,初步实施,可也要在探索过程当中不断改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完善得更好。
政制院这边的闹腾最终解决,赵骏给出的方案只是严惩了吕公绰,最后和李迪商议,判徒三年,削其士籍,勒令他在这三年当中,反思悔过。
这个刑罚也差不多就是后世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当中,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吕夷简提出反对,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吵。
还是赵祯出面,改徒三年为圈禁三年,虽然还是坐牢,但生活条件要比在开封府监牢里强不少,还可以读书。
赵骏其实原本是想让吕公绰下乡当知青,干脆去乡里教书,改变一方贫困乡村的命运,也算是物尽其用,不浪费他这么多年苦读积累的一身知识。
可吕夷简听到这话都快疯掉,坚决不同意,最后也只能折中坐牢圈禁,也算是各方妥协的结果。
毕竟这个年代下乡教书不比后世下乡插队当知青,后世下乡有火车、汽车,而且我党对基层治理也得心应手,各地村长支书都有思想觉悟,不至于出什么岔子。
这年头下乡,九死一生都不为过。
随着吕党偃旗息鼓,赵骏又拿程琳、吕公绰等人开刀,总算是压服了一切不满,并且范仲淹还宣布,添绩效纳入考成法,每个月考核通过者,积累绩效,发俸禄时多劳多得。
在原本考成法的惩罚措施下,一套大棒加胡萝卜战术,成功地把官员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也让这场闹剧算是落下帷幕,考成法算是坚定地执行了下来。
而就在这喧闹当中,十月底,正是傍晚散值之后,财政部左侍郎府邸,夏竦正在后院凉亭当中,静静地看着池塘内游弋的鲤鱼。
相比于赵骏那小门小院,汴梁哪个三四品往上走的高级大员不是豪宅别墅?
范仲淹那栋三进三出的大宅第都算是最普通的了,其余吕夷简家,豪宅连栋,琼楼玉宇,竟比皇宫。
晏殊家,庭院深深,金碧辉煌,雕梁画栋。
夏竦家也不差,整个院落占地数亩,亭台楼阁林立,犹如一片庄园。
唯一不同的是这些大员基本都住在外城。
内城一是没那么大地方,二是价格实在是太昂贵了。
在外城花五万贯能搞栋占地三十余亩的大豪宅。
在内城赵骏那不到两千平的小院子得一万多贯,五万贯连大豪宅的后院都盖不了。
这还算好的,到北宋末年的时候,赵骏那套房子得涨到七八万贯,豪宅在外城也得数十万贯,在内城得百万贯以上。
欧阳修到现在都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只能在郊区租一套,还不是在外城,可见房价多贵。
此刻夏竦望着他那将近一亩大小的荷花池,手里捏了把鱼食扔出去。
刚才他送走了宝文阁侍讲姜吉,虽然姜吉只是个正七品,但夏竦还是非常高兴地接待了他,和他一起吃了晚餐。
原因是姜吉为天圣年间枢密副使姜遵的儿子,姜遵早年担任巡按使的时候,夏竦正知襄州。
恰逢当时襄州发生大饥荒,夏竦打开公仓,又四处调度粮食,救济了四十六万灾民,姜遵就把这个政绩往上报,宋真宗便给他赐书褒谕,还在襄州刻成石碑,永志不忘。
可以说夏竦一路走来,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贵人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