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明白了吗?”
说完这句话,他表情还是十分严肃地看向众人。
李谘历史上这个时候都已经下葬了,但赵骏从鬼门关把他拉了回来,目前担任工商部的部长,茶商田昌、粮商孟承起以及其余不少商人,都与他接触过。
所以明年赵骏是打算进行商业改革,将原来的茶、盐、粮专营,改为公私合营制。
可又恰好他需要下基层,了解民间疾苦,明年还得巡视各地,这商业改革没有他自己在,着实有些不放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
政制院本来就聚集了一帮宰相,若是什么事情都要赵骏插手处理,那他们这群人跟酒囊饭袋有什么区别?
因此赵骏也只是打算进行前期改革发展,告诉他们怎么去做。
至于具体做得怎么样,还得回来再说。
这也算是对他们的一次考验。
“明白了!”
跟政制院常例会议一样,众人应了声。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商业改制之后,运气好的话,未来几年老范在北方获得胜利,就能够开始想办法从日本搞白银流入,商业大力发展,咱们未来可期了,成败在此一举,大宋是强盛还是跟历史上一样结局,就看你们的了。”
“善!”
赵祯最后总结发言道:“此次事关大宋强盛,请诸公务必尽心。”
“臣等必尽死力!”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严肃地向赵祯拱手行礼。
这次确实是个大考验,赵骏明年离京,他们就要进行商业改制,这对于他们来说,压力不小啊。
第160章 有些事情,必须去做!
景祐三年十二月,汴梁开始下起了雪。
簌簌的雪花纷飞,将大地渲染成了一片纯白颜色。
新年新气象,虽然还未过年关,可汴梁的气象早就焕然一新。
赵骏于景祐三年四月来到大宋,七月眼睛复明,九月入政制院,满打满算,已执政三个月。
这三个月来大宋的整体或许变化不大,但东京汴梁却是与从前完全不同了。
官场改制之后,行政效率可谓是大大增加,昨天汴河口的漕运船只出现了碰撞翻船,堵塞了河道,引起了很大的商业波动。
要知道此时的汴河就如同后世的马六甲海峡,是东方大国的生命航线,堵一天,整个汴梁的经济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每次堵塞,都受到朝廷的重视。
但以前官府的效率向来低下,至少要两三天才能疏通,遇到较大的堵塞,甚至可能要一两个月。如历史上仁宗庆历元年,有一艘粮船倾覆,堵了二十多天才通航。
但现在政制院下达立即疏通的命令之后,交通部以及开封府联合协作,迅速指挥调度,将翻船拖上了岸,短短半天时间就将河道恢复。
可以说官场的行政效率上升了不止一个台阶。
街道上的秩序,人流穿梭往来,也比从前好了许多。唯一没有太大改变的,就是违章建筑横行。
这一点赵骏也不好弄。
主要是古代城市规划毫无章法,宋初以来,原来开封府什么样,后来也就继续怎么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结果就是汴梁市民开始野蛮生长,房子随便造,弄得各个坊市出行极为困难。
但要是强拆的话,汴梁百姓又会集体对抗官府,因此大宋官方其实也是深受困扰,连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没什么办法。
目前只能先这样,等将来有钱了之后才能搞拆迁,重新规划城市。
这一日赵骏在政制院当班,他穿着一件紫色大袍,里面套着秋衣秋裤,脚上穿着棉鞋,倒是不冷。
他去大凉山的时候,带的都是夏天的衣服,本来是打算等秋冬季节换季的时候,让家人快递一些秋冬衣服来,没想到这眨眼间就与家人天人永隔了。
不过好在老妈担心山里晚上冷,还是在行李箱里塞了两身秋衣秋裤,不然的话,以宋朝这御冷条件,达官贵人也不如后世平民百姓。
“唉……”
看完了今天的公文,赵骏心情不是很好,将劄子扔到一边,靠在太师椅上,眉头紧锁,就这么静静地看向窗外。
大门紧闭着,窗子也仅仅只开了一条缝,免得屋内被木炭燃烧的二氧化碳填充。
透过那木窗,能看到片片雪花随风不断在往里进。
窗口上都隐约点缀了几枚冰碴子。
赵骏就只是看着,他心里其实什么都没有在想,只有难以平静的烦躁与短暂的迷茫,就有一刻完全不知道做什么,只想发呆。
“怎么了?”
晏殊拿着一堆公文走了过来。
他现在是户部尚书兼任政制院候补同知,平时都在大庆殿前面的户部办差,现在是来送文书,同时跟政制院商议一下明年人口统计的事情。
见到这边有异动,吕夷简王曾等人也目光看了过来,由于大厅办公,来来往往的下属官吏很多,他们也不在大厅议事,如果是比较重要的事情,都是会去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