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7章 我好了
朝廷征不到商税,并不是没有商税,而是既不透明也无定量的商税,被“士”合理的瓜分了。
朝廷拿到的少,自然想要加码。
可是底下人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老子的商税都快征到乾隆年间了,你踏马还加码,狗皇帝让老百姓怎么活?
生气!
或许有人就纳闷了,既然商税没少征,那些大商人为什么还能那么肥?
因为,那些大商人本质上不是“商”,而是“士”。
他们是不交税的。
比如说我家里有十万亩桑田,每年产丝若干,但我是读《春秋》的,我是读书人啊!
我又不是商户,凭什么征我的商税?
别说往后征到乾隆年间了,之前洪武年间我都没交过税。
怎么了?
我就问怎么了??
与“商”关联性最密切的就是“工”。
这里的“工”泛指一切匠户,包括织户、铁户、矿工等等各类。
大明的“工”受限于户籍,无法实现户口性质的流动转换,所以他们天然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受限于商。
随着大商人利用“士”的特权一步步垄断,匠户红利就体现出来了。
爱干就干,不干就滚。
所以在极限压榨下,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工”这个阶层,就对生产资料拥有者,形成了紧密的附庸。
也就是说,大明朝廷的缺位,让“工”这个阶层,已经全面失控了。
这个阶层一无所有,组织性又强,战斗力又特别猛。
后来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时候,选兵就是从矿工中挑选的。
结果太特么能打了,砍起倭寇来,直接虐菜割草。
从“商”入手没有效果,“工”这个阶层又惹不起,政策又是“士”制定的。
那该怎么办呢?
只能含泪再苦一苦农民。
再然后呢?
——农民反了。
现在大明的局面就是农民四处造反,外族虎视眈眈,朝廷征不到税,然后继续再苦一苦农民。
所以连朝廷都不敢动的烂摊子,裴元为什么要去碰?
连朝廷都不敢惹的匠户,裴元为什么要去惹?
裴元敲了敲桌子,“硬来肯定是不行了,你们帮我想想,还有什么办法,把这笔钱搞出来。”
众人听了都不吭声。
裴元本来也没指望这些家伙能给出什么成用的看法。
要是这帮家伙顶用,韩千户哪还用费心留住自己这么忠诚的属下。
裴元的目光游移,看着众人,默默的施加压力。
等到众人都不敢和他目光对视,裴元才道,“既然你们都拿不出主意,那么就按我说的来,之后哪个再敢多话,就别怪我不留情面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众人只能道,“卑职等唯命是从。”
裴元这才缓了下语气,对众人分析道,“事情确实麻烦,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
“大多数的匠户百姓,都是被煽动起来的。也就是说,那些心怀叵测的人,一定是用着某种说辞,诱导了那些匠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