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老朱又几次召他进京,辅佐朝政,他都装聋作哑,猫在沈阳城,带带娃,斗斗地主,钓钓鱼,研究研究厨艺,养养脑细胞,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不香么?
辽王的慈善很快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除了不少山东灾民逃到辽东外,还有不少医学人才也来到了辽东,促进了辽东医疗事业的发展。
葛景山父子在辽东得到重用,已经成为辽王重视人才的一张名片,不,一个巨大的广告牌子。
在他的感召下,太医院又有二十多个太医以各种借口跑到了辽东。
辽东财大气粗,二十个针灸铜人模型在辽东各个医院一摆,成百上千的内地学医的青年才俊如同看到了大洋彼岸的灯塔一样,竟然放弃了太医院组织的考试,慕名跑到辽东来了。
辽东医师力量已经达到四百多人,还有近千人的后备队伍。
有了充足的医生队伍后,辽王迅速派人在天鹅城、松原城和富锦城等非常偏远的地方又建立了三所医院,为当地驻军和部落百姓解决了不少看病难的问题,又有好几个德高望重的太医荣升五品医院院长。
就连葛景山另一个儿子葛允恭也得到重用,到松原城开医院去了。
反观应天的太医院,现在情况着实有点惨,不仅太医们快被辽东挖空了,就连后备力量的学生也快被辽王给挖走了。
“陛下,太医院的人都跑到辽王殿下那里去了。”
太医院使孙守真着急上火,赶紧给老朱反应。
老朱问道:“辽王又来挖人了?”
孙守真道:“辽王没来,但是他把太医的待遇都提得比指挥使和千户们一样高,葛景山以前只是正六品,辽王直接给他定了正三品。就连葛景山的儿子葛允恭,以前在太医院只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吏目,现在呼哧一下竟然和臣平级,也是正五品。”
老朱:“……”
他现在气得牙痒痒,这臭屁儿子还不是在变相挖朝廷的墙角么?
但是他又能怎么办呢?听说辽王把辽东整得比苏杭还富庶,召都召不来。
人不求人一般高,人要求人矮半截。何况他现在还有求于儿子,只好默认了儿子嚣张的挖墙角行为。
不过他也学了儿子一招,将太医院级别从正五品提拔到正三品,太医和学生们的待遇又普遍提高了一些,总算慢慢减缓了人才流失的趋势。否则,太医院又要成为辽东医院的幼儿园了。
除了壮大医生队伍外,辽东的医药成果很快见到了成果。
沈阳的医学研究所虽然成立时间不是太长,也先后完成了治疗头疼脑热、胃疼腹胀、消炎去火、跌打损伤等平日常见疾病的各种中成药粉剂、汤剂、膏剂和膏药配方。
其中一些配方是葛景山、李恒等人浸淫已久,自己研究出来的,有的则是辽王从后世抄来的。
辽王又建议葛景山试着把这些中药配方完全加工成中药成品,试试治疗效果。
几声实验下来,搞得葛景山现在对辽王都有些崇拜,怀疑他是药神孙思邈的后人,那自称孙思邈后人的应天太医院院使孙守真绝对是个冒牌货。有了这些现成的中成药,不仅方便了医生,也方便了许多患者。
辽王府、周王府还有像盛寅这样有头脑的医生,纷纷出资,在沈阳、长春、金州等地建立了一系列药厂,上马各种新药,既救了不少人,大家也挣了不少钱。光是那柴胡退烧颗粒、小儿止咳糖浆、虎骨止痛膏和清凉油都不知要挣多少钱。
这样一来,辽东的医药产业也跟着起来了。
沈阳妇幼医院建立后,院长杜通主攻儿科,副院长盛寅主攻妇科。在辽王府充足财力的支持下,医院按后世要求,建立了住院部,床位迅速发展到了五百张,还是供不应求。
塞外民风本来就比内地开放。沈阳妇女慢慢开始习惯上医院让男医生看病了。在医院生孩子的越来越多,孩子生病也可以及时送医院救治。
沈阳两岁以内的婴儿成活率从以前的不足百分之八十,迅速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达到辽王的预期。
不过令辽王没想到的是,郭爱生下三葫芦后郁郁寡欢,倒变成了个闷葫芦,没有沈阳妇幼医院的杜通和盛寅两位专家也是束手无策筋,不停地向辽王作检讨。
辽王没有怪两位专家。他估计,这就是妇女生产之后比较常见的产后抑郁症。这个病即使放在后世也是个顽症,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陪伴。
他不得不自我安慰,上天就是这样,给你开了一扇门,有时候也会帮你关上一扇窗户。喜欢去大明扶贫请大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