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这个着名学者影响,之后大部分学者和教师都把苏轼当成了张衡或者沈括来解读。 认为苏轼在中秋之夜,端着酒杯,在追问明月起源,探寻宇宙初生,思考着朦胧的宇宙生命意识。” “我们知道,苏轼这时候的职务可不是打酱油的黄州团练副使。 也不是闲得开垦荒地发明红烧肉的‘东坡居士’。 而是大权在握的密州知州。 让一个地级市的市长,喝得晕乎乎地端着酒杯探寻宇宙秘密,同学们觉得这种情况合情合理吗?” 学生在思考了片刻之后,都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 “要想正确理解这一句诗词,我们就要弄清楚‘有’字的含义。 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关于“有”的解释是:‘有者,备也,从月又声’。 从字形上看,‘有’字由‘月’和‘又’两部分组成。 其中‘月’代表肉,象征着物质的存在;而‘又’则代表手,暗示了掌握或拥有的动作。 这种字形结构传达了“有”字所表达的核心概念,即物质的存在与对物质的掌握或拥有。这是‘有’字最初的含义。” “我查阅过《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有’字的含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八条: ①、表示存在。例如:有关、教子有方,有案可查、有备、有备无患、有目共睹。 ②、表示所属。例如:他有一本书。 ③、表示发生、出现。例如:有病、情况有变化、今晚有月食。 ④、表示估量或比较。例如:水有一丈多深。 ⑤、表示大、多。例如:有学问。 ⑥、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例如:有劳、有请。 ⑦、无定指,与‘某’相近。例如:有一天。 ⑧、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例如:有夏、有宋一代。 很明显,这个着名学者把‘有’的含义理解成了第一条,当作‘存在’来解释。 ‘明月几时有’,也就成了‘月亮什么时候就存在了? ’苏轼大概正在考虑,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呢? 是在古生代还是在中生代?是在寒武纪还是在奥陶纪?是在侏罗纪还是在白垩纪?” 秦逸飞模仿着苏轼,一手端杯,一手捻着胡须,一副苦苦思索的样子。 郑维山一贯严肃、不苟言笑,学生听他的课,难免会感到枯燥无味,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种压抑的感觉。 乍换了秦逸飞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学生不仅倍感轻松,注意力完全被秦逸飞吸引,而且思维自觉不自觉地就跟着秦逸飞跑,不知不觉就把自己代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 他们仿佛看到,一个头戴乌纱,身穿蟒袍的大官儿,独自一人端着酒杯,捻着胡须,正在苦苦思索着科学或者哲学的问题。 而他周围,几个年轻漂亮的歌伎正在轻歌曼舞, 为她们配乐的乐师们正在卖力地操弄着管弦丝竹。 七八个喝得面红耳赤的男人,正在乱哄哄地猜枚投壶…… 想到如此滑稽违和的画面,学生们也禁不住莞尔一笑。 “其实,我认为‘明月几时有’当中的‘有’,在这里是一个动词。 可以用上述第三条来解释,可以理解为发生、出现,还可以引申为‘升起’。 整句话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月亮是什么时候升起来的呢?” “通过作者为诗词写的小序,我们知道,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按照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正是丙辰年。” “当时诗人不仅遭受变法派的排挤和打压,同时又不讨保守派的喜欢。 诗人生活在两派夹缝当中,内心感到非常苦闷和孤独。” “于是,苏轼就上书朝廷,要求把自己外放到距离弟弟苏辙比较近的地方为官。” “那时,苏辙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做判官,朝廷却把苏轼派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做知州。 兄弟俩之间的距离不仅没有变近,反而比在开封做京官时,变得更远了。” “这一年,自弟弟到南京任职,诗人和弟弟已经有六七年没有见面了。 中秋佳节晚上,思亲之情再也不可抑制,于是诗人就借酒消愁。” “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诗人一杯接一杯不停地喝,不长时间他就露出了浓浓的醉意,人也变得有些醉眼迷离。” “他一抬头,却发现一轮明月,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高悬在碧蓝的天空。 诗人就端着酒杯摇摇晃晃站立起身来,冲着天空高声喊道:月亮啊,你是什么时候偷偷升起来的?青天啊,你可能告诉我?” 同学们用心聆听着秦逸飞的讲解,不知不觉就被带入了诗词的意境。 仿佛他们眼前真的出现一个有些颓废的文人雅士。 甚至连他袍裾被压得褶皱他们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似乎他们还能够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浓浓酒气。 只见他摇摇晃晃把端着的酒杯伸向半空:青天啊,请你告诉我,月亮是什么时候偷偷升起来的?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仅学生被带进了诗词的意境,就是听课的十几个老师,也觉得秦逸飞的这一番解释,比参考书上说的那些要合情合理。 不过,老师毕竟不同于学生,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维的方式都不一样。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果在考试中出现了这一内容的试题怎么办? 是按参考书上的内容来回答,还是按照秦逸飞讲的这一套回答? 按秦逸飞的这一套回答,阅卷老师能给判正确吗?如果因此而失分,这秦逸飞岂不是误人子弟? 有一个老师正准备发问,却没有想到有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 “老师,如果考试时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按照教科书上的回答,还是应该按照你讲的回答?” 问话的,正是那个问“另一个逸飞是谁”的漂亮小姑娘蒋虹。 还真是想吃冰天上就下雹子,想什么来什么,这个蒋虹竟替他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蒋虹同学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我们知道,语文和数学有很大不同。 2的相反数就是负2,不能是负1也不能是负3。 1加1的和就是2,不可能是3也不可能是4。 它们的答案有且只有一个,这就是标准答案。 语文却不是这样。 譬如‘白’的反义词,既可以是‘黑’也可以是‘红’。 ‘凶狠’的反义词,既可以是‘善良’,也可以是‘和蔼’和‘仁慈’等等。 至于语文中的阅读理解题,更是千差万别。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是说不同读者对同一文学作品会有着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也就是说在阅读理解上,确确实实存在着主观体验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 这也就意味着阅读理解一类的问题,不应该也不会有标准答案。 你们现在能不能理解我说这些话的意思?” 学生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还有的先点头后摇头,脸上都带着一丝迷茫的神情,他们都渴望等待着秦逸飞能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秦逸飞笑了笑,接着说道: “既然没有标准答案,那么老师说的自然也不会是标准答案。 据我估计,今后考试时一般不会出现这一类的问题。 如果万一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请记住,” 秦逸飞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了下来,他用黑板擦敲了敲黑板,才接着说道: “请记住,一定要按教科书上说的回答。 因为他们是试卷答案的制定者,对错都是由他们说了算。” 当然,秦逸飞并不是单单对“明月几时有”的解释进行质疑。 他对“我欲乘风归去”的去处和到底是谁在“起舞弄清影”?都提出了不同于教科书的见解和主张。 尤其是讨论究竟是谁在“起舞弄清影”时,秦逸飞说话还有点儿尖酸刻薄。 他说,究竟是谁“起舞弄清影”? 按照那位着名学者的说法,是苏轼顾月而舞,几乎不知自己到底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可是,查遍现有的文献资料,也没有查到一条关于宋朝官员自己舞蹈助兴的记载。反而查到不少宋朝限制官员饮酒的规定。 尤其是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也就是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朝廷规定,凡在法定节假日之外,朝廷官员让歌舞伎陪酒佐酒,是要受到刑法处罚的。 秦逸飞说,像发运官、转运官、提刑官这类官职,参加有歌舞伎陪酒佐酒的宴会,是要丢官罢职,被判二年有期徒刑。 至于像苏轼这样的知府,参加有官妓私妓作陪的宴会,是要被打八十大板,而且还在十年之内不准转岗不准提拔。 那时候,大宋官员除去节假日之外,一般宴会是不会出现陪酒佐酒的歌舞伎的。 他说,在宋朝理学盛行的年代,官员几乎都是端着一副臭架子不肯放下。 不知那位着名学者是怎么脑洞大开,竟让苏轼放下知府大人的架子,在月下翩跹起舞,而且还跳得十分投入,浑然不知自己身处何方。简直是狗屁不通,不免让人笑掉大牙。 即使西学东渐一百年之后的今天,除去专业舞蹈演员,除去歌舞厅等专门场所,你见过哪个男人跳单人舞? 至于市长级别的高干,我们都没有直接接触的机会。 有人讽刺他们“上午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那是讽刺他们在跳男女双人交谊舞。 你何曾在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见过哪个高级干部如痴如醉地跳过单人舞? 秦逸飞接着说,我们可以把上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及下句“何似在人间”联系起来理解。 诗人是在诉说他在朝堂之上,既被变法派排挤又不讨保守派欢喜,自己被孤立地夹在两派之间,身单影只孑然一身的郁闷心情,就像月宫中的嫦娥一样,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玉兔和自己的影子。 所以,诗人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与其像嫦娥那样在庙堂上起舞弄清影,哪里及得上在地方上为百姓做些实事好事? 要知道,苏轼在多地做地方官时,都留下了不少政绩佳话。 像人人都知晓的,他在担任杭州知州的时候,就疏浚了西湖构筑了苏堤。 在担任徐州知州的时候,他亲临抗洪一线,与百姓共同筑堤抗洪,保住了徐州城等等。 这堂课,秦逸飞讲得酣畅淋漓、汪洋恣肆。 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如痴如醉。 只是旁听的老师们,却觉得秦逸飞胆大妄为、信口雌黄,竟敢随意否决人教版教科书上的内容。喜欢秦逸飞官场之路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秦逸飞官场之路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