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郑国后,孔子到了陈国,在陈国待了三年。
这三年里,陈国也不安生,一会儿被吴国攻打,一会儿被楚国威胁,自身难保,哪有心思理会孔子的学说呢?孔子一看在陈国也没什么希望,就打算去楚国。
楚国那可是大国,楚昭王听说孔子来了,还挺感兴趣,就派人去请孔子。
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一听这消息,可坐不住了。他们心想,孔子要是到了楚国,得到楚昭王的重用,那楚国不就更强大了吗?到时候,我们陈国和蔡国还不得遭殃啊!
於是,他们就合谋,派了一些人把孔子他们围困在陈蔡之间的荒野上,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粮食也没了,水也快喝完了,弟子们都饿得爬不起来。
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陈蔡之厄”。在这绝境之中,孔子却表现得异常镇定,他还像往常一样,给弟子们讲学、弹琴、唱歌。
子路心里憋了一肚子火,就跑去问孔子:“君子也有这么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小人一穷困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接著,孔子又把子贡叫过来,问他:“《诗经》里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里徘徊』,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是我们的学说有问题吗?”
子贡说:“老师,您的学说太伟大了,所以天下人都接受不了。您要不把標准降低一点,说不定就能被接受了。”孔子听了,摇摇头说:“好的农夫能种好庄稼,但不能保证一定有好收成;好的工匠能做出精美的器物,但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喜欢。君子能完善自己的学说,却不能保证一定会被別人接受。如果为了被接受就放弃自己的学说,那志向也太不远大了。”
然后,孔子又把顏回叫过来问同样的问题。顏回说:“老师,您的学说太伟大了,所以天下人都理解不了。虽然不被接受,但这更能显示出您的君子风范。要是我们不去推广这么伟大的学说,那才是我们的耻辱;您的学说不被接受,那是各国国君的耻辱。”
孔子听了,欣慰地说:“顏回啊,你说得太对了。要是以后你发財了,我给你当管家。”
最后,还是子贡想办法,跑到楚国,向楚昭王求救。
楚昭王一听,赶紧派兵来救孔子,这才解了围。
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倒是挺欣赏他,可楚国的令尹子西,却担心孔子得到重用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跟楚昭王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很有才能。要是他们在楚国扎根,对楚国可不一定是好事啊。”
楚昭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头。
孔子在楚国也没待下去,又回到了卫国。
这时候,卫灵公已经去世了,他的孙子卫出公继位。
孔子在卫国待了几年,卫出公也没有重用他的意思。
孔子一看,这周游列国也没什么希望了,自己年纪也大了,就决定回到鲁国。
公元前 484年,68岁的孔子,结束了长达 14年的周游列国之旅,回到了鲁国。
这 14年里,孔子四处碰壁,吃了不少苦头,他的学说也没有被各国国君採纳。
但他並没有放弃,回到鲁国后,他把精力都放在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財富。
孔子这一路的遭遇,让人不禁感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就是这么大。
在那个战火纷飞、诸侯爭霸的时代,各国国君都忙著扩充自己的势力,谁还顾得上什么仁义道德、礼乐制度呢?孔子的学说,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在当时的现实面前,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不过,也正是因为孔子这种执著的精神,才让他的学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