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桓公,这位在春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大片。
在成为齐国国君之前,他叫公子小白,那日子过得可真是不容易,充满了坎坷与惊险。
小白的哥哥齐襄公,是个相当不靠谱的君主。
他荒淫无道,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搞起了乱伦的戏码,这在当时可是惊掉了一地下巴。更过分的是,他还派人杀了妹夫鲁桓公,这一系列操作,把齐国上下搅得是天翻地覆,国內局势乱成了一锅粥。小白一看这情况,心想:“这地方我可待不下去了,再不走命都没了。”
於是,在鲍叔牙的保护下,他逃到了莒国,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在莒国的日子里,小白虽然远离了齐国的政治纷爭,但他时刻关注著国內的局势,心里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能回到齐国,干出一番大事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公元前 686年,齐襄公终於遭了报应,被公孙无知等人杀死。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但他也不是个好东西,在位期间倒行逆施,很快就被人给杀了。这下,齐国可就群龙无首了,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这两位流亡在外的公子,都看到了回国爭夺君位的机会,一场激烈的王位爭夺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鲁国国君鲁庄公想趁机扶持公子纠上位,以便日后能控制齐国,就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而小白这边,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带著鲍叔牙等人,马不停蹄地往齐国赶。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谋士,深知小白是个强劲的对手,就对公子纠说:“公子,小白要是先回到齐国,这君位可就没咱们什么事儿了。我带一队人马去拦截他,把他干掉。”
公子纠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管仲带著人马,快马加鞭,终於在半路上追上了小白。他二话不说,张弓搭箭,朝著小白就射了过去。这一箭可真准,正好射中了小白。小白惨叫一声,口吐鲜血,当场就倒在了地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心中暗自得意,心想这下公子纠可以顺利当上齐国国君了,於是带著人马就回去復命了。
可管仲万万没想到,他这一箭並没有射死小白,而是射中了小白的带鉤。小白那可是个机灵鬼,他知道管仲这一箭是要他的命,为了保命,他急中生智,咬破了舌头,假装吐血身亡。等管仲走后,小白和鲍叔牙等人,不敢耽搁,换上了平民的衣服,抄小路日夜兼程,终於抢先一步回到了齐国,顺利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成为了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对付公子纠。他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哪是齐国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得落流水。鲁庄公没办法,只好杀了公子纠,把管仲囚禁起来,送回齐国,向齐桓公求和。齐桓公对管仲那可是恨得牙痒痒,毕竟差点被他一箭射死,他本来打算杀了管仲,以解心头之恨。可就在这个时候,鲍叔牙站了出来,对齐桓公说:“主公,管仲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您要是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傒就够了;但您要是想成就霸业,那就非管仲不可。”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心里开始动摇了。他想,鲍叔牙向来不会夸大其词,既然他这么说,那管仲肯定有过人之处。於是,齐桓公决定放下个人恩怨,重用管仲。
管仲一回到齐国,就受到了齐桓公的隆重接待。齐桓公亲自出城迎接,还和管仲促膝长谈了三天三夜,询问他治理国家、成就霸业的方法。管仲也不含糊,把自己的治国理念和策略一股脑地说了出来,从內政到军事,从经济到外交,那是头头是道,听得齐桓公是心服口服。齐桓公当场就任命管仲为相国,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处理,还尊称他为“仲父”,这信任程度,简直没话说。
管仲得到重用后,那干劲十足,立马就开始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內政方面,管仲把国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士居十五乡,工居三乡,商居三乡,分別设立官员进行管理。
对於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也就是鄙野,划分为五个属,设立五大夫、五正官分管。属下又分为县、乡、卒、邑四级,分別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这样一来,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各司其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管仲还强调士农工商分区定居,不许杂处、迁徙。士人的孩子就当士人,农民的孩子就当农民,工人的孩子就当工人,商人的孩子就当商人,职业都是世袭的。
这就好比一个班级,把不同特长的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专注於自己的领域,大家都能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整个班级也就变得更加有序和高效了。
军事上,管仲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他把军事组织隱藏在行政组织之中,让二者紧密结合。在士乡,五家为一伍,每家出一人,就组成了一个伍;十伍为一戎,四戎为一卒,十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军。这样,十五个士乡就能组成三军。而且,管仲还规定,全国百姓都要服兵役,平时务农或从事其他职业,战时就拿起武器上战场。这样一来,齐国的军队数量大大增加,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管仲还允许用兵器或甲冑赎罪,比如有人犯了罪,要是家里能拿出兵器或甲冑,就可以抵消一部分罪行。这一招可太妙了,既充实了军备,又给了犯罪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经济方面,管仲的改革更是厉害。他废除了原来的公田制,实行“相地而衰征”,也就是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和產量高低来徵收不同的赋税。土地肥沃、產量高的,就多交点税;土地贫瘠、產量低的,就少交点税。这就像现在的工资,干得多、干得好的,工资就高;干得少、干得差的,工资就低。这样一来,农民的生產积极性可就被调动起来了,大家都努力耕种,提高土地的產量,齐国的农业生產得到了快速发展。
管仲还特別重视商业,他在齐国设立了市场,鼓励商业贸易的发展。齐国靠著大海,渔业和盐业资源丰富,管仲就大力发展鱼盐贸易,把齐国的鱼和盐卖到其他国家,赚了个盆满钵满。他还统一了货幣,让商业交易更加方便快捷。此外,管仲还设置了盐铁官,实行盐铁专卖制度。盐和铁在当时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国家垄断了盐铁的生產和销售,財政收入自然就大大增加了。
在管仲的改革下,齐国就像一辆加满了油的超级跑车,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百姓生活富足,军队战斗力爆表,在诸侯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而齐桓公呢,有了管仲这个得力助手,就开始谋划他的称霸大业了。
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这个旗號可太妙了。
当时,虽然周天子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但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敬畏的。齐桓公尊奉周天子,就是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让其他诸侯不好轻易反对他。同时,“攘夷”就是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当时北方的山戎、狄人,南方的楚国等少数民族势力,经常侵扰中原地区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被打得苦不堪言。齐桓公提出“攘夷”,正好迎合了各诸侯的需求,大家都愿意跟著他一起对抗少数民族。这样一来,齐桓公不仅贏得了各诸侯的支持,还提高了自己在天下的威望。
公元前 681年,齐桓公奉周天子之命,通知各诸侯到齐国北杏会盟,確定宋国国君的地位。这可是齐桓公第一次主持会盟,当时齐国在诸侯中的威望还不是很高,所以到了会盟日期,只有宋、陈、邾、蔡四个诸侯国奉命到达北杏,鲁、卫、郑、曹等国则持观望的態度,没有出席。齐桓公一看这情况,心里有点打退堂鼓了,想取消会盟。
管仲连忙劝阻他说:“主公,可不能第一次会盟就失信於诸侯啊!三人就可以成眾了,如今已有四国,再加上咱们齐国,已经不少了。”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觉得有道理,就去会见四国诸侯了。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凭藉握有周天子的命令,被推选为盟主,五国订立盟约,相约尊重王室,攘夷於外,互相帮助。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升高。
北杏会盟后,齐桓公的野心更大了,他要让所有的诸侯都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於是,他开始不断地发动战爭,吞併了一些小国,还多次组织诸侯会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葵丘会盟。公元前 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各路诸侯会盟,这次会盟可不得了,周天子都派人参加了,还赏赐给齐桓公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
在会盟中,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主要內容包括不准把水祸引向別国,不准因別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等等。这些內容,有些是为了维护各国之间的经济协作,有些是为了维护宗法统治秩序。通过葵丘会盟,齐桓公达到了联合诸侯的目的,正式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登上了人生的巔峰。
除了会盟,齐桓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他北击山戎,帮助燕国赶走了山戎的侵扰;南伐楚国,迫使楚国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还多次救援其他被少数民族侵扰的诸侯国,如邢国、卫国等。在这些军事行动中,齐桓公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让各诸侯对他是又敬又怕。
齐桓公能够称霸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当然离不开管仲的辅佐。管仲那可是个天才,他的改革让齐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齐桓公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齐桓公自身也具备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他能够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充分信任他,让管仲放手去干。
他还善於用人,手下聚集了一大批像鲍叔牙、隰朋、寧戚这样的贤能之士,这些人都为齐国的发展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者,齐桓公打出的“尊王攘夷”旗號,顺应了当时的歷史潮流,贏得了各诸侯的支持和天下百姓的拥护。
最后,齐国本身就有著良好的基础,姜子牙建立齐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国家发展的政策,使得齐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优势,这也为齐桓公的称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