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2章 高明之处+1
唯一能解释的通的说法,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意而为之,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说法。
紫霞仙子能逃跑,与孙悟空大闹天宫有异曲同工之妙,满天神佛被一个小仙神戏耍的团团转。
而在《西游记》中,被派去打孙悟空的,便是二郎显圣真君,然后在《大话西游》中,抓捕紫霞仙子的,依旧是二郎显圣真君,是同一个人。
两边皆是以没讨到好而告终。
然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因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
而《大话西游》中则是因为想吃唐三藏被转世投胎到五百年后,紫霞因动乱动了凡心下逃下界,也逃了五百年。
这会不会未免有些太过巧合了?
然后一直到经历的劫难,孙悟空的转变,从一开始的不服,不听从安排。
到最后因为一些原因不得不踏上西行的过程。
《西游记》当中是因为被压在五指山下压了五百年,再加上金箍的收服,压服了。
而《大话西游》之中,是因为要救紫霞的缘故,孙悟空即便心中有万般不甘,他还是戴上了那个金箍,从此人世间的情欲不得再沾半点。
随后踏上西行之路,成就了那个流芳万世的斗战胜佛。
500年.vs.500年,巧不巧?
打紫霞的是二郎神,打孙悟空的还是二郎神,巧不巧?
转世成至尊宝,身边二当家是天蓬元帅猪八戒,瞎子是卷帘大将沙僧,巧不巧?
孙悟空那是吃师父要转世,他们也吃师父要转世?
这就是阿弥所看出来的细节。
虽说《大话西游》粗看之下特别离谱,任何剧情情节都和《西游记》沾不上半点边,完全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可是实际上呢?
你细看之后就会惊奇的发现,《大话西游》和《西游记》的开篇,进程是完全一致的,都有一个阶段性的变化。
那就是孙悟空和西天之间的纠葛跟妥协的变化,然后不得不踏上这趟西行的路程。
整个过程,严丝合缝,完全能够对应的上,所有事件都能找到相应的对应。
所以,紫霞只不过是西天的诸佛们,特地放出来的一颗棋子罢了。
预示着孙悟空的情劫,过情关斩情节,紫霞死了,最后孙悟空也戴上了金箍,可依旧没救下紫霞,孙悟空最后的那一吻,也预示着曾经那个嚣张不可一世的大圣正式宣告死亡,从此只余留为了佛法西行的棋子,斗战胜佛。
最后的一个细节,唐僧变得沉默寡言,再也没有那种唠叨,似乎也在暗示一个很恐怖的细节。
当孙悟空服气之后,斩了情劫,踏上西游的那一瞬间,唐僧不啰嗦了。
他变得沉默寡言了。
这点在剧本中没有给出交代,属于开放性的剧情。
有可能是唐僧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之后,也变了一个人呢?去思考啰嗦太多也不好?
可是还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他故意表现出来的那副样子,而在孙悟空心甘情愿的取西经之后,再继续装下去就没有必要了呢?
就如同唐僧说的那句话:“我一直都不是很啰嗦的人。”
注意是‘一直’。
虽然这一幕看上去和电影本身的基调一样,显得荒诞之中透露着搞笑。
可是搞笑之下的内核,一些细节表露出来的,足以让人直冒冷汗。
然后电影在孙悟空横扛着金箍棒吊儿郎当的背影下结束,预示着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圣仅存残存的最后一丝桀骜不驯,也将即刻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