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西苑建成后的第二天,隋炀帝就下了道圣旨,让太监马忠当西苑总管,专门负责宫苑的开关门禁。 这差事虽然不算大,但可是个肥差。 马忠领了旨意,心里暗喜:“以后这西苑里的花鸟鱼虫、奇珍异宝,都得经过我的手,肯定能捞不少油水!” 炀帝又命令虞世基把西苑装饰得富丽堂皇。 虞世基最会揣摩皇帝心思,马上领命去办。 他一边派人搜罗天下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一边对手下说:“皇上要的是人间仙境,咱们就得给他造出来!” 手下人哪敢怠慢? 都到处搜刮,不到半个月,就把方圆二百里的园林装扮得跟天宫似的。 住在十六院的夫人们听说皇上经常来西苑,都打起了小算盘。 她们每天精心打扮,衣服熏得香喷喷的,就盼着能被皇上看上一眼。 这天,张夫人悄悄对李夫人说:“听说昨天皇上去王夫人那儿了,还赏了她一对玉镯呢。” 李夫人撇撇嘴:“不就是会弹几首曲子嘛,哪比得上我们?” 张夫人叹气:“可我们连皇上的面都见不着,再这样下去,怕是连名字都要被忘记了。” 正说着,外面突然传来笑声。 原来是炀帝今天心情好,带着几个宠妃来游园了。 夫人们赶紧整理衣服首饰,迎了出去。 炀帝走进院子,东看看西瞧瞧,偶尔点点头,就能让一群夫人开心得不得了。 可他待不了多久又去别的院子了。 受宠的自然眉开眼笑,没被注意的只能暗自生气。 但炀帝还不满足。 这天,他正躺着赏花,皇甫议来报告:“陛下,运河已经修通,龙舟也造好了,就等您南巡了!” 炀帝一听,高兴得直拍手:“太好了! 朕正想去江南赏花呢,这就下诏出发!” 诏书一下,整个皇宫都忙成一团。 太监们跑来跑去,宫女们收拾行李,连御膳房都连夜准备路上的食物。 马忠满头大汗地指挥小太监们搬东西,不停催促:“快点! 再快点! 皇上最讨厌等人了!” 虞世基更是焦头烂额,一边催工匠赶制仪仗,一边跟手下抱怨:“这才几天? 皇上就要出发,哪来得及准备周全啊?” 手下苦着脸说:“大人,我们已经尽力了,可皇上性子急,要是再拖...” 虞世基叹气:“算了,上奏折请求延期吧。” 可这奏折递上去,就像石沉大海。 好几天过去了,还是没回音。 原来滕王杨瓒暴死在栗园里。 这事儿说来蹊跷,但谁也不敢多问。 他的儿子杨纶继承了王位,如今正在邵州当刺史。 至于另一个王爷杨爽,早就病死了,他儿子杨集还留在京城,一直没给外放。 杨纶和杨集都是炀帝的堂弟,眼看着炀帝这些年把亲兄弟一个个往死里整,心里直发毛。 炀帝自己也心虚,生怕这些同族兄弟闹出什么幺蛾子。 虽说他整日在洛阳花天酒地,又是建宫殿又是修园林,可暗地里却派了不少心腹,日夜盯着这些王爷们。 眼下炀帝又要南巡,更是加紧了防备。 杨纶和杨集两人成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天灾祸就落到自己头上。 “王爷,要不请个术士来看看?” 管家小心翼翼地问道。 杨纶叹了口气:“也好,总比整日担惊受怕强。” 术士被悄悄请进王府。 铜钱往地上一掷,杨纶紧张地问:“先生,这卦象如何?” 术士皱着眉:“王爷,此卦凶险啊。” 于是杨集请巫师做作法破解。 夜深人静时,烛光摇曳,巫师正在做法事。 “王爷,这祈福仪式须得连做七日。” 巫师低声说道。 杨集擦了擦额头的汗:“只要能保平安,花多少钱都行。" 他们哪里知道,这些举动早被炀帝的探子看在眼里。 一个黑影翻过王府围墙,连夜向宫中报信去了。 炀帝早就看那两个王爷不顺眼了,如今抓住了把柄,自然要好好利用。 他眯着眼睛,朝堂下一扫,心里盘算着:“这两人平日里趾高气扬,今日总算落在朕手里了。” “来人啊!” 他一拍龙椅扶手,“把这两个大逆不道的贼子押上来!” 大臣们噤若寒蝉。 谁都知道,这不过是炀帝借题发挥罢了。 可谁敢说个不字? “陛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臣颤巍巍地出列,“老臣以为...” “嗯?” 炀帝冷冷地斜睨着他。 老臣浑身一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老臣...老臣以为,此二人罪大恶极,当诛九族。” 炀帝满意地点点头,却又装模作样地叹了口气:“唉,毕竟是朕的骨肉至亲啊。” 他故作姿态地沉吟片刻,“这样吧,免他们一死,削去王爵,充军发配!” 朝堂上顿时一片阿谀之声:“陛下仁德!”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圣明啊!” 炀帝心里暗笑。 这两个眼中钉终于拔掉了。 他清了清嗓子:“南巡之事,就这么定了。 八月中旬启程!” “陛下,”郭衍拱手道,“前军护卫一事...” “就由爱卿统领。” 炀帝挥了挥手,“李景负责后军。” “臣遵旨。” 二人齐声应道。 炀帝又转向一旁的王弘:“龙舟准备得如何了?” “回陛下,”王弘躬身答道,“三百艘龙舟已备妥,只等陛下御览。” “好!” 炀帝龙颜大悦,“五品以上官员乘楼船,九品以上坐黄篾船。 你亲自督办,务必让朕的龙舟气派非凡!” “臣定当竭尽全力。” 王弘深深一揖。 转眼就到了预定出游的日子。 这天清晨,天还没大亮,洛阳城里就已经热闹起来了。 “皇上,时辰到了。” 太监总管跪在大殿外轻声提醒。 隋炀帝正在照镜子,听到后转过身笑着说:“爱卿看朕这身打扮怎么样?” 萧皇后缓步走来,华丽的凤冠和礼服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陛下这身龙袍穿得真精神。” 她微微一笑,“不过我觉得咱们的豪华马车还差点什么。” “哦?” 炀帝挑眉问道,“皇后有什么好主意?” “要不加些金丝窗帘吧,既显得富贵,又能遮阳。” 萧皇后轻轻抚摸着马车的金色扶手。 炀帝拍手大笑:"好主意!就这么办!" 这时候宫门外,三千名宫女已经排好队等候。 她们都化了浓妆,却都屏住呼吸不敢出声。 突然宫门大开,鼓乐齐鸣。 “来了来了!” 人群骚动起来。 只见炀帝和萧皇后并肩走出来,阳光下那辆镶金嵌玉的豪华马车耀眼夺目。 马车四周垂下的金丝窗帘随风轻轻摆动,更显得富贵奢华。 “出发——” 随着太监一声高喊,车队缓缓开动。 道路两旁,装饰华美的马车排成长龙。 左卫大将军郭衍骑马在前开道,盔甲在阳光下泛着寒光。 他回头对副将说:“都打起精神来,皇上的安全可全指望我们了。” 右卫大将军李景在队伍最后压阵,听到这话笑着说:“郭将军放心,有我们两个在,保证万无一失。” 队伍绵延好几里,终于来到通济渠边。 河道总督王弘早已跪着等候多时:“微臣恭迎陛下!” 炀帝走下马车,看着有点窄的河道皱起眉头:“这河道怕是停不下朕的龙船吧?” “陛下英明。” 王弘叩头回答,“需要先换小船到洛口,才能登上龙船。” 萧皇后轻轻拉了拉炀帝的袖子:“那就快换船吧,我都等不及要去江南游玩了。” 炀帝爽朗大笑,挽着萧皇后登上了红色小船。 随行人员也纷纷上船,一时间百舸争流,像鱼群一样顺流而下。 阳光洒在河面上,映照着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好一派皇帝出游的壮观景象。 一出洛口,眼前豁然开朗。 只见江心停着两艘巨船,大的那艘正是龙舟,活像座水上宫殿。 这龙舟分作四层,足有十五丈高、六十丈长。 最上层建着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朱漆廊柱映着日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中间两层排开一百二十间宫室,门窗上金丝掐花,连门槛都嵌着和田玉。 最下层倒是简朴些,是太监宫女们的住处。 “这龙舟竟比洛阳宫还气派!” 岸上挑担的脚夫咂舌道。 旁边老船工往江心啐了口唾沫:“你懂什么? 那翔螭舟才叫讲究!” 顺着他烟杆指的方向,可见稍小的那艘船虽比龙舟矮三分,檐角却多悬着十二串金铃,江风掠过时叮当作响。 正说着,忽听得鼓乐喧天。 但见九艘浮景大船破浪而来,船身竟分作三重水殿。 后面跟着的朱鸟、白虎等各色船只,把整段运河都染得五彩斑斓。 有眼尖的数了数,少说上千艘。 “快看那些和尚船!” 突然有人惊呼。 只见几十艘挂着经幡的怪船挤在船队中间,甲板上光头的、束发的、缠头的混作一堆。 监工的校尉挥着鞭子骂:“发什么呆! 还不快拉纤!” 原来八万纤夫正拖着这庞然大物艰难前行。 最前头的九千人穿着彩缎袍子,汗水早把衣裳浸透了。 “娘的,这袍子够买十亩地。” 一个年轻纤夫扯着绣金线的衣襟嘟囔。 老纤夫气喘吁吁道:“知足吧...能穿上这...这锦彩袍的...都是...精壮汉子...” 话没说完,又被鞭稍赶着往前挣命去了。 日头渐渐西斜,江面上的金鳞越闪越密。 八千锦袍汉子弓着背,像条七彩蜈蚣在运河边蠕动。 他们身后,龙舟的琉璃瓦正烧得通红。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卫兵所乘的船分好几种,有平乘、青龙、艨艟、艚艇、八櫂、艇舸等,足足数千艘。 这些船都不用纤夫拉,全由士兵自己牵曳。 那场面,真是壮观极了——龙旗迎风招展,彩绘的船一艘接一艘,在河面上排出二百多里。 岸上还有骑兵护卫,沿着河岸列队而行。 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得进贡食物。 一个州往往要献上几百车,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可炀帝搂着萧后,站在船头直摇头:“这些乡野粗食,也配叫贡品?” 萧后轻笑道:“陛下说得是,臣妾看着都倒胃口。” 一个宫女小心翼翼地问:“那这些......” “倒了!” 炀帝袖子一挥,“统统扔河里!” 船队过后,河面上漂满了剩菜剩饭。 两岸百姓看得直咽口水,却只能眼巴巴望着。 “听说前朝文帝出巡时,都是轻车简从......” 一个老兵悄声说。 “嘘!” 同伴赶紧捂住他的嘴,“你不要命了?” 这般排场,这般浪费,古往今来的帝王巡游,哪有像这样的? 这般骄奢淫逸,简直闻所未闻! 却说炀帝要到江都去游玩,这一路走了好几十天。 那一路上有四十多所杂宫,都在紧赶慢赶地建造。 虽说大体上算建好了,可炀帝每到一处,只停留个一两天。 他瞧着那些宫殿,总觉得还不够完美,根本不想多耽搁,直接扬帆南下,很快就到了江都。 江都啊,那可是南方的好地方,山清水秀,天下闻名。 炀帝带着后妃们,白天赏景,晚上设宴,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逍遥,其中的事儿就不多说了。 这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大业二年的元旦。 这天,炀帝在江都的宫殿里升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第二天,东京的将作大匠宇文恺派人送来奏报,说洛阳的宫苑都已经建好了。 炀帝一听,立马把宇文恺升为开府仪同三司。 炀帝对身边的大臣说:“这宇文恺办事倒是得力,洛阳宫苑建得这么快。” 大臣们纷纷附和:“陛下圣明,用人得当。” 过了正月,炀帝又下诏书,让吏部尚书牛弘、内史侍郎虞世基他们,一起商议舆服仪卫的事儿。 很快,辇路和五时副车都准备好了。 炀帝对牛弘说:“这舆服仪卫可得弄得气派些,不能丢了我大隋朝的脸面。” 牛弘赶忙点头:“陛下放心,臣等一定竭尽全力。” 接着,炀帝任命开府仪同三司何稠为太府少卿,让他负责监督制造车服。 何稠领命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马着手安排。 他对手下人说:“这可是陛下交代的大事,咱们必须做好,不能出一点儿差错。” 手下人齐声应道:“大人放心,我们一定用心去做。” 经过一番努力,车服都制造好了。 最后,这些车夫由东京被送往江都。 稠智这人呐,心思那叫一个精巧。 他古今之事都参酌了个遍,就为了讨皇帝欢心。 他给皇帝做的衮冕,上面绣着日月星辰,那叫一个华丽; 皮弁呢,是用漆纱做的,也精致得很。 他还搞了三万六千人大规模的黄巾仪仗。 皇后的卤簿、百官的仪服,也都是极尽奢华之能事,完全是顺着皇帝的心意来。 有人就说了,这稠智这么做,不就是为了拍皇帝马屁嘛。 是啊,为了这所谓的衣服好看,皇帝责令州县官去采办羽毛。 州县官接到命令,哪敢怠慢,立马让老百姓去捕大鸟。 一时间,四处都张起了网,那些大鸟几乎被抓得没剩几只了。 这乌城有一棵大树,得有百尺多高,上面有个鹤巢,里面的小鹤都快孵出来了。 老百姓奉命去取鹤毛,可树太高,根本爬不上去。 没办法,就想着用刀把树根砍了,把树弄倒。 这时候啊,那鹤好像能明白人的心思似的。 它怕小鹤被人杀了,就自己把身上的羽毛拔下来,扔到地上。 旁边有人瞧见了,就说:“嘿,这可真是个稀罕事儿!” 于是,“天子造羽仪,鸟自献毛羽”的歌谣就传开了。 州县官一听这歌谣,乐坏了,心说这可是个讨好皇帝的好机会啊。 他们就把这民间歌谣当成贺表的材料,呈给了皇帝。 皇帝一看,心里那叫一个美啊,觉得自己真是圣明,连鸟儿都来献毛了。 等羽毛都收集齐了,做成仪仗。 每次皇帝出游的时候,卫士们都拿着麾羽,把街道都挤满了,队伍绵延二十多里。 有人在一旁嘀咕:“这排场是大,可劳民伤财啊。 这皇帝和那些官员,真不愧是大畜类啊!”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喜欢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