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齐主高纬,那真是昏庸无道到了极点。 他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把国家大事一股脑儿地扔给了身边那些小人。 你瞧瞧,穆提婆母子、韩长鸾、高阿那肱这些家伙,一个个都手握大权, 在朝堂上耀武扬威。 这还不算完,就连宦官邓长颙、陈德信之流,也都能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真真是乱了套了。 还有那旧苍头刘桃枝,以及宫里宫外那些得宠的臣子,全都被高纬封了高官厚禄。 一时间,封王的有一百多人,开府的有一千多人,仪同三司的更是数都数不过来。 更离谱的是,那些唱戏的优伶、装神弄鬼的巫觋,也都跟着沾光,得了荣耀的封赏。 甚至就连他养的狗、马、鹰,都被赐了仪同、郡君的名号,还能领俸禄呢! “陛下,这官职岂能如此随意封赏啊!” 有忠臣看不下去,冒死进谏。 高纬却满不在乎地摆摆手:“朕乐意,你们管得着吗?” 在这朝堂之上,官员的升迁全靠贿赂,打官司也只看谁给的钱多。 一场戏演下来,赏赐动不动就是几万钱。 没过多久,国库就空了。高纬没办法,只好下令让郡县卖官鬻爵,用卖官得来的钱充当赏赐。 这可苦了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乞讨的人。 可高纬呢,根本不管百姓死活。 他还在华林园旁边建了个贫儿村,自己穿上破破烂烂的衣服,扮成乞丐向人讨饭,把这当成一种乐子。 这消息一传进周廷,周主宇文邕心里就盘算开了:得伐齐! 他立马亲临射宫,检阅军队,操练武艺,那场面,热闹得很。 他还下令进封齐公宇文宪,卫公宇文直等一众兄弟,全都封了王。 周主邕正打算召集大臣们商量出兵的事儿。 突然,宫里传来消息,太后叱奴氏病了。 太医们忙前忙后,药一碗一碗地灌,可就是不见好,没几天,太后就走了。 周主邕悲痛万分,按照规矩,得居庐守制。 他天天守在灵堂,早晚就喝点粥,每顿就只吃一小把米,还让太子宇文赟总理朝政。 大臣们看不下去了,纷纷上表,劝他节哀,保重龙体。 过了好些日子,周主邕才下令恢复正常饮食。 到了太后下葬那天,周主邕光着脚,一步一步走到陵墓旁,哭得那叫一个伤心,把心里的悲痛都哭了出来。 他还下诏,要行三年丧礼。不过,百官以下,葬礼结束就可以脱下丧服了。 这时候,卫王宇文直心里打起了小算盘。 他跑到周主邕面前,诬陷齐王宇文宪:“陛下,那齐王根本没把太后的丧事当回事儿,照样喝酒吃肉,跟平时没啥两样!” 周主邕一听,脸色立马就变了,严肃地说:“我和齐王虽是同父异母,都不是正室所生。 但他看我继承了大统,所以和我一起守丧。 你是太后的亲儿子,我的同母弟弟。 你该好好努力,管好自己,怎么还有闲工夫去说别人!” 宇文直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走了。 其实啊,这周主邕一直崇尚儒学。 他觉得儒学里的那些道理,能让人明事理、懂规矩。 他常常跑到太学里,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儿,听听他们的建议。 他这么做,就是要遵守古礼,让大家都明白,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 在他心里,这古礼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周朝走向更好的未来。 话说那嗣主啊,不知怎的,竟下令禁止佛道二教。 一时间,佛寺道观里的经像全被毁了,僧人道士也都被勒令还俗。 不仅如此,所有祀典里没记载的淫祠,统统被改成了官署。 更离谱的是,还允许各位王爷挑选这些地方居住。 卫王直呢,偏挑了个偏僻的地儿当自己的宅子。 齐王宪瞧见了,就劝他:“老弟啊,你儿女都一大群了,住的地方得宽敞些,咋选这么个破宅子?” 卫王直一脸怅然,没好气地回道:“我自己都没个容身之所,还管啥儿女!” 齐王宪一听,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卫王直心里有怨气,暗暗留了个心眼。 这天,周主邕要去云阳宫。 临走前,留下右宫正尉迟运等人,辅佐太子赟留守京城。 卫王直呢,装病不跟着去。 等周主邕的车驾走远了,卫王直立马露出了真面目。 他纠集了一帮私党,气势汹汹地朝着肃章门杀去。 守门的官吏哪见过这阵仗,吓得撒腿就跑,宫门都还没来得及关。 尉迟运正在殿中,听到外面乱糟糟的,心里一紧,赶紧跑出来关门。 刚到门口,就碰上卫王直的悍党杀过来。 那悍党二话不说,举刀就砍,尉迟运的手指头瞬间被砍了一刀。 可他顾不上疼,咬着牙,拼尽全力把宫门给关上了。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卫王直的党羽进不了宫门,气急败坏,干脆放火烧门。 那火“呼呼”地往上蹿,眼看着宫门就要被烧毁了。 尉迟运灵机一动,让人把宫中的木材,还有各种木器都搬过来,扔进火里。这下可好,门外火势更猛了,就像一座火山,根本没法通行。 就在这时,留守的士兵们听到动静,纷纷赶来支援。 卫王直一看这架势,知道自己这次成不了事了,心里又气又急。 可也没办法,只好带着众人灰溜溜地撤退。 尉迟运哪肯放过他们,带着留守的士兵追了出去,一阵猛打猛冲,把卫王直的党羽打得落花流水,大破直众。 直出了都城,一路向南狂奔,那模样,活像只被猎人追赶的野兔。 可他哪能跑得掉呢? 周主宇文邕早派人沿着水路派兵追了上去。 没一会儿,直就被追兵擒了回来。 这边直刚被擒,那边宇文邕就得到消息,赶忙往都城赶。 回到都城后,宇文邕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这直毕竟是自己的兄弟,血浓于水啊,哪能说杀就杀呢? 思来想去,宇文邕还是狠不下心,只是免去了直的官职,把他贬为庶人,关到了一座偏僻的宫殿里。 要说这尉迟运,这次可是立了大功。 宇文邕一高兴,直接升任他为大将军。 不仅如此,还把直名下的田宅、歌妓舞女、金银财宝、车马等等,一股脑儿全赏给了尉迟运。 直被关在囚室里,心里那叫一个不服气啊。 他觉得自己还有机会,还在暗中谋划着什么。 可宇文邕哪能容他再作乱? 没过多久,就下诏把直给杀了,连同直的十个儿子也一并处死。 “陛下,直确实有罪。 可按律法,罪不及家人啊,把他的儿子们也杀了,是不是太过了?” 有大臣忍不住劝道。 宇文邕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直有应诛之罪,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要是按照“罪人不孥”的例子,周主宇文邕这么做,也确实显得有些太过分了。 唉,这皇家的恩怨情仇,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国内的叛乱已经平定,北周武帝宇文邕便又和群臣商议讨伐北齐的事。 柱国于翼进谏说:“两国交战,互有胜负,白白损耗兵力和物资储备,对国家大计没有好处。 不如解除战备,与北齐继续交好,让他们放松警惕、没有防备,然后我们再瞅准时机出兵,一下子就能平定北齐了。” 周武帝宇文邕犹豫不决,又下令让朝廷内外的大臣们一起商议,决定是出兵还是不出兵。 勋州刺史韦孝宽独自上书陈述了三条计策,大致内容如下: 我在边疆多年,察觉到北齐有可乘之机。 如果不抓住时机就很难取得成功。 以前出兵只是白白耗费钱财却没有战功,就是因为错过了好机会。 如今我们可以多路进军,和南陈相互配合,这样一定能大破北齐,这是第一条计策。 如果暂时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可以和南陈分别牵制北齐的兵力。 在边境屯田并招募士兵,派出奇兵去骚扰北齐,让北齐军队疲于奔命,这样一二年内北齐必定会自己乱起来,这是第二条计策。 我们北周国力强大,也可以暂时和北齐修好,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行动,希望陛下您能做出抉择。 周主览到此书,眉头微皱,心中似有波澜涌动。 他略一思索,便召来了开府仪同三司伊娄谦。 伊娄谦快步走进殿内,行礼之后,恭敬地站在一旁。 周主目光深邃,缓缓开口,语气平和却又带着几分威严:“朕欲用兵,依你看,当先攻打哪一国?” 伊娄谦微微抬起头,目光坚定,不假思索地答道:“陛下,那齐氏如今沉溺于倡优之乐,整日耽恋酒色。 良将斛律明月,本是国家栋梁,却被谗人陷害致死。 如今齐国上下离心离德,百姓在路上行走,都敢怒不敢言,侧目而视。 依臣之见,这齐国正是最易攻取的目标啊!” 周主听罢,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笑意,说道:“朕早有此意,只是尚未定夺。 如今听你一言,更坚定了朕的决心。 烦劳卿以聘问为名,前往齐国,借机探一探他们的虚实。” 伊娄谦领命,转身大步流星地出了殿门。 周主又思忖片刻,觉得此事还需有人协助,便再遣小司寇元卫,命他与伊娄谦一同前往。 伊娄谦和元卫一路风尘仆仆,终于到了齐廷。 他们按照礼节,照常纳币。 齐主高纬昏昏愦愦,整日只知享乐,哪里知道伊娄谦怀有别样心思。 然而,齐国的权贵们却隐隐约约听闻了一些周国的动静,心中起疑,便私下里对伊娄谦等人严加盘问。 伊娄谦自然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半点消息。 可参军高遵却是个胆小怕事之人,面对盘问,稍稍吐露了一些实情。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齐国得知后,顿时大怒,竟将伊娄谦等人留住,不肯放他们回国。 “这齐国真是糊涂至极!” 周主邕在宫中得知伊娄谦等人被扣留的消息,不禁拍案而起,“他们不赶紧加强防备,抵御外敌,却只知扣留使者挑衅,如此行径,安得不亡!” 周主邕心中怒火中烧,当即决定下诏伐齐。 他目光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命柱国陈王纯为先锋,率军先行。” 周主邕沉声下令。 “遵旨!” 传令官领命而去。 “荥阳公司马消难听令!” 周主邕又喊道。 司马消难赶忙上前,跪地听令。 这司马消难本是齐相司马子如之子,高洋时,因惧罪而奔周。 “你随陈王一同出征,务必全力以赴。” 周主邕说道。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司马消难大声回应。 “郑公达奚震听令!” 周主邕继续点将。 达奚震快步上前,领命听候差遣。 “你为前三军统帅,统领全军,不得有误!” 周主邕目光如炬,看着达奚震。 “臣领命!” 达奚震声音洪亮,充满了斗志。 最后,周主邕又说道:“总管越王盛,赵王招,俱周主弟。 此次出征,你们兄弟二人也要同心协力,助朕成就大业!” 越王盛和赵王招赶忙上前,齐声说道:“臣等定当与诸将士同生共死,为陛下平定齐国!” 周主又命柱国陈王宇文纯,领命出征。 与此同时,荥阳公司马消难也在军中。 这司马消难可不简单,他是齐相司马子如的儿子。 当年高洋当政时,他因惧怕获罪,便投奔了北周。 再看这出征的阵仗,那叫一个庞大。 郑公达奚震担任前三军统帅,越王宇文盛、赵王宇文招,皆是周主宇文邕的弟弟,一同随军。 周昌公侯莫陈琼为后三军统帅,齐王宇文宪率众两万,直扑黎阳。 随公杨坚、广宁公薛迥,率领水师三万,从渭水驶入黄河。 梁公侯莫陈芮,率军把守太行道; 申公李穆,率三万大军驻守河阳道; 常山公于翼,率两万大军出陈汝。 周主宇文邕更是亲自率领六军,足足六万人马,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 大军一路前行,眼看着就要到河阳了。 这时,内史上士宇文弼站了出来, 他向周主进言:“陛下,臣以为此时应进兵汾潞,直捣晋阳。 晋阳乃敌军要地,若能一举拿下,定能大挫敌军锐气。” 周主宇文邕听后,微微皱眉,还未说话,旁边便有人反驳:“此计虽妙,但风险太大。若敌军早有防备,我军恐陷入困境。” 宇文弼不甘示弱,急忙说道:“战场上本就有风险,若因惧怕风险而错失良机,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 周主宇文邕看着他们,心中自有打算。 他大手一挥,说道:“都别争了,朕意已决,从河阳趋河阴。” 众人见周主心意已决,便不再多言。 这时,前汾州刺史杨敷的儿子杨素站了出来。 他目光坚定,大声说道:“陛下,末将愿率家父旧部为大军先驱。” 周主宇文邕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说道:“好!不愧是忠良之后,朕就许你前行。” 杨素领命,转身便去整顿兵马。 看着杨素离去的背影,周主宇文邕心中暗自思忖:此子有勇有谋,日后必成大器。 而此次出征,又会有怎样的风云变幻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喜欢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