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71章 烽火连营议和诈 忠魂浴血战云愁

第171章 烽火连营议和诈 忠魂浴血战云愁(1 / 1)

话说到了日暮时分,侯景的军队缓缓撤退。 安南侯萧骏——他是萧懿的孙子——远远望见,心里犯起了嘀咕:“侯景这厮,莫非是怕了?” 他当即招呼身边壮士:“随我追! 莫让这逆贼跑了!” 谁知刚追出不远,侯景突然调转马头,一声令下,伏兵四起。 萧骏这才知道中计,慌忙应战,却哪里抵挡得住? 只得拍马逃回邵陵王萧纶的大营。 赵伯超在营中望见侯景大军杀来,尘土飞扬,吓得脸色发白:“完了完了!” 他二话不说,带着亲信扭头就跑。 这一跑不要紧,整个军营顿时乱作一团。 士兵们面面相觑:“将军都跑了,我们还等什么?” 萧纶见军心涣散,只得带着残兵千余人,退守天保寺。 侯景哪肯放过? 当即下令:“放火!烧死他们!” 熊熊烈火中,萧纶仓皇突围,往朱方方向逃去。 此时正值寒冬,路上积雪成冰。 溃散的士兵们深一脚浅一脚地逃命,不少人冻死在荒野中。 西丰公萧大春——他是萧大器的弟弟——就没这么幸运了。 他和前司马庄邱慧、军将霍俊来不及逃跑,全被侯景生擒。 “哈哈哈!” 侯景看着缴获的粮草辎重,得意大笑,“萧纶小儿,不过如此!” 邵陵王这一路,算是彻底败退了。 景军押着大春等人来到城下,逼迫他们欺骗守城的士兵。 “快说!”一个叛军恶狠狠地推搡着大春,“就说邵陵王已经战死了!” 大春脸色苍白,嘴唇颤抖,不敢开口。 这时,霍俊挺身而出,高声喊道:“别听他们的! 邵陵王只是小败,大军已经撤回京口! 援兵马上就到,大家一定要守住!” 叛军大怒,一刀背狠狠砸在霍俊背上。 霍俊踉跄了一下,却仍挺直腰板,目光坚定。 “找死!”叛军举刀就要砍下。 侯景皱了皱眉,抬手制止:“此人忠义,留他一命。” 可伪皇帝萧正德却冷笑一声:“留他?他坏了我们的大事!” “可……” 侯景还想说什么。 萧正德已经不耐烦地挥手:“杀!” 刀光一闪,霍俊倒在了血泊中。 萧正德擦了擦手,嘴角露出一丝残忍的笑。 他比强盗更凶。 那天晚上,鄱阳王萧范派自己的儿子萧嗣、大将裴之高和建安太守赵凤举,各自带兵去支援京城。 他们驻扎在蔡洲,准备保卫皇帝。 但封山侯萧正表却偷偷和叛贼侯景勾结,接受了侯景封的假官衔“南郡王”和“南兖州刺史”。 他是萧正德的弟弟,果然和他哥哥一样,是个叛徒。 萧正表带着一万兵马,在欧阳扎营,假称要支援京城,实际上是想拦截上游的援军。 他还暗中拉拢广陵县令刘询,让他烧毁城池作为内应。 刘询却是个明白人。 他立刻向南兖州刺史、南康王萧会理报告:“侯爷,萧正表心怀不轨,想骗我们烧城!” 萧会理眉头一皱:“此人果然阴险! 刘县令,你带一千精兵,夜袭他的营寨,打他个措手不及!” 当夜,刘询率领步骑兵突袭欧阳营。 萧正表毫无防备,仓皇逃往钟离。 战后,刘询清点战利品,笑着对部下说:“这下好了,军粮足够我们用了!” 他带着缴获的粮草返回会理的军营,重新调配兵力,准备继续为朝廷效力的大业。 侯景听说正表兵败撤退,心里慌了。 他怕各地援军集结,索性豁出去了,下令全力攻城。 他在台城东西两面筑起高高的土山,士兵们站在山上,居高临下地往城里射箭、投石。 城里的守军也不甘示弱,赶紧堆起土山,和他们对峙。 谁知天公不作美,一场暴雨倾盆而下。 城内的土山被雨水冲垮,轰然崩塌。 侯景抓住机会,带兵冲上城墙,和守军厮杀起来。 双方死伤惨重,但侯景的人马死战不退。 守将羊侃急了,大喊:“快扔火把!烧他们!” 士兵们纷纷点燃火炬,朝敌军猛掷。 火势蔓延,侯景的士兵被烧得惨叫连连,攻势终于被遏制。 羊侃又下令在城内加筑壁垒,巩固防线。 侯景见占不到便宜,只好暂时退兵。 可连日苦战,羊侃积劳成疾,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没过多久,这位守城的主心骨就去世了。 城中军民人心惶惶,士气大挫。 幸好材官吴景是个机灵人,擅长制作守城器械。 他安慰众人:“别慌,咱们还有办法!” 他指挥士兵灵活应对,一次次挡住敌军的进攻。 右卫将军柳津也出了个妙计。 他偷偷派人挖地道,直通城外的土山底下。 侯景完全没防备,突然“轰隆”一声,土山塌陷,压死了不少敌兵。 侯景气得直跺脚,骂道:“这帮人竟敢耍阴招!”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下令放弃土山,烧毁攻城器械,改用水攻。 他命人掘开玄武湖,湖水汹涌灌入台城。 转眼间,宫门前一片汪洋,水势汹汹,台城危在旦夕…… 当时,衡州刺史韦粲紧急招募了五千精锐士兵,马不停蹄地赶往战场增援。 就在同一时间,司州刺史柳仲礼也带着一万多名步兵和骑兵赶到横江,和韦粲的部队顺利会合。 另一边,裴之高也带着人马从蔡洲渡过长江,赶来支援柳仲礼。 大战在即,韦粲提议推举柳仲礼为大都督,统领全军。 然而,裴之高自恃资历,不愿屈居人下,负气不从。 韦粲见状,独自乘小船来到裴之高的军营,当面质问道:“如今皇上危在旦夕,叛贼气焰嚣张。 柳司州久经沙场,威名足以震慑敌人,所以我们才推举他为主帅。 您身为梁朝重臣,应以剿灭叛贼为重,怎能因个人意气耽误大局? 若执意对立,日后罪责难逃,何必自取其辱!” 裴之高听完,沉默片刻,终于流下眼泪,拱手致歉:“韦公所言极是,是我糊涂了。” 他当即表态,支持柳仲礼统领全军。 于是,十万大军沿淮河布阵,与叛军侯景隔岸对峙。 侯景也在北岸扎营,并派人抓来裴之高在东府的弟侄子孙,押到阵前。 叛军架起刀斧油锅,侯景高声喊道:“裴之高! 若不投降,我就把你的亲人一个个烹了!” 阵前,裴之高的亲人哭喊求救,场面凄惨。 然而,裴之高神色镇定,反而下令弓弩手瞄准自己的儿子。 “放箭!”他冷声喝道。 第一箭射出,未中。 侯景见状,哈哈大笑:“裴公果然心狠!” 裴之高不为所动,再次挥手:“再射!” 第二箭依旧偏离。 侯景见威胁无效,冷哼一声,挥手撤兵。 仲礼大步走进韦粲的军营,迅速分配兵力,命令各军占据有利地形防守。 他转头对韦粲说:“青塘是石头城的咽喉要道,必须守住。” 韦粲眉头紧锁,沉声道:“青塘位置关键,叛军必定全力争夺。 我义不容辞,但手下兵力薄弱,恐怕难以支撑。” 仲礼拍了拍他的肩膀,坚定地说:“正因为重要,非你不可! 若嫌兵少,我调人助你。” 说罢,他当即派直合将军刘叔胤率军增援。 时值寒冬岁末,军情紧急,韦粲不敢耽搁,立刻率军出发。 太清三年元旦,天地间浓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 韦粲的军队在雾中迷失方向,绕了远路。等赶到青塘时,已是深夜。 士兵们匆忙修筑营栅,尚未完工,侯景的精锐部队已如鬼魅般杀到。 刘叔胤见势不妙,竟带兵逃走。 粲部将领郑逸迎战失利,士兵们慌乱自溃,互相踩踏,全军大乱。 亲兵拉着韦粲急喊:“将军!快撤!” 韦粲一把甩开,怒喝道:“大丈夫岂能临阵脱逃!” 他挺立阵前,喝令子弟拼死奋战。 然而寡不敌众,血战片刻,韦粲的弟弟助、警、构,堂弟昂,以及儿子尼接连战死。 韦粲身中数创,鲜血染红战袍,最终呕血而亡。 战后,将士们收敛遗体时,发现他仍怒目圆睁,手指前方。 有人叹息道:“韦将军一门忠烈,天地可鉴!” 青塘之战虽败,但韦氏满门以血明志。 仲礼刚把军营迁到大桁,清晨正用饭时,忽闻韦粲战死的消息。 他猛地摔下筷子,霍然起身,披甲上马,厉声喝道:“全军听令,随我杀敌!” 他率众直奔青塘,突袭侯景军。 侯景军措手不及,败退而逃。 仲礼挺槊直追,眼看就要刺中侯景。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贼将支伯仁突然从侧面杀出,一刀劈向仲礼左肩。 仲礼慌忙闪避,却已来不及,肩甲被砍裂,鲜血直流。 他的战马受惊倒退,一脚陷进泥淖,动弹不得。 贼兵见状,立刻围了上来,长矛乱刺。 危急时刻,骑将郭山石大吼一声:“保护将军!” 他挥刀冲入敌阵,奋力砍杀,终于逼退贼众,救出仲礼。 仲礼狼狈逃回营中,虽捡回一命,却锐气尽失。 他捂着伤口,苦笑道:“本以为能一举破敌,没想到……” 副将劝道:“将军伤势不轻,还是先养伤吧。” 仲礼摇头叹息:“罢了,眼下只能暂避锋芒。” 这一战过后,侯景果然不敢再渡南岸,可仲礼也再不敢主动出击。 他麾下诸军士气低落,纷纷后撤。 邵陵王萧纶见状,急忙联合东扬州刺史临城公萧大连,率军进驻桁南。 众人推举仲礼为大都督,可他却提不起精神,只淡淡道:“诸位高看我了。” 湘东王世子萧方和假节总督王僧辩也率军赶到建康城外。 然而,台城已被围困多日,内外消息断绝,援军的动向根本传不进去。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城中官民早已怨声载道,纷纷痛骂朱异误国。 有人愤恨道:“若非朱异怂恿陛下接纳侯景,怎会有今日之祸?” 另一人冷笑:“他倒是享尽荣华,却害苦了我们!” 朱异听到这些议论,又羞又怒,竟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便咽了气。 消息传出,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老天有眼!” 可梁主萧衍却悲痛不已,不仅厚葬朱异,还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 这一举动,更激起了众人的愤恨。 太子纲迁居永福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城外叛军围得水泄不通,援军消息全无。 他贴出告示:“谁能传递消息,重重有赏!” 小吏羊车儿挤进人群,眼珠一转:“殿下,不如做个大风筝,把诏书系在上面,趁着顺风放出去?” 太子一拍大腿:“妙计!” 几个工匠连夜赶制,扎了个丈余长的纸鸢。 天刚蒙蒙亮,纸鸢就载着太子的亲笔敕令升空了。 谁知刚飘出城墙,“嗖”的一箭射来,叛军举着射落的纸鸢哈哈大笑:“想通风报信?没门!” 这时鄱阳王世子萧嗣的部将李朗站了出来。 他脱下官服,露出精瘦的脊背:“末将愿效死力!” 太子惊得茶杯都翻了:“你这是?” “请殿下当众鞭打微臣,末将假装叛逃。” 李朗咬着牙说,“等混进敌营,再见机行事。” 鞭子抽得啪啪响,李朗背上皮开肉绽,被“逐出”城门。 三天后的深夜,一个血人突然从排水沟爬进城里。 守军举着火把一照,竟是李朗! 他咧嘴一笑,露出带血的牙齿:“援军...都到了...” 梁主激动得直搓手:“好!好!封你为直合将军!” 当即赏了黄金百两。 李朗却摆摆手:“末将还得回去报信。” 当夜又顺着原路爬出城,像只夜猫子似的,昼伏夜行。 消息传开,各路援军士气大振。 湘东王世子萧方扯着嗓子喊:“弟兄们,该我们上了!” 鄱阳王世子萧嗣的部队率先渡河,木桨拍得水花四溅。 “轰”的一声巨响,东府前的栅栏被撞得粉碎。 叛军没料到突然袭击,慌忙后撤。 各援军在青溪扎营,准备再次进攻。 这时,高州刺史李迁仕和天门太守樊文皎带着五千援兵赶到。 樊文皎是个猛将,打仗从不含糊。 他拍马向前,对李迁仕喊道:“李刺史,咱们一鼓作气,杀过去!” 李迁仕点头:“好!趁势冲垮叛军!” 两人率兵直冲敌阵,一路势如破竹。 可到了菰首桥东,叛军将领宋子仙早设下埋伏。 宋子仙冷笑一声:“放他们进来!” 樊文皎刚冲进包围圈,四面伏兵齐出,刀枪如林。 他奋力拼杀,可敌人越围越多。激战半日,他终究寡不敌众,力竭战死。 李迁仕见势不妙,掉头就跑,连樊文皎的尸首都顾不上收。 他逃回大营,脸色煞白:“完了,樊将军战死了!” 消息传开,援军士气大挫。 更糟的是,主帅柳仲礼吃了败仗后,变得畏首畏尾。 邵陵王萧纶几次求见,都被拒之门外。 萧纶气得直跺脚:“柳将军,如今军心涣散,再这样下去,必败无疑!” 柳仲礼却冷冷道:“王爷还是管好自己的事吧。” 众将见主帅如此傲慢,更加心灰意冷。 几路援军各自为战,谁也不愿再拼命。 最终,数路大军,全都陷入颓势。 那侯景心里也发虚。 他的士兵饿得两眼发绿,抢不到粮食,军心越来越不稳。 王伟凑上前,压低声音道:“老大,台城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外面的援军却越来越多。 咱们粮草快见底了,不如假装求和,先拖住他们。 等他们放松警惕,再突然杀进去!” 侯景眼睛一亮,拍腿道:“妙计!” 他立刻派任约、于子悦二人到城下,跪地磕头,递上求和书,声称只要朝廷让他们回原来的驻地,就立刻退兵。 太子萧纲见城中粮尽援绝,赶紧跑去请示梁武帝:“父皇,援军迟迟不动,城里快撑不住了。 不如先假装答应他们,争取时间?” 梁武帝一听,勃然大怒:“和?不如死!” 这话倒是硬气。 太子急了:“可再拖下去,城破人亡啊! 先哄住他们,等援军到了再翻脸不迟!” 梁武帝沉默良久,终于叹气道:“随你吧……别让后人笑话就行。” 太子得了默许,便答应侯景的条件。 可侯景得寸进尺,不仅要割走江右四州,还点名要宣城王萧大器亲自送他出城,才肯退兵。 中领军傅岐急得直跺脚,一把拦住传令官:“慢着! 哪有反贼都打到城下了,还跟他们讲和的道理?” 他转身对梁主拱手道,“侯景这分明是在耍诈! 戎狄之辈狼子野心,信不得啊!” 梁主皱眉不语。 傅岐又上前一步:“宣城王是皇室嫡孙,国之根本,怎能送去当人质? 这不是把刀递给敌人吗!” 一旁的王克却插嘴道:“傅将军此言差矣。 眼下援军迟迟不到,议和才是上策。” 萧瑳也附和:“是啊,先解了围城之危再说。” 梁主叹了口气:“罢了。让石城公大款去吧。” 他转头吩咐侍从:“传旨各军,停止进攻。” 又补了句:“在诏书上写‘善兵不战,止戈为武’。” 城西门外,土坛已垒好。 王克整了整衣冠,对身旁的任约笑道:“侯将军要的官职封号,陛下都准了。” 任约皮笑肉不笑:“那是自然,我们将军最重信义。” 柳津捧着盟书登上祭坛,远远望见侯景的帅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他低声对副将说:“你看那侯景,连马都不下,哪有半点诚意?” 副将苦笑:“大人,这血怕是白歃了。” 坛下士兵们窃窃私语:“听说侯景要了江西四州的兵权?” “嘘——你懂什么,这叫缓兵之计!” 夕阳把众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盟约上墨迹未干,可谁都知道,这薄薄的绢帛,根本捆不住豺狼的爪牙。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喜欢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苗疆往事 修真与末世:外挂总是倒贴大师兄 百锻成仙 【奇术师的因果律兵器】 拥有两大神通的我,长生是必然的 轮回之歌 废材老祖请留步 认亲失败去修仙 炼神还虚 猎血魔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