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大将军高澄收复河西后,立刻给梁朝朝廷送去书信,请求恢复友好关系。 与此同时,他对俘虏萧渊明格外优待,亲自设宴款待。 席间,高澄举杯笑道:“先父在世时,与梁主和睦相处十余年。 如今一时失信,导致兵戈相见,想必不是梁主本意,定是侯景从中挑拨。” 他顿了顿,语气诚恳:“烦请将军派人禀明梁主,若他愿重修旧好,我岂敢违背先父遗愿? 所有俘虏即刻遣返,连侯景的家属也一并送回。” 萧渊明闻言大喜,连忙起身拱手:“大将军如此宽厚,末将定当如实禀报。” 宴席刚散,他就急令随从快马加鞭,将高澄的话原原本本写在奏章里,火速送往建康。 此时的梁武帝萧衍正为战事烦忧。 他展开高澄的来信,眉头紧锁:“诸位爱卿,东魏这是唱的哪出戏?” 朱异抢先出列:“陛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如就此议和。” 他眼角余光扫过同僚,又补充道:“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 御史中丞张绾等人纷纷附和:“朱大人所言极是,请陛下三思。” 唯独司农卿傅歧冷笑一声:“高澄刚打胜仗就来求和? 分明是反间计!” 他大步上前,声音洪亮:“他想让侯景自乱阵脚,好坐收渔利!” 朝堂上一时鸦雀无声。 梁武帝揉了揉太阳穴,连日来的战报让他身心俱疲。 他转头问朱异:“若真议和,侯景那边......” 朱异胸有成竹:“侯景不过一介降将,岂敢违抗圣命?” 傅歧急得直跺脚:“陛下! 侯景狼子野心,若逼急了他......” “够了!” 梁武帝突然拍案而起,“传朕旨意,准予议和。” 他转向侍从:“取笔墨来,朕要亲自给渊明回信。” 待诏书写就,梁武帝唤来使者夏侯僧辩:“速将此信送至东魏,不得有误。” 夏侯僧辩双手接过诏书,恭敬行礼:“微臣定当不辱使命。” 僧辩路过寿阳时,被侯景拦下。 侯景一把夺过他携带的书信,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高大将军待你不薄,应当另派使者,重修两国之好。” 侯景脸色一沉,心里暗骂:“高澄这老狐狸,表面一套,背地一套!” 他虽放走了僧辩,但越想越气,立刻提笔给梁主写信,言辞恳切却又暗藏锋芒:“陛下,古有贾季奔狄、士会奔秦,晋国上下忧心忡忡。 如今高澄视我为眼中钉,表面求和,实则想除我而后快。 若臣一死能利社稷,万死不辞! 只怕千载之后,史书骂我叛臣,污我清名。” 写完信后,他还是不放心,又偷偷派人给朱异送了三百两黄金,小声叮嘱道:“朱大人,麻烦您在皇上面前多帮我说几句好话,别让高澄的阴谋得逞。” 朱异摸着沉甸甸的黄金,满脸堆笑地点头:“侯将军放心,这事交给我,一定办妥!” 可一转身,他就把侯景的信压了下来,根本没交给皇帝。 “呵,收了钱不办事,真是贪财的好手段!” 侯景要是知道了,估计得气到吐血。 梁主派使者前往晋阳,一是吊唁高欢的丧事,二是与高澄商议和约。 使者刚走,侯景的奏书就到了。 他言辞激烈:“臣与高氏仇深似海,本想仰仗陛下威名,一雪前耻。 如今陛下却要与高氏议和,臣该何去何从? 请陛下准臣再战,扬我大梁国威!” 梁主看完,眉头微皱,提笔批复:“朕与卿君臣之义已定,岂会朝令夕改? 如今高氏主动求和,朕也想休兵止战,暂与修好。 卿安心待命,不必多虑。” 侯景不甘心,再次上书请战。 梁主不耐烦了,直接驳回:“此事已定,不必再提!” 侯景冷笑一声,心生一计。 他伪造了一封邺城来的书信,声称高澄愿意用贞阳侯交换侯景。 梁主收到信,信以为真,当即就要答应。 这时,中书舍人傅岐和兼领中军的朱异前来议事。 傅岐直言:“侯景穷途末路来投,既已收留,岂能轻易抛弃? 况且他身经百战,怎会束手就擒?” 朱异却反驳:“侯景兵败势弱,只需一道诏书,他必不敢违抗!”——这朱异平日贪财揽权,此刻更是急着讨好梁主。 梁主最终采纳了朱异的建议,回信写道:“贞阳侯一到,侯景立刻遣返。” 侯景拿到回信,冷笑一声,递给左右亲信:“我早知这吴老公是个薄情寡义之人!” 从前侯景归顺梁朝时,行台左丞王伟就曾为他出谋划策。 如今,王伟见局势不妙,又跑来劝他:“眼下咱们坐着等死是死,造反也是死,您可得想清楚啊!” 这话戳中了侯景的心事。 侯景开始暗中准备造反。 他先是强征寿春百姓当兵,把老百姓家的女儿都许配给手下将士。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还不够,他三天两头派人去建康要这要那。 更可笑的是,他老婆孩子还在东魏手里,居然厚着脸皮要跟王、谢这样的高门大族结亲家。 梁武帝接到请求,在朝堂上冷笑一声:“王、谢门第太高,你还是去朱家、张家这些次等世家里挑吧。” 这话传到侯景耳朵里,他气得直跳脚:“等着瞧! 老子迟早要让江南的千金小姐都给我的士兵当媳妇!” 没过多久,侯景又上表要一万匹锦缎,说是给将士们做战袍。 朝廷只送来一批粗布,气得侯景把布匹扔在地上直踩。 这时,侍从慌慌张张跑来报告:“大人,建康派谢挺和徐陵去东魏了!” 王伟凑过来低声道:“他们这是要跟东魏和谈啊! 等他们谈成了,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您。” 侯景脸色铁青,拳头攥得咯咯响:“好啊,这是逼着我动手!” 从此,侯景造反的心思更坚定了。 他白天操练兵马,晚上和王伟在密室里谋划到三更天。 寿春城里的百姓发现,最近军营里的火把整夜不熄,战马的嘶鸣声越来越频繁。 谁都知道,要出大事了。 咸阳王元贞察觉侯景有异心,多次请求回朝。 元贞一到建康,立刻求见梁武帝。 他跪伏在地,声音发颤:“陛下,侯景此人野心勃勃,久镇河南,恐生祸端!” 梁武帝却只是摆摆手,淡淡道:“侯景不过一介降将,能翻出什么浪来? 卿多虑了。” 元贞急了,抬头道:“陛下! 侯景曾对臣言:‘河北虽难成事,但江南尽在我手,何不忍耐一二年?’ 此等狂言,岂是忠臣所为?” 梁武帝依旧不以为意,只淡淡道:“既如此,卿且去始兴任职吧。” 元贞无奈,只得叩首退下。 另一边,临贺王萧正德正在自己府里偷偷策划谋反。 他早就对皇位虎视眈眈,暗地里养了一批亡命之徒,就等着机会动手。 这天,他的亲信急忙跑来报告:“王爷,侯景派人来了!” 萧正德眼中闪过一道阴冷的光:“带他进来!” 来的人是侯景的军师徐思玉。他恭敬地递上一封信,小声说道:“侯公说,皇上年纪大了,朝中奸臣掌权。 王爷您本是太子,却被废黜,天下人都替您不平。” 萧正德打开信,越看越高兴,拍着桌子大笑:“好!侯景果然懂我!” 他立刻提笔写了回信,交给徐思玉:“告诉侯公,我愿意做内应,一起干大事! 机会难得,赶快行动!” 侯景收到回信,冷笑一声。 他召集手下将领,扬了扬手中的信:“萧正德已经上钩了,大事可成!” 将领们纷纷抱拳:“愿追随主公!” 侯景眯起眼睛,阴险一笑:“传令下去,整顿军队准备作战,近日就起兵!” 就这样,一场叛乱正在暗中酝酿。 侯景的兵马在暗处集结,刀光映着月光,杀气越来越重。 他望着建康城的方向,低声自语:“梁朝的江山,该换主人了……”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时机到来。 侯景站在军营前,目光冰冷,缓缓抬起手—— “传令全军,择日起兵!” 鄱阳王萧范,是梁武帝萧衍的侄子,父亲萧恢早逝。 他时任合州刺史,镇守合肥。 这天,萧范站在城楼上,眉头紧锁。 他刚收到密报:侯景暗中招兵买马,图谋不轨。 “侯景狼子野心,朝廷若再纵容,必成大患!” 他转身对身旁的副将说道。 副将点头:“王爷,是否要立刻上报朝廷?” 萧范沉声道:“自然要报!但只怕……” 他叹了口气,没再说下去。 果然,消息传到建康,梁武帝半信半疑。 他召来宠臣朱异商议。 朱异不以为意,笑道:“陛下,侯景如今势单力薄,如同婴儿仰人哺育,哪来的本事造反? 鄱阳王未免多虑了。” 梁武帝听罢,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 他随即下诏回复萧范:“景孤危寄命,不足为虑,卿且安心。” 萧范接到诏书,心中焦躁。 他再次上书,言辞恳切:“若不早除侯景,必致君臣俱祸! 若朝廷不便出兵,臣愿亲率部众讨伐!” 然而,梁武帝依旧不允。 朱异见了萧范的使者,更是嗤笑道:“鄱阳王怎么如此多疑? 难道朝廷连一个降将都容不下?” 使者无奈,只得返回合肥复命。 萧范听完汇报,一拳砸在案上,怒道:“昏君佞臣,误国误民!” 他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心中愤懑难平。 朱异再次压下弹劾侯景的奏章,不让皇帝知道。 他冷笑着说:“侯景不过是个无家可归的丧家犬,能翻出什么浪来?” 身边的侍从小心提醒:“大人,听说侯景在偷偷招兵买马……” “闭嘴!”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异拍案而起,“本官自有分寸!” 不久后,羊鸦仁押着侯景的使者来到建康。 他单膝跪地,急切地说:“陛下,侯景邀臣同反,臣特将其使者押来,请朝廷早作防备!” 朱异却在一旁冷笑:“羊将军未免小题大做了。 侯景手下不过数百残兵,能成什么气候?” 说罢,竟自作主张将使者释放。 侯景得知此事,仰天大笑:“天助我也!” 他立即召集部众,慷慨陈词:“诸位,朱异、徐驎这些奸佞小人蒙蔽圣听,我等当清君侧!” 消息传到建康,梁武帝正在御花园赏花。 内侍慌张来报:“陛下,侯景反了! 已经攻下马头,擒获戍将曹璆等人!” 梁武帝不紧不慢地折下一枝梅花,笑道:“侯景小儿,朕一封诏书就能让他俯首称臣。” 他转身对侍从说:“传旨,命鄱阳王范为南道都督...” 邵陵王纶接到诏书时,正在府中练剑。 幕僚忧心忡忡地说:“王爷,侯景骁勇善战,不可小觑啊!” 邵陵王收剑入鞘,沉声道:“陛下有令,自当效死。” 他展开诏书,朗声宣读:“斩景立功者,得封三千户公,除授州刺史!” 府中将士闻言,纷纷摩拳擦掌。 一名年轻将领兴奋地说:“王爷,末将愿为先锋!” 邵陵王拍拍他的肩膀:“好!明日点兵出发!” 此时侯景军中,探子来报:“将军,朝廷派五路大军来讨!” 侯景把玩着手中的酒杯,冷笑道:“来得正好! 让这些养尊处优的王爷们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打仗!” 建康城内,朱异府上灯火通明。 他举杯对徐驎说:“徐大人不必忧虑,侯景蹦跶不了几天。” 徐驎却眉头紧锁:“朱大人,下官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哈哈哈!” 朱异大笑,“有本官在,天塌不下来!” 城外军营里,士兵们围着篝火议论纷纷。 一个老兵叹道:“侯景可不是好对付的,当年跟着他打仗,那叫一个狠...” 新兵紧张地问:“那我们能打赢吗?” 老兵往火堆里扔了根柴火:“谁知道呢? 反正朝廷说了,砍了侯景的脑袋,就能当刺史!” 侯景听说朝廷的军队已经出动,心里有些发慌。 他赶紧找来谋士王伟商量对策。 “邵陵王要是带兵过来,咱们这点人马可不够看啊!” 侯景皱着眉头说。 王伟捋着胡子,眼睛滴溜溜地转:“大王别急。 依我看,咱们不如来个出其不意。” “哦?怎么说?” 侯景来了兴趣。 “现在建康城里,临贺王正德不是早就跟咱们暗通款曲吗?” 王伟压低声音,“咱们直接杀向建康,他在里面接应,咱们在外面攻打,大事可成!” 侯景一拍大腿:“妙计!” “兵贵神速,”王伟凑近一步,“咱们得赶快行动。” 侯景当即拍板。 他留下表弟王显贵守寿阳,对外宣称要去打猎,实际上带着人马直奔谯州。 谯州城下,侯景的军队刚摆开阵势,助防董绍就打开了城门。 “侯将军,我愿归顺!” 董绍跪在地上说。 侯景哈哈大笑:“识时务者为俊杰!” 刺史萧泰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五花大绑押到侯景面前。 这个贪官平时欺压百姓,现在遭了报应,连个替他说话的人都没有。 转战历阳时,太守庄铁更干脆,直接带着全城投降。 “侯将军,建康现在防备空虚,”庄铁谄媚地说,“不如一鼓作气杀过去?” 侯景眯起眼睛:“正合我意!” 他当即任命庄铁为先锋,大军直扑长江。 长江沿岸的守军接连发出警报。 消息传到建康城,朝堂上炸开了锅。 尚书羊侃急匆匆地求见梁武帝:“陛下,请立即派两千精兵守住采石矶,再让邵陵王抄了侯景的老巢寿阳,这样就能把他困死在长江边上!” 梁武帝还没开口,朱异就跳出来反对:“侯景那点人马,借他十个胆子也不敢渡江!” 羊侃急得直跺脚:“朱大人,你这是误国啊!” 朱异不以为然:“羊尚书多虑了。” 退朝后,羊侃仰天长叹:“完了完了,这次要出大事了!” 与此同时,梁武帝做了个更荒唐的决定。 他任命临贺王正德为平北将军,让他带兵驻扎丹阳郡。 这正中侯景下怀。 正德偷偷准备了数十艘大船,对外说是运芦苇,实际上装满了粮食兵器。 “侯将军,东西都准备好了。” 正德的亲信低声报告。 侯景接到密报,乐得合不拢嘴:“天助我也!” 他立即行动,带着八千士兵、几百匹马,从横江渡过采石矶。 江风猎猎,战旗飘扬。 “兄弟们,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侯景站在船头大喊。 大军兵分两路,一路杀向姑熟,一路直奔慈湖。 梁廷上下听说侯景已经渡过长江,顿时乱作一团。 太子萧纲一身戎装,急匆匆进宫求见梁主。 “父皇,侯景叛军逼近,该如何应对?” 太子神色凝重。 梁主支支吾吾,眼神闪烁:“这……这是你的事,何必来问我? 如今内外军权都交给你,你自己看着办吧!” ——大难临头,竟把责任全推给儿子,真是荒唐! 太子无奈,只得退到中书省,亲自指挥防务。 他下令扬州刺史宣城王萧大器统领城内军务,尚书羊侃为副手,分派将士守城。 同时,他派人搜刮各寺庙、府库的钱财,全部堆在德阳堂,充作军需。 然而,人心惶惶,根本没人愿意应征入伍。 更糟的是,临贺王萧正德早已暗中勾结侯景,可梁主竟毫无察觉,还让他镇守朱雀门! “殿下,朱雀门至关重要,怎能交给临贺王?” 羊侃忧心忡忡。 太子苦笑:“父皇下的令,我能怎么办?” ——朱雀门是建康的咽喉,如今竟让叛党把守,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侯景率军到了板桥,心里却没底。 他摸不清建康城里的虚实,便派心腹徐思玉进城打探。 “将军放心,属下一定把梁主的心思摸个清楚。” 徐思玉拍着胸脯保证。 梁武帝听说侯景派人来,立即召见。 徐思玉跪在殿上,眼珠子滴溜溜地转:“陛下,臣有机密要事禀报。” “都退下吧。” 梁武帝挥退左右。 这时舍人高善宝挺身而出:“且慢!” 他指着徐思玉喝道,“这人刚从叛军那边过来,谁知道安的什么心? 怎能让他单独面圣?” 一旁的朱异不以为然:“徐大人难不成是刺客?” 他说得轻巧,仿佛还在梦中。 梁武帝被高善宝这么一说,也犹豫起来。 高善宝见状,直接对徐思玉说:“有什么话就直说,别藏着掖着!” 徐思玉见瞒不过去,只好掏出侯景的奏章。 上面赫然写着:“朱异等人专权误国,臣愿带兵入朝,为陛下清除奸佞!” 梁武帝看完,脸色阴晴不定。 他把奏章递给朱异:“爱卿自己看看吧。” 朱异接过一看,顿时面红耳赤。 他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大殿里静得可怕,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梁武帝盯着朱异,眼神越来越冷。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喜欢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