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灭掉后秦后,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可是好景不长,有人急匆匆地跑来报告:“司马休之那帮人逃跑了!” 原来,司马休之、鲁宗之、韩颜之早年投奔了后秦。 晋军灭后秦的时候,鲁宗之已经死了,司马休之等人就趁机溜了。 刘裕一听,气坏了,马上下令去追捕他们。 可惜他们已经投奔了北魏,还被北魏皇帝封了官,参与国家大事。 司马休之没多久也死了,他的儿子司马文思和鲁轨等人,就成了魏国的臣子。 刘裕派人到处找,但始终没找到,只好作罢。 这时候,晋朝朝廷已经派琅琊王司马德文和司空王恢之先后去洛阳,祭拜祖先的陵墓。 刘裕本来想上书请求把都城迁到洛阳,振兴国家,但王仲德劝他说:“我们远征这么久,士兵们都想家了,迁都的事情不能太急。” 刘裕觉得有道理,就把迁都的事情先放下了。 晋朝朝廷越来越看重刘裕,已经提拔他做了相国,掌管朝廷大权,还赏给他十个郡作为封地,封他为宋公,并准备了九锡之礼,表示对他的尊敬。 但刘裕却假装推辞,不肯接受。 朝廷后来又封他为王,还多赏了十个郡,刘裕还是上书拒绝。 虽然爵位已经很高了,但刘裕心里还不满足,他打算继续向西北进军,统一全国。 可是,就在这关键时刻,京城突然送来急报:“前将军刘穆之得病去世了!” 刘裕一听,像挨了一棒,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刘穆之是刘裕的得力助手和心腹大臣。 自从刘裕西征以来,刘穆之在朝廷里管政务,在外面负责军需,处理事情又快又好,从不拖延。 下属们抱着一堆堆文件进来报告,屋子里都挤满了人,但刘穆之看看、听听、批批、说说,一会儿就把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 他平时喜欢和名士交朋友,家里常常宾客满座,谈笑风生,从不疲倦。 生活也很奢侈,每顿饭都要吃很多菜,从不一个人吃饭。 他曾对刘裕说:“我出身贫贱,家里缺这少那的。 多亏您赏识我,才让我过上了好日子。 但现在我吃穿用度都太丰盛了,除了这些,我一点都不敢辜负您的厚意!” 刘裕听了,当然笑着答应,一直都很信任他。 每当出征时,无论国事家事,都交给刘穆之处理。 刘穆之也尽心尽力,报答刘裕的知遇之恩。 可是,当九锡诏书下来的时候,刘穆之却没参与谋划。 他听说行营长史王弘奉刘裕密旨,来劝自己接受九锡之礼,心里觉得很惭愧。 他觉得刘裕这样做有些不妥当。 于是又愧又怕,竟然因此生病了,最后去世了。 他的为人和才能,和荀彧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刘裕失去了这么好的帮手,心里难过极了。 他担心没人能接替刘穆之的工作,决定回建康去。 但在走之前,必须安排好关中的防守。 于是,他留下次子义真做安西将军,负责雍、梁、秦三州的军事,镇守关中。 义真才十三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刘裕心里虽然有些担心,但也没办法。 他只能希望义真能在将领们的帮助下,守住关中这块重要的地方。 这天,刘裕把众将召集起来商量关中防务,沉痛地说:“穆之走了,我心里像失了魂一样。现在我要回去了,关中的事情就全靠你们了。” 众将一听,都纷纷表态:“我们誓死效忠,一定守住关中,不让敌人进来半步。” 刘裕听了,心里稍微安慰了一些。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安西将军年纪太小,恐怕难以担当重任。 要不要再派一位有经验的将领辅佐他?” 刘裕想了想,摇头说:“我怎么不知道义真年少呢? 但现在关中没人能守,只能让他试试。 况且,我身边也需要有人帮忙,不能把所有精兵强将都留在关中。” 众将听了,也不再多说什么。 他们知道刘裕的决定难以改变,而且关中的事情也确实紧迫。 于是,都表示会竭尽全力辅佐义真,守住关中。 刘裕看众将都这么表态,心里稍微宽慰了一些。 他站起来,环顾众将,严肃地说:“各位,关中是我们朝廷的根本。 如果关中有失,我们朝廷就危险了。希望你们努力去做,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众将齐声回答:“遵命!” 刘裕点了点头,但心里还是忐忑不安。 他知道义真年少无知,恐怕难以应对关中的复杂局面。 但他也没办法,只能希望义真能在将领们的帮助下逐渐成长起来。 义真知道自己要被留在关中后,既兴奋又紧张。 他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但也担心自己做不到。 于是,他找到父亲刘裕,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刘裕看着义真,语重心长地说:“义真,你虽然年少,但也是我们刘家的子孙。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刘家的子孙哪有怯懦的? 你放心去守关中,有众将辅佐你,一定能守住这片地方。 而且,这也是你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义真听了父亲的话,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 他点了点头,坚定地说:“父亲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守住关中,不负您的期望。” 刘裕听了,心里很欣慰。他拍了拍义真的肩膀说:“好儿子,有志气! 我相信你一定能胜任这个职务。 去吧,去准备准备,明天就出发去关中。” 义真应了一声,转身离去。 安排好关中防务后,刘裕就开始准备东归的事情。 他把众将和官员们都召集起来,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并嘱咐他们要好好辅佐义真守住关中。 众将和官员们都表示遵命。 他们知道刘裕的决定难以改变,而且也都希望刘裕能顺利东归,重振朝纲。 在众将和官员们的簇拥下,刘裕踏上了东归的路程。 他心里虽然有些不舍,但也知道这是自己必须做出的选择。 义真则在众将的辅佐下留在了关中。 他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心里既感到孤独又感到坚定。 他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也知道自己必须成长起来,才能守住这片地方。 关中是个重要的地方,刘裕却偏偏留下年幼的义真来守,众人都心里疑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些好事的人私下里议论纷纷,但也不敢明说。 刘裕心里自有打算,他让咨议将军王修做长史,王镇恶做司马,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做参军从事,一起留下辅佐义真。 自己则带着各军东归,准备回朝处理政务。 这天,三秦的百姓们听说刘裕要走了,都纷纷来到军门,哭着请求说:“我们都是些受苦受难的百姓,很久都没沾到王化的恩泽了,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今天终于又能看到汉家的礼仪了,大家都互相庆贺,真是三生有幸啊。 长安的十陵是我们公家的祖墓所在; 咸阳的宫阙是我们公家的旧宅基地。您要是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呢?” 刘裕听了心里也很难过,他安慰大家说:“我受命于朝廷,不能擅自留下。 你们的心意我很感激,我现在留下次子义真和文武贤才一起守这里,你们安心居住,不会有意外变动的。 我如果有空,一定会再来看望你们的。” 大家听了刘裕的话,心里稍微安心了一些,就纷纷离去了。 却说沈田子一直嫉妒王镇恶的功劳,多次说王镇恶家在关中,不可靠。 这天,他又和傅弘之一起去见刘裕,再次提起这件事。 刘裕笑着说:“猛兽还不如一群狐狸呢,这是古人的名言。 现在我留下你们文武十多人,统兵一万多,难道还怕一个王镇恶吗? 你们只要同心协力,共守这里,我就可以放心东去了。” 沈田子、傅弘之听了心里虽然不高兴,但也不敢再说了。 他们知道刘裕心意已决,再多说也没用。 刘裕看出军将们之间有些忌讳和矛盾,心里也有所察觉。 但他现在已经没空管这些了,只希望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共守关中。 于是说完就出发了,从洛阳进入黄河,开通汴渠回去了。 在后秦的西北部,有一座城叫统万城,是夏主赫连勃勃的大本营。 赫连勃勃本来姓刘,他父亲叫卫辰,以前也是一方霸主。 但后来卫辰被北魏给灭了,赫连勃勃就逃到了后秦,后秦皇帝看他挺有本事,就封他做了个安北将军,让他镇守北方。 后秦和北魏和好之后,赫连勃勃却心生反意,自己称王,还改了姓叫赫连,经常带兵去骚扰后秦的边境。 他早就想拿下关中这块宝地,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所以一直忍着没动手。 有一天,赫连勃勃听说刘裕带兵进了后秦,心里乐开了花。 他跟手下的大臣们说:“刘裕这次来,关中肯定是他的囊中之物。 但他不能长待,要是留下些子弟和将领守关中,那可不是我的对手。 我拿下关中,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大臣们一听,都跟着欢呼起来。 赫连勃勃看大家这么高兴,心里更得意了。 他马上整顿军队,占领了安定,还收服了岭北的好几个郡县。 一时间,夏军的威名大震,关中地区的人都吓得不行。 刘裕在回东边的路上,曾经给赫连勃勃写了封信,想跟他结为兄弟。 赫连勃勃收到信后,却含含糊糊地回了句,没明确表态。 他心里盘算着:“刘裕现在虽然厉害,但他顾不上西边。 我要是现在出兵拿下关中,他肯定来不及管。这可是上天给我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于是,赫连勃勃就派他儿子璝带着两万兵马,往长安方向去了。 又让前将军赫连昌出潼关,长史王买德出青泥,他自己则带着大军在后面接应。 一时间,夏军三路大军一起出发,声势浩大。 关中地区这下可乱了套了,到处都是战火。 义真年纪小不懂事,突然遇到这种变故,吓得不知所措。 王修、王镇恶等将领虽然勇敢,但也觉得压力山大。 他们知道这一战关系到关中的存亡,一点都不敢马虎。 再说沈田子,他一直跟王镇恶不对付。 现在看到夏军来势汹汹,他更怕王镇恶抢了他的风头。 于是他就暗地里跟王买德勾结在一起,约定好里应外合,一起对付王镇恶。 王镇恶虽然有所察觉,但现在他顾不上这些了。 他只知道,自己一定要守住关中,不能辜负刘裕的信任。 关中地区的风云变幻莫测。 刘裕虽然已经回东边了,但他心里一直挂着关中。 他知道这一战有多重要,也知道义真他们压力有多大。 但他现在顾不上西边了,只能希望他们能团结一心,共同度过这个难关。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喜欢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