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94章 开荒种田(二)
吴正擦了擦头上的汗,他已经来南洋几个月,还是有些不适应这里的气候。
他之前所在的陕北,四季分明。
南洋这里却只有一个季节,每一天都是酷热难耐,稍微凉快一点,那就是瓢泼大雨。
吴正看着已经成型的河西村,他露出自豪的神情。
这是他带领村民,肩扛手刨一点点建设出来的村落。
紧挨着河边的林地,树木被他们一颗颗的刨掉。
把田地和山林挖沟隔绝,在风向合适的情况下。
一把大火把之前林中堆积的杂草和树叶全部点燃。
地上的杂草和树叶燃烧干净,剩下的这片地,就是一大片良田。
大火燃尽之后,草木灰是很好的肥料。
熊熊烈火,也能把土地上的害虫和杂草种子烧得干干净净。
害虫和杂草,就不会影响到田地里粮食的收成。
村子里茅草屋一座一座建起来,每一家都分到了一栋茅草屋。
张木匠水平很高,他在移民营地之中,没有拿出自己全部的手艺。
建设自己的房子,却展现出他高超的手艺。
茅草屋看着简单,搭建也有很多诀窍。
张木匠指点搭建的茅草屋,没用一颗钉子,全靠榫卯结构,却能扛住狂风暴雨。
茅草屋避雨能力也很强,村里连续下了一个多月暴雨,茅草屋都没有漏水。
大家一起努力建设新家园,这也让所有村民,都拧成了一股绳。
河西村村民的成分很杂,大部分是受灾,接受朝廷移民的人。
还有一部分,被官府判处流放的犯人。
正常的移民,看到被流放的犯人,开始都有些惧怕他们,不敢接近这些人。
还有占着三层,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原朝鲜移民,他们被鲸海府强行移民到南洋。
之前很多汉人,都叫他们高丽棒子,两方的关系很差,在移民营地中还打过架。
随着人们努力建设河西村,特别是成了十几对新人。
两方的隔阂,渐渐的消散。
在这个陌生的境界,他们都是河西村人。
吴正在刚开始时还发愁,他怕两方人马势如水火。
两方的转机是林子里,真的冲出来拿着弓箭和大刀的土著部落。
这才让两方人,在共同敌人的刺激下,快速弥合分歧,团结在一起。
砰砰几声枪响,响彻了整个河西村。
吴正听到枪声,他浑身一哆嗦。
再次想到几个月前的那个夜晚。
二十多名土著青壮,直接摸到村落之中。
要不是鲁光明警觉,安排好民兵岗哨,吓跑了这些土著。
他们这一村子人,就全完蛋了。
吴正的女儿吴文儿听到枪声。
她开心的说道:“野猪,大野猪,吃肉肉。”
在她小小的年纪之中,只记得枪声和肉有关。
吴正立刻冲出去,很快赶到村南头。
他就看到鲁光明带着民兵队,用麻绳绑着三名脸上绿绿,光着膀子的土著青壮。
土著青壮个头比他们矮小很多,看上去精瘦精瘦的。
那天晚上,土著被枪声吓跑,吴正没有见识过,真正土著的模样。
现在他真的见识到,南洋当地的土著。
吴正看到土著的模样,他立刻露出鄙夷的目光。
怪不得王启云大人,管这些土著叫猴子。
他们的身形,真像一只大马猴。
鲁光明看着被绑住的土著,他冲着吴正呲牙乱叫,把吴正吓的差点摔倒。
他举起枪托,重重拍在这名土著的后脑勺上,把他拍晕。
“村长,我们又没人懂这些土著的语言,根本听不懂他说的话。
养在村子之中,实在是太危险了。
一旦睁开绳索,村子里除了民兵,哪是这些土著青壮的对手。
白养着他们,那也是在浪费粮食。
村长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
吴正站直了身体,他听着鲁光明的话。
鲁光明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意思,想要处死这三名土著青壮。
鲁光明是流放南洋的犯人,他不适合做出这个决定。
吴正是县长指派的村长,现在南洋地区官府体制不完善,附近根本没有大理寺对罪犯判刑,可以由村长做决定。
更何况《大华律》管的是大华子民,土著根本不算大华子民,他们不在法律的保护下。
吴正看着土著手上的弓箭和长刀。
他们拿的不是骨箭和石刀,南洋地区的土著,还是有一定的文明水平。
痛下杀手,他总感觉自己下不了这个命令。
也许在今后,经历过磨练,他能下达这种铁血命令。
但现在他只是从一个灾民被提拔为村长,还没有无视生命的能力。
吴正说道:“先把他们关起来,我派人乘船去请示王启云王大人。”
吴正选择了一种,最保守的方法。
所有事情都由上边做决定,他就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张木匠快速向他们跑来,边跑还边大喊道:“牛,牛,好多牛。”
吴正看着张木匠,一脸疑惑的说道:“老张,你娶了一个高丽小媳妇,怎么话还说不利索了。
牛,咱们河西村哪来的牛。
别说是牛了,连骡子都没有一匹。”
张木匠快速大喘气,他捋顺了之后说道:“王启云王大人给我们送来很多牛。
王大人现在正在河边的码头旁,我来通知村里,前往码头接牛。”
吴正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刻通知擅长养牛的村民,前去码头接牛。
王启云大人给他们送来牛,这解决了村里最急需的事物。
村里现在正发愁,种水田还是种旱田。
旱田准备种一些玉米和香料。
水田当年是种水稻。
吴正在移民营地了解到,南洋这里的水稻,一年能三熟。
有一年三熟的水稻,只要守着村里几亩田,那就再也不会饿死人。
作为常年受到饥饿的农民,村里大部分人的选择,都是想种水稻。
旱田可以用人翻地,只是效率慢一些。
水田要想用人耕田,一年种一次田,都能把人累个半死,一年种三次,那有两条命都不够。
现在王启云大人送来耕牛,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吴正带着村民赶到码头旁,他看到码头旁边有五十头青年水牛。
他让村民控制好水牛,牵到村子里。
这些水牛鼻子上都有牛环,村民都是老农民,牵牛是一把好手。
他们牵着牛环,水牛就跟着村民前往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