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的战略没有错,如果明军打下了西石门,那么锦州与松山之间的交通线就算恢复了一半以上,只要后勤运输可以保障,后续的枪支弹药能够及时运上来的话,松山的明军就可以完全可以和锦州明军一起对清军进行南北夹击,压制住东北方向的多尔衮所部人马。
问题是清军已经加强了西石门阵地的兵力,新上阵的都是精锐力量,跟之前明军侦查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战术上就先失一着。
杨国柱按照以往的进攻方式,指挥部下对清军阵地进行了攻击,清军经过反抗后,竟然罕见地开始后撤。杨国柱觉得是个机会,就指挥大军冲入了清军大营,希望把清军给一举冲垮。
他之所以敢这么做,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前方五里之外就是锦州城,而后方六里之外就是驻扎有洪承畴和马绍愉率领的十二万精锐力量的松山大营,无论是锦州方向还是松山方向,随时可以对自己进行援助。
但是当杨国柱带兵进入到清军大营后,却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景象,清军大营内到处都是壕沟纵横交错,犹如迷宫一般。而且这些壕沟挖的非常巧妙,全部是那种倒三角形状的,就是底部尖尖的,顶部却宽宽的,战马可以越过去,但是士兵就很难跳过去那种。
杨国柱下意识地觉得闯进了埋伏之中,下令周元庆带兵回身冲出去。
但是清军阵地很快完成了合围,豪格指挥清军将士,从四处的壕沟之中钻出来进行战斗。
从明军的视角来看,但见无数的清军将士如同地下的老鼠一样冒了出来,很快凭借着兵力优势就把明军给彻底包围起来,豪格亲自带领巴牙喇护兵堵住了明军撤退的撤退通道。
周元庆带兵接连冲击了三次,都被万箭齐发的清军所逼回。
周元庆知道情况紧急,亲自举着盾牌向前冲击,但是同样是寸步难行,而且清军还组织了勇将鳌拜,统领三千步兵进行反击,周元庆本人在战斗中,被清将鳌拜给当场斩杀。
这个原本在前一次锦州战役里,斩杀扎喀里,晋升为杏山堡镇守参将的年轻将领,本该前途无量的周元庆,就这么战死在清军的埋伏当中。
另一员将领刘邦域见到四面都是清兵,呐喊一声:
“兄弟们,拼了!”
刘邦域带着亲兵们,跳下壕沟,与壕沟内的优势清兵展开肉搏战,血拼到底,只是终归寡不敌众,气力不济,倒在了血泊之中,清兵上前乱刀挥下,将其分尸。
如此一来,杨国柱很快就变得孤军奋战,原来以为此起彼伏的炮火很快就会被明军所侦知,明军的援军也很快就会到来,这边就能够被解围,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明军也的确出动了总兵王廷臣所部进行救援,但是王廷臣拼死进攻,还是无法撼动清军阵地分毫。
关键之处,清军阵地甚至还出动了骑兵部队进行反击,由清军右翼梅勒章京楞额礼率领精锐骑兵3000人对明军王廷臣部从侧面进行反击。
王廷臣部猝不及防,被打的大败,连王廷臣都被楞额礼给困住,多亏了曹变蛟带亲兵一阵冲突,斩杀了数百名清国骑兵,救出了王廷臣,但是继续往前的锐气已经不在,不得以只能暂且一起返回到松山大营。
而另一边的锦州城,祖大寿也是亲自率领亲兵三千,出南门试图对被围明军进行援救,但是被东面的多尔衮带兵包抄,不敌清军,不得不选择撤退,绕道西门再次逃入锦州城。
由于天色渐黑,调兵不便,洪承畴准备次日一早再组织部队进行援救。
与此同时,清军阵营当中,却在挑灯夜战,镶红旗固山额真叶臣指挥两万人马加大了对杨国柱所部的围剿力度。
双方大军战斗了一整夜,战至天明,杨国柱所部几乎伤亡殆尽。
但是这支一直跟随杨国柱到处作战的子弟兵,到死未曾投降过一个人。
清军也是伤亡惨重,看着还有杨国柱带着千余人还在负隅顽抗,清军开始了劝降的伎俩,但是被杨国柱严词拒绝。
清军前线统帅豪格无奈之下,调来了重箭队,全部采用破甲箭头,对杨国柱的残余力量进行饱和性弓箭打击。
杨国柱与他的部下千余人,最后全部被乱箭射死在阵地上。
就这样,明清双方之间第二次的大规模交战,还是以出击的明军以全军覆没宣布结束。
洪承畴一开始步步为营建立起来的局部优势全部丧失殆尽,明军的布局变得非常被动。
正在这个时候,明朝的兵部主事马绍愉接到朝廷的命令,需要撤回京城,马绍愉临走前,把张若麒再次从笔架山召到松山城,令他为洪承畴参谋军事。
注:根据朝鲜人日志和满文老档里面的记载,由于明军的拼死奋战,清军的损失很大,很多原本还出现的数十名将领突然就没了下文,应该都是在锦州阵亡。而且多尔衮入关时候的牛录数量,竟然比崇德初年时候的牛录数量还少。而且单一牛录下辖甲兵平均数量也下降很多,难道乱世之间,部队的发展还会倒退的?这本身就非常不合理。所以真正的历史,应该是清军也是损失巨大。绝对不是后面清国御用文人撰写的历史文档里面所说的什么“清军损失500人,而斩杀明军五万余人,明军另外蹈海死亡数万人”这种离谱的损失比例数字。
(本章完)喜欢明末之白衣天子请大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