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店镇回来,陈吉发又带着两位去了马千里的铁厂。 钢铁产能,是衡量近代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 大明帝国的最后岁月,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一塌糊涂,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一方面是因为朱明王朝继承自元帝国的各项限制性政策逐渐失去作用,王权对基层的束缚越来越软弱,另一方面也有东西方科技文化经济交流的结果。 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卷十四“铁”条描述:“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为生,既炒则熟。” 从含碳量上看,古代“熟铁”应与今天可锻铁相当,应该是含碳量为二厘以下的所有可以锻打的铁碳合金。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详细描述了炒钢之法:“凡铁炉用盐和泥造成,出炉未炒为生铁,……熔流时又作方塘留之,晒干泥灰而持柳棍疾搅,则熟矣。” 明末时着名的苏钢冶炼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灌钢法,不用坩埚而创造出一种淋铁氧化的方法使渣铁分开。 这些炼铁炼钢的方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但相较于近代钢铁技术来说,最大的短板在于两点,即手工操作导致的不稳定,以及人力冶炼的成本高产量低。 陈吉发在离开江夏前,曾经让马千里实验了一座小高炉,目的,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马千里曾是河南汝州有名的铁匠。 和这个时代所有的铁匠一样,马铁匠本身是匠户,为轮班匠,也就是定期进京服役的匠人。 马家祖上生活贫苦,又要每年进京劳作,只能利用闲暇时间做做短工养活家人。 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 马家太爷爷趁着这轮改革的东风,在汝州城张罗起铁匠铺,历经四代人的经营打磨,已经是城里家喻户晓的铁匠作坊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崇祯五年,流寇南下,汝州作为前线,大量征调民夫匠人充作徭役,马家大多数匠人都抽调去了前线,生死不知。 唯独马千里早早找了关系门路,南迁江夏,躲过一劫。 后来,马千里在苏家湾附近打铁为生,又因为质量好、口碑好,越做越大,干脆在工业园投了钱,本打算做个大型铁匠作坊,结果被陈吉发看中,开始做炼钢冶铁的事情。 严格来说,马千里并不算专业的钢铁人才,只是懂得比普通人多些,大略上还是个技术白痴,只是打的一手好铁而已。 但陈吉发无人可用,只能用银子堆经验。 此刻,在马家铁匠作坊的后院,一座简易土高炉前,马千里正兴奋的指挥一帮小伙伴忙前忙后,见陈吉发进来,立刻上前来打招呼。 “陈公子,您可算回来了。上次您设计的这蓄热室果真好用,时间大大缩短不说,看这铁水的颜色,沉渣明显更加彻底,这是好铁!” “别高兴太早。”陈吉发笑道,有系统做优化设计,加入一些十八世纪早期的技术,还是很容易的,“现在的内衬材料还不行,耐不得高温,残渣肯定还是有很多的。” “比旁的铁料要好多了。若是用淋口法做钢,小的觉着和苏钢应该也差不多了。” “试试吧。若是真的有用,倒是有了新的进项。不过规模暂时别太大,君子无罪,怀璧自罪。” 马千里摸了摸脑袋,傻笑道:“公子大才,不过,财不露白的道理小的还是懂的。” 两人说着话,曹氏就左看看右瞧瞧。正聊着天,炉子那边有人高喊: “开炉了,出铁了!” 只见橙红色的铁水缓缓从炉底涌出,在模具里汇集成块,稍后有工人用长铁锨将半凝固的铁块勾出,众人合力锻打成型。 “这样一炉可以日产铁料三千斤。”马千里的话里带着兴奋,“一年百万斤的好铁!” 日产一吨半的高炉,放在钢铁时代,连当试验炉都算小了,但在这个时代,规模已经能算是中等了。 就这个炉子,矿石的供应就很成问题了,每天三吨多的铁矿石,放在后世也就是一台农用车的载重量,在崇祯七年,就要用马车从金口码头运进来,需要雇二十名车夫往返三回。 好铁一斤三分银子,但矿石、木炭、人工成本也要一分五以上,加上运费,一斤约赚一分银子,每日的毛利润也就三十两银上下,再把苛捐杂税除去,一日进账十二、三两左右,算是不少的收入了。 陈吉发知道,就这个时代的冶炼和运输水平,大规模钢铁产业,还是要在产铁产煤地区才有账算。马铁匠这里,主要是试水所用,顺便培养一下技术工人。 “这铁的质量凑合能用,但还有改进的空间。过两日再给你张图纸,咱们再改一个炉子出来,质量应该还能再提升一点。” “好好,你说咋办都行。” 马千里搓着手,这可是吃饭的手艺,陈吉发愿意拿出来,他当然高兴学到手。 “前段听说你们在大冶准备承包矿山,做的如何了?”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嗨,不算顺利。”马千里一五一十汇报道,“当地有矿业协会,还有朝廷的矿监,市场又多半被国营铁厂垄断,我去了四回,每次遇到不一样的问题,总之都没能办下来。公子若是能亲自去,可能会不一样。” “嗯,知道了,看来还真的不能省心。你好好做实验,大冶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马千里自然又是千恩万谢。 从工业园出来,陈吉发去苏家湾的学堂看了看。 教育从娃娃抓起,可是后世国家的共识。 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如今这座起初只是为培养合作社骨干识字用的夜校,已经成了拥有七个年级,从写字到算数,从物理到化学,从音乐艺术到体育舞蹈都教授的综合类小学,苏家湾和附近村湾适龄儿童,有近五百人在这里读书。 进了院子,左右厢房都传来朗朗读书声,新聘任的夫子在教这些小孩子识字。他们有的是从附近聘请的落魄书生,有的是合作社兼职的骨干。 最里面的值房留给专职管理学校的合作社委员,如今的负责人便是宋彩蝶宋姑娘。 陈吉发来的时候正撞见一脸红透了的李六,这小子! 宋彩蝶见到陈吉发也有些尴尬,关键是手中还拿着李六刚刚送来的花束。 她如今在学校管着教学计划,还教授初级班识字,负责各个年级的音律。身兼数职的结果就是身上多了股子干练的韵味,再加上本就天真烂漫的性格,俏丽的容颜,就成了学校孩子们最喜欢的美女老师。 “那个……公子……” “上值时间,巡逻去吧。”陈吉发拍了拍李六的肩膀,“往后送花去宿舍,搞到学校来算个什么事?让孩子们看笑话。” 李六脸红心跳,赶紧开溜。宋彩蝶将花束放下,上前行礼,亭亭玉立,盈盈福身。 “奴家见过公子。” “无需多礼。来,讲讲学校最近的情况。教学进度,人事安排,优秀学生,都讲一讲。” 宋彩蝶点头,收拾心情,娓娓道来。她从小跟着母亲学管家,本就是做大户人家主母培养的,因此管个小学驾轻就熟,讲话也条理分明,逻辑清晰。 陈吉发不住点头,认为这姑娘还有潜力可挖。 听完学校的工作情况,陈吉发让宋彩蝶选几个孩子给他,充实到合作社的工作里去。 “原本准备再等两年,不过这次去北京,我觉得不能再等了。孩子们学习重要,但我们的工作也同样重要。如果有可能,就挑些有自学能力的,平日里兼职工作,晚上回来上课。” 宋彩蝶想了想,列了十个名字出来,都是她觉得学习有些底子,平时积极帮老师做事的。 拿着名单,陈吉发找了个空教室,逐一见了这些孩子,问他们的爱好特长与今后的打算,心中有了概念。大部分孩子都交给苏茂才安排到合作社的各个部门去实习,只留下了一个叫王铁柱的孩子在身边。 这孩子是王屋村佃农家庭出身,今年十六岁,算起来与王宝珠还有些亲戚关系,可惜隔得远了,家里又穷,在苏家湾的合作社惠及王屋村之前,过得并不怎么顺遂。前几年税收重的时候,甚至将家中小妹卖了换钱,如今生活渐渐好了起来,父母将他送来读书,也是想他出人头地。 他在班上学习十分用功,学习成绩好,而且对陈吉发极为敬佩崇拜,多次和老师谈过毕业后到合作社工作的想法。这次挑人,宋彩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 陈吉发与他谈话,感觉这孩子思路清晰,谈吐老成,觉得有独当一面的潜质,于是想给他个机会。 摊子铺到现在,陈家和姻亲能用的人都用上,也不足以支撑,重用外人是必然的过程。而这里面就涉及到忠诚度,涉及到苏家湾这个小团体内部利益的分配问题,陈吉发不得不谨慎从事。 最近陈吉发也反省自身,纳妾的确是个省事的扩大联盟的办法,大明的敌人,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是这样干的,通过联姻将部落扭合起来。 但陈吉发毕竟是个后世的灵魂,娶满院子十几岁的丫头他做不到,而且,也不能将外戚集团的力量变得太过强大,还是要多培养些有能力的手下。 处理完这些事情,陈吉发安排曹氏与合作社的几个头头脑脑见了面,给她安排了个合作社会长会秘书的职务,各部门的头头脑脑现在向陈吉发报送工作,需要通过这位秘书来统筹安排。喜欢明末争雄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明末争雄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