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大闻言有些犯难,然后便给刘衍算了一笔账。 以五斤熟铁练成一斤精铁计算,一杆鸟铳就需要八斤精铁,一百杆鸟铳则需要熟铁四千斤,两百杆鸟铳就是八千斤熟铁。 这样算起来,一个月打制鸟铳两百杆、铁甲四十副,火器督造处每月就需要熟铁一万四千多斤,折合七吨多铁。 听完之后刘衍也皱起眉头,自己不能掌控原料来源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在让人难受。 见刘衍在沉吟,谭晓大以为刘衍是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意,于是说道:“甲长,其实制作盔甲,也不一定要全部使用铁料,制造棉甲、皮甲也可,也一样可防铳、箭。” 比起铁料,棉花在大明北地也较为普遍,价格比铁价低。不过刘衍考虑到现在到处战乱,棉花布匹等原料的供应也是一样的不稳定,自己同样会受他人所制。 就用鸟铳铁甲,刘衍下定了决心,他对谭晓大道:“铁料你不用愁,我会想办法的,你只管带着工匠们将鸟铳、盔甲打制出来便是。” 见刘衍都这样说了,谭晓大也只好恭敬领命,毕竟只要铁料供应足够,一个月两百杆鸟铳、四十副铁甲,也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最多是花费些力气罢了。 刘衍见状笑了笑,说道:“好了,现在事情都说完了,咱们就来说一说硝石的问题。” 谭晓大和赵昚急忙询问如何获取稳定的硝石来源,刘衍便笑着说道:“不就是硝石供应有限吗,这又何必烦恼?要我说,其实硝石遍地都是,比如马厩、土仓之中,便有大量硝石,就连茅厕之中也有许多。” 刘衍见二人不信,便大手一挥,说道:“走,我带你们去看看。” 刘衍、谭晓大、赵昚看了一圈之后,刘衍便招呼了两名墩军随行,还拿上了扫把、簸箕、竹筐等物。 这些扫出来的白色芒状物便都是硝土,两名墩军一会儿就扫了十几斤。 随后刘衍便皱着眉头连忙出来,招呼两名墩军取来锄头,将那一大块泥土都挖走。随后众人又去了几处茅厕,如法炮制挖走了大量的泥土。 刘衍带着众人忙前忙后,很快就挖了一大堆的硝土,怕有几十斤,谭晓大和赵昚等人一边跟在刘衍的身后挖土,一边听着刘衍的讲解,这才知道这些泥土都是硝土,是可以炼出硝石的材料。 刘衍以前便看过一些资料,收集某些人畜尿粪可以制造硝土,具体怎么造,刘衍也是比较清楚的,只是还没有机会实地操作而已。 刘衍说道:“当然还不行,这些硝土还要略作处理才行。” 然后刘衍指挥两名墩军将过滤后的硝土、草木灰,按照八比一的比例混合装入一个大锅内,开始用大约七十五度的热水淋洗。当然此时没有温度计,但是按照热水冒烟的情况,也可以大致判断出差不多的温度来。 下一步,将硝水倒入一个大平地锅内,进行加热蒸发,这一步叫做熬硝,加热的时候要不断的搅拌,以防止粘底和飞溅。当硝水蒸发掉三分之二的时候停止加热,这个时候的硝水会变得比较粘稠,平底锅内应该已析出少量的固体结晶,颜色也从红棕色逐渐变淡,最后直至变成白色,纯正的硝石结晶便制成了。 “之后这些硝石只要加入硫磺、木炭等物按比例进行粉碎搅拌,放到石磨里磨细后,黑火药粉末就诞生了,这是大盘堡任何一个工匠都会制作的,你们二人更是行家,我就不多说了。” 谭晓大和赵昚看着眼前的成果,心中都是喜不自胜,火药原料问题终于解决了,以后可以自给自足,不会受制于人了。 刘衍笑着说道:“现在制造火药只是缺少硝石,硫磺的话还可以买到不少,毕竟硫磺也是一种常见的药材,咱们可以用多种理由采买,暂时不用担心。现在解决了硝石的问题, 谭晓大和赵昚少不了又称颂刘衍一番,随后刘衍说道:“其实我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大量制造硝土,制出硝石结晶来,只是需要人手材料众多。” 三人来到这里,刘衍便命赵昚选了二十个妇女与老弱男人,就作为赵昚的日常手下。 刘衍当即对众人布置任务,让众人分头去堡内各处茅厕和牲畜栏圈内,将人畜粪便尽可能多的收集过来,再与沙子颗粒、炉灰等搅拌在一起,就在这里堆了好几个高高的粪堆。 很快这个臭气冲天的集硝之地就吸引了众多的围观军户,众人对着那几个气味难闻的粪堆指指点点,小声议论着,刘衍则是对众人说明了此处的重要性,让堡内众人一定要支持赵昚的工作,平日里谁从周边经过,就可以过来对着几个粪堆排尿。 刘衍闻讯当即带着谭晓大和赵昚过来,三人观察了一番之后,也顾不上气味难闻,脸上都挂上了笑容。 刘衍也是点了点头,这个办法获取硝石结晶的产量也超过了自己的预期,的确要比到处搜集好得多。 其实这个收集硝土的办法也是刘衍借鉴的,刘衍曾看过一篇相关史料,上面记载有山东临淄高青县志:在一九四四年的时候,高青县内高苑某地,有一千多人用土法熬硝,年产火硝达到一百五十吨,这些火硝足以配置两百吨黑火药! 有了这个土方法,刘衍可以肯定,自己在大明的军旅生涯中,都不会在为火药的制造原料发愁了。只是这需要大量的人畜粪便而已。 现在看到这些粪便和尿,当真都是宝贵的战略物资了。 数日之后,天色晴朗又是一个大晴天。 在昨天,这块地方己经收集走了近百斤的硝土,全部运到了火器督造处内制成了硝石结晶,数量也很可观。正因为高产,所以为了采集到新的硝土,这灌水灌尿不得放松。赵昚对此也非常的上心,几乎每天都亲自带人过来“照料”几个粪堆。 经过每天定时定点的灌尿,这个集硝之地可以说是臭气远播,有时一阵威风吹来,臭气甚至远远的飘到众人修建堡墙的劳作工地,让不少人都叫骂不己。 在赵昚指挥一众男女挑尿经过工地的时候,许多人都远远的向他打招呼:“赵主官,又去看你的宝贝之地啊?” 这些时间,赵昚的名声可说在堡内远近闻名,许多人一谈到这个都是大笑不己。很多人还传言,为了积硝,赵昚随身必备着扫把与簸莫,整天就是在茅厕与马厩之地乱转,一看到有白色物块。就会本能地挥扫起来。 众人更是大笑。 九月中旬,秋收在即。 陈勋站在田间地头,看着大片大片的成熟庄稼,不由自主的留下了热泪。 由于正是农忙时节,各家各户都在忙着收获,陈勋也开始率队日夜住在军屯上,跟着军屯上的军户青壮们一起抢收庄稼。 现在大盘堡虽然人手不是很短缺了,但这只是在大盘堡各项事务不再扩展的情况下而言。 只是如此忙碌了几天下来,高强度的劳作不但让众军户疲惫不堪,还有几名军户在劳作的时候,不慎弄伤了手脚。 结果没出两天,那几名军户的伤口无一例外的都发了炎,其中一名军户还高烧不退。 那几个军户的家眷都围着刘衍千恩万谢了一番,然后便急匆匆的跟着一起去了王家庄。 刘衍心中想着,随即便想到了酒精,这可是杀菌消炎的良药,也是战场上必备的物资。 只是当时刘衍的精力都放在制作肥 如今大盘堡内外的事情都步入正轨,虽然还算不上繁荣昌盛,但也是欣欣向荣,一些事情都不用刘衍再一一盯着了,都有陈勋、王越、苗绍、许铭、汪博、张义这六名小旗官分管一摊,刘衍便想着将酿酒的事情提上日程。 赶到王家庄之后,刘衍没有去百户官厅,而是先去王家庄上的医馆,探望了那几个堡内的受伤军户,并且给几人留下了一些碎银子,让几人安心在这里养伤,待到伤好之后再返回堡内,几人以及家眷都是千恩万谢,刘衍这样的上官真是天下罕见的,两名妇人更是抱着刘衍的大腿嚎啕大哭,让刘衍也尴尬了一番。 刘衍在外面的拴马桩系好缰绳,然后迈步走进万福油坊,此时正在油坊内忙碌的王靖看到刘衍到访,顿时喜笑颜开,急忙放下手边的活计,拉着刘衍进去,同时王靖还不忘回头大声说道:“来个人,将刘总旗的战马照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