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为止应该没有人知道这具皮囊底下的灵魂是穿越而来的,否则他现在也无法安稳地坐在这里了。但这里有一个关键:过犹不及。
不止是“大象”的表演经历,目前为止安森参与的几部商业电影也都是一样——
一部商业类型电影,如果想要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节奏至关重要,如何在塑造角色、推动情节以及挖掘深度等多个方面寻求平衡点始终是难题。
演员一心一意为了挖掘角色展示演技而拖累情节的话,结局就是破坏电影节奏,打破电影的整体平衡,届时就将得不偿失。
也就是说,安森相信自己百分之百契合这个角色,太过试图展现自己、太过试图发出声音、太过试图挖掘角色,最后的结果反而可能毁掉这部作品。
没有人喜欢“无所不知先生(mr-know-it-all)”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像阿什顿那样对角色没有想法完全按照导演的构想扮演一个牵线木偶的情况,有时候反而是一件好事——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就不止一次公开表示他痛恨方法派演技,他要求演员就按照自己的要求表现到位即可。
所以,安森需要在剧情的有限空间里尽可能避免破坏电影框架以及叙事结构的前提下,对角色展开挖掘,并且恰到好处地控制自己指点江山的冲动。
此前,在“公主日记”、“蜘蛛侠”里,安森都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蝴蝶效应”应该也不是难事。
不,事情并非如此。
“蝴蝶效应”的情节非常密集,一个情节推动一个情节,环环相扣、毫无尿点,没有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没有给演员留下表演空间。
安森想要抓住角色特质的话,他就必须理解每一个情节每一个时间点上,人物的状态,并且依靠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串联起来,最后通过表演完成串联,构建弧光。
一旦安森像“猫鼠游戏”那样完全入戏甚至无法自拔,又或者像“大象”最初那样发力过猛,他可能就会打乱导演的节奏。
难!
甚至于,即使安森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并且预设情景,实际情况也可能比预期更加困难。
毕竟,纸上谈兵总是容易的。
而且,安森可没有忘记埃德加刚刚随意补充的话语——
导演对结局还没有确定。
这是否意味着,现在这个版本和安森前世所看到的版本有所不同?安森试图取代阿什顿演出的潜在蝴蝶效应也正在影响“蝴蝶效应”这部电影本身?
安森觉得,他没有必要操之过急直接跳入结论,而应该冷静下来阅读剧本,然后再告诉埃德加自己的决定。
这是第一次,安森对项目拥有选择权。
收起剧本,安森重新回到室内,查尔斯和诺拉马上收回视线,继续假装忙碌自己的事情;但卢卡斯根本不掩饰,站起来望向安森。
“怎么,你的经纪人找你告状了?”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