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为了遵循誓言而阻碍电影的发展,这是得不偿失的。”
如同因噎废食一般。事实上,包括四位发起人导演也在不同层面上打破自己的誓言,没有能够百分之百遵守最初的约定。
根据道格玛官方网站显示,最后一部道格玛电影拍摄于2004年。
拉斯-冯-提尔毫无疑问是在这方面探索最多的导演,2000年“黑暗中的舞者”,他将音乐从画面里独立出来;2003年“狗镇”,他又将场景虚拟化,这些作品全部是在道格玛誓言之下产生的不同创作灵感。
后来,再也没有人们完全遵循十条誓言去拍摄道格玛电影,但是,这项运动依旧在电影制作领域留下自己的深远影响——
手持摄影、自然光效、声画同步,这些非技术性的表现手段从未消失,甚至成为无数商业电影的运用手段,道格玛95对艺术的思考和追求,以另外一种方式融入当代电影。
“大象”,显然没有百分之百地遵守十条誓约,不算一部道格玛电影。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格斯从中汲取灵感,尽可能摆脱技术的影响,用最简洁也最原始的方式去捕捉去记录去呈现,真正意义上地打破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线,重新还原一起悲剧事件的场景剖面。
此时,最粗粝也最原始的画面里,一切表达全部交给剧情和演员,不需要视觉刺激,也不需要戏剧冲击。
重点在于,当剧情也剥离一切虚构、碰撞的时候,演员就将承载电影语言和艺术表达的全部重任。
难,难于登天。
这也是格斯采用真实学生作为演员的原因。
安森,是唯一例外。
但现在看来,格斯的冒险得到了回报,如同道格玛95一般的原始拍摄方式,反而提炼出安森身上最朴素最真实的一面:
浑然天成,独一无二。
看看拍摄现场的反应就知道了,这些孩子全部都是学生,真实的十七岁、真实的青春期、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全部和科伦拜中学里遇害者一样的年龄,他们眼睛里看到的,就是格斯希望观众看到的。
也许,道格玛95终究没有能够如同法国新浪潮一般改变电影历史,但毫无疑问,他们的思想成为一个灵感一些火星,为电影制作带来全新视角,并且在不同导演的世界里演变出不同的火。
格斯喜欢目前为止电影制作的发展方向。
脉络,正佳。
所以,格斯没有准备打断,一个长镜头结束,接下来又是另一个镜头——
主角,依旧是安森。
前面拍摄电话镜头的时候,格斯是担心的,因为安森的“表演”成分太多,难免显得矫揉造作,如果带着表演的状态出现在镜头里,没有修饰也没有剪辑的长镜头肯定会把那种状态暴露无遗。
但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了,即使是长镜头的注视,安森也经受住考验,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
果然,接下来一个长镜头,格斯没有失望。
“开拍!”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