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不以为意:“通知上又没说回来就不能再兼职,你们不说谁知道。”
几个老家伙没话说,总不能跑去告状。都半退的人了,怎么还能干这事。
以后不混了啊!
宋主席道:“文联工作难啊,你也是文联的老领导,是不是该给拉点赞助?”
老杨大气的道:“老板说了,一年给五十万,只要我在文联,就年年都给。”
“还是杨部长给力!”
一群老家伙都纷纷称赞,氛围和谐了许多。
有钱才好办事。
县里财政困难,每年给个五六十万,屁毛也干不了,在编人员虽然不多,总共也就六七个人,但人员经费开支不小,那点钱实在杯水车薪,能干的不多。
有五十万额外资金,工作就好干了。
一群老家伙聊了会。
老杨发出倡议:“我说几句,姜老板大方,咱文联也不能没点表示,我提议下午咱们去农场开个现场交流会议,看能不能搞搞文化创作方面的活动,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形象、文化品位等等,这个工作要是做好了,以后还怕拉不来赞助吗?”
老家伙们纷纷赞同,反正也没什么事情干。
去农场转转也不错,那里多凉快啊!
于是上午聊天打屁。
到了中午,老杨叫来考斯特。
将一群老家伙拉到农场,在食堂和工人们吃了一顿午饭。
然后到休闲活动区开现场交流会,顺便找点创作的灵感。
姜宁下午回来,问了问情况。
听说一群老家伙正在构思给农场创作场歌,还要搞‘仙灵杯’摄影大赛,就兴致勃勃给提了不少建议,今天回来的挺早,回到别墅后,还陪冯雨遛了一会弯。
天擦黑时,坐在后门走廊下说话。
忽然手机响起,看了看号码,南方的。
还以为是推销电话,就挂掉。
结果很快又响起来。
姜宁那个卧槽,这还没完没了了?
就随手接起来:“喂。”
电话里的声音有点熟悉:“好久不见啊姜总,我是林哲明。”
姜宁愣了一下,才想起来是哪位:“你好你好,确实好久不见了。”
林哲明问:“姜总在家?”
姜宁嗯了一声:“你回国了?”
林哲明道:“上星期回来的,曹斌也来了,想去参观下姜总的农场,不知道方不方便。”
姜宁琢磨了下,道:“方便,你们哪天过来?”
林哲明道:“后天吧,姜总给发个具体位置,我好订机票。”
姜宁说好,聊了几句挂掉。
给发了个位置。
好久不联系了,微信通讯录翻了半天才找到。
冯雨问:“谁啊?”
姜宁道:“澳洲的那个农场主。”
冯雨顿时惊讶:“他回国了吗?”
姜宁点头:“说想来参观农场。”
冯雨哦了一声:“澳洲现在是不是冬天?”
姜宁道:“应该是,咱们过去的时候是夏天,六到八月是冬天,不过那边冬天也没咱们这冷,你要不上班,咱们冬天可以去那边避寒,夏天可以去那边避暑。”
冯雨兴致缺缺:“算了吧,墨尔本夏天也热的要死,没出去的时候天天听人说澳洲多好多好,简直是人间天堂,出去一次才知道,哪里有天堂啊!”
姜宁比较客观:“那些话听听就好,世上当然没有天堂,只能说是各有优劣,澳洲虽然也热,不过气候和咱们这里差不多,热也是干热,不像南方的湿热,看着不到三十度,身上却一直在出汗,不过三亚是真的好,冬天那边很舒服。”
冯雨问:“你不是打算在澳洲买地吗,买不买了?”
姜宁还没想好:“看情况,今年都没出去过,回头再说吧!”
……
隔天继续和科考组出去。
本来打算给科考组说下,明天他没时间出来了。
从通航天行再给调一个司机。
结果还没说呢,组长柯玉田就宣布,今天是科考最后一天。
不用说了。
今天跑了有点远了,天擦黑才回到农场。
到酒店吃了饭,姜宁回农场。
第二天是周末,上午没什么事情,姜宁带两人去菜地劳动。
适量的劳动有助于身心健康。
农场新开的菜地已经开始出菜了,总的来说活不多,没有杂草,不需要锄草,因为没盖大棚,不需要人工授粉,该搭架子的也已经搭好了。
就是日常摘菜收菜,完了再播种育苗栽培。
菜地是一块一块的,中间留了路。
一块胡萝卜收完了,今天要犁地。
工人们在忙碌,姜宁也带着家属帮忙。
胡萝卜和其他的菜还不一样,可以一边收一边补种。
这玩意要收就得一次收,之前工人们已经挖完。
现在要把地犁一遍,然后重新种。
冯雨和冯雪干不了太重的活,就帮着摘西红柿。
一边摘一边吃。
两人戴着帽子口罩,捂的严严实实的。
一看就是来体验生活的。
姜宁穿了身迷彩服,口罩帽子也不罩。
倒真像是来干活的。
亲自开着一台迷你型的履带式小型拖拉机犁地,菜地分成了几十个小块,一块地两三百平米,农村的小拖拉机进来都转不开,只能用这种玩具一样的迷你型拖拉机。
不过别看这玩意小,但干活效率不差。
而且因为小好调头,边边角角都可以犁到。
菜地不大,但产出不小,分割成四十几个小块的地里都种着不同品类的蔬菜,连葱姜蒜这些调味品都自己种了,基本上每天都要采收,完了就补种。
基本上够食堂用的。
两三百平的地,十几分钟犁完了。
后面的精细活姜宁也没干过,就在一边看。
看了一会,又去给冯雨和冯雪当力工。
冯雨和冯雨摘柿子,他负责搬筐。
劳动了一个多小时。
冯雨有些累了,三人就打道回府。
吃过午饭,冯雨和冯雪小睡了会。
姜宁不睡,但也没出门。
天气太热,他穿了个大短裤,躺在后门的走廊下,打了几个电话,实在没事可干,就拿着手机上了一会网,研究了一下国际形势,各国土地政策什么的。
暂时没有别的追求。
就想多买点地,当个大地主。
过了两点,冯雨和冯雪睡起来下来了。
坐在一边,商量着孩子出生后吃奶还是吃奶粉的问题。
讨论一阵,冯雪上楼换上了泳装。
下来进了水池,练习着狗刨。
脑袋始终不敢入口。
看着她笨拙的样子,姜宁好几次都差点笑出声来。
冯雨看了一阵,说:“你去给姐教一下。”
姜宁就脱掉大短裤,穿着泳裤跳进了池子。
冯雪有点不好意思,半蹲在水里。
姜宁指点:“想学游泳你首先要克服对水的恐惧,脑袋都不敢入水怎么行,这样,你憋住气,把眼睛闭上,别吸气,把头埋水里看看。”
冯雪照做,深吸了口气。
然后闭上眼睛,慢慢把脸沉水里。
过了大约七八秒的样子,才抬起头来。
抹了把脸上的水珠,睁开眼睛看姜宁。
姜宁问她:“感觉怎么样?”
冯雪比划,意思是还好。
姜宁就道:“看来,这次你试着在水里睁开眼睛。”
冯雪继续照做,深吸了口气,把脸埋水里。
然后在水里睁开了眼睛。
有点好奇。
之前脑袋一直不敢入水,其实也没有什么。
除了刚开始不习惯,慢慢适应就好了。
“第二步是呼吸的方式。”
姜宁还在讲解:“游泳时的呼吸与正常的呼吸不一样,这样,你先不要出来,在水时把一口气吐出去,别张嘴,用鼻子呼气,把憋的气吐掉就行,不要吸气。”
冯雪照做,用鼻孔出气。
在水下吐出了一串泡泡。
姜宁说个不停:“现在出来,然后大口吸气。”
冯雪抬起头来,吸了一口气。
姜宁继续:“入水,憋不住了再用鼻子吐气。”
冯雪依旧照做。
这次憋的时间挺长,十几秒后才吐出了一串泡泡。
如此反复练习一阵,慢慢适应了这种呼吸的方式。
冯雨看的津津有味,当初她也经历过。
但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她到现在也没学会游泳。
呼吸换气倒没问题,主要还是浮不住。
刨几下就要沉下去。
姜宁不是专业教练,也不会循序渐进的教。
看冯雪初步掌握了呼吸方式,就开始教浮体练习。
这个就很有难度了。
冯雨也卡在这。
姜宁给矫正了一下姿势,就让冯雪自己练。
然后出来躺躺椅上,时不时纠正两句。
快到三点半时,冯雪从泳池里出来了。
姐妹俩上楼换了身衣服,把屋里收拾了下。
姜宁也上去换了身衣服,下来后开车去了办公楼。
办公楼上懒洋洋的,员工们该偷懒的偷懒。
该摸鱼的摸鱼。
老板从来不管这些,只要活干好,从不要求别的。
老杨虽然要求严格,但也只是相对的,其实人很宽厚,只要把工作干好,不该干的事不要干,不该犯的错误不能犯,偷偷玩游戏被抓住了也不会说什么。
于是整个办公楼都弥漫着一股轻松且闲适的氛围。
孔芳菲人不在,据说去了某部门开会。
姜宁打了一个电话,然后安排司机去火车站接站。
北安县火车站。
林哲明和曹斌下了火车,吸了一口大西北干燥的空气。
曹斌说着体会:“早听说大西北干旱,一直没来过,感觉和澳洲气候差不多,虽然气温挺高,但不像南方那么潮湿,只要不被太阳直射就没多热。”
林哲明也赞同:“河东还好,河西感觉就跟澳洲的内陆地区一样,到处是戈壁滩,不过我对历史颇有研究,古代河西走廊其实并不缺水,那时候还是匈奴人的牧场,到了近代气候变化,才越来越旱,不像澳洲的内陆,从古至今都是戈壁沙漠。”
曹斌有点不太放心:“那小子说他在老家搞农场,你也真的相信。”
林哲明道:“真的假的过来看看不就知道了。”
两人说着话走过了地下通道,来到了候车室。
小站有小站的好处。
进出都很方便,下了火车两三分钟就能出站。
出了候车大厅,正在四下观望呢。
看到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走过来,问道:“是林总和曹总吗?”
两人说是。
司机就道:“我是仙灵农场的,姜总让我来接你们。”
林哲明问:“仙灵农场?”
司机点头:“是的。”
林哲明觉得这名字起来太有仙气。
候车大厅外面就是一大片空的地。
空地上稀稀拉拉停了三四十辆车。
大部分都是出租车,私家车有十几辆。
两人跟着司机,来到一辆奥迪前,上了车。
司机开车上路,两人小声交流着一路见闻。
路了七八分钟,忽然看到不远处出现大片林区。
林哲明问:“那里是什么?”
司机道:“就是我们农场。”
曹斌问道:“农场怎么种那么多树?”
司机道:“我们农场主要就是种树。”
林哲明和曹斌互相望望,都觉的名不符实。
这应该叫林场,不该叫农场。
等到离的近了,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
两人着实有点意外。
等到进了林场,意外就成了惊讶。
这一路坐火车看来,看到的除了荒芜还是荒芜。
在干旱的西北地区,竟然还能看到这么一大片绿地,换了谁都会意外。
再等看到林区里的兔子,就更惊讶了。
林区改造之后,牧草没有以前的野草长那么高。
加上兔子太多,爱蹦跶,老远就可以看到兔子。
林哲明忍不住问道:“你们农场还养兔子?”
司机道:“那是野兔子。”
曹斌不敢相信:“国内的私人农场怎么会有野兔子?”
司机也能解释两句:“西北干旱,野生动物在野外生存也很艰难,农场食物丰富,这些野兔子跑过来就不走了,在农场繁衍生息。”
两人互相望望,都觉的不可思议。
老家是个什么情况他们清楚。
澳洲生动物泛滥成灾,野兔子也是一大害。
但老家不一样,人太多了需求量太大,什么野生动物都能给吃的绝种了,不然麻雀怎会成为保护动物,野兔子跑进私人农场安家落户,这事真是闻所未闻。
司机进大门时打了电话。
到了办公楼下,姜宁已经在楼下等了。
两人下车,寒暄了一下。
先去了办公室,许文静跑过来给倒了茶水。
林哲明问:“你这农场多大?”
姜宁道:“三万多亩吧。”
曹斌问道:“你这农场了多少钱?”
姜宁道:“一个亿出头,先喝杯茶,完了我带你们参观一下。”
两人就端着杯子啜了口。
林哲明放下杯子道:“茶也喝过了,去外面看看吧,老实说我挺好奇的,没想到在干旱的大西北会有这么大的一片绿地,你这农场确实太让人意外。”
曹斌附议,也跟着起身。
姜宁就带两人下楼,亲自开车带两人参观。
林哲明问:“我看你员工还挺多的,没请个司机吗?”
姜宁道:“我不习惯用司机,都是自己开车。”
转了一圈,两只都觉的大开眼界。
三万亩地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关键还要看在哪里。
放在澳洲,三万亩地就是小农场,曹斌的那个牧场占地四百多平方公里,换算过了足足有六十多万亩,在澳洲也就那样,跟那些上万平方公里的超级牧场没办法比。
但在老家,三万多亩的农场怎么也不算小。
国营的大农场不说,两人还没听过国内哪有这么大的私人农场。
关键是这农场还不是澳洲那种看着很大其实不值钱的牧场,别的先不说,光是那么多成材的大树,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是曹斌那个什么也没有的牧场能比。
本来还在将信将疑。
这下总算实锤,人家还真是国内的农场主。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