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正月初八的北京城还飘着年味儿,第一家电厂的车间里却已经热火朝天。陈长安挽着袖子,正指挥工人们把一个刷着绿漆的大铁箱子往车间中央推。箱子顶上竖着根铜管,活像戴了顶滑稽的帽子。 "这玩意儿真能把夏天存到冬天?"老厂长王铁柱叼着旱烟袋,狐疑地敲了敲铁皮外壳。陈长安神秘一笑,从军大衣口袋里掏出三根东北大板,小心翼翼地放进箱子里:"等明儿个您再看。" 第二天一大早,车间里就挤满了来看热闹的工人。当陈长安打开箱门取出完好无损的冰棍时,人群爆发出一阵惊呼。更绝的是,他当场表演了个"魔术"——把一缸金鱼连水带鱼倒进特制的玻璃格子里,通上电后,鱼儿在零下18度的水里游得欢实。 "这叫速冻技术,"陈长安指着箱体里盘旋的铜管解释,"跟咱永明城潜艇上的食品保鲜系统一个原理。"说着他突然抄起扳手,照着压缩机就是几下子,"得把大毛人那个笨重的启动器改了..."话音未落,"砰"的一声,氟利昂喷出来糊了他一脸白霜,活像个圣诞老人。 为了解决散热片难题,陈长安带着技术员们跑遍了北京的铜器铺子。最后在琉璃厂找到位做铜火锅的老师傅,俩人蹲在火炉边研究了三天。后来问世的"雪花"牌冰箱,用的正是改良自涮肉锅的螺旋式冷凝管。老师傅看着成品直乐:"好家伙,我这手艺都能造军火了!" 第一批200台冰箱很快被各大医院抢购一空。最戏剧性的是协和医院的手术室——当其他医院还在用冰块保鲜血浆时,协和的"雪花"冰箱里已经能存放青霉素了。有个小护士偷偷往里塞了串葡萄,第二天全科室都吃上了冰镇水果,这事儿后来还上了《人民日报》的"科技趣闻"栏目。 1971年劳动节这天,上海弄堂里的景象能让人记一辈子。居委会大院里支着个樟木箱似的家伙什,前面镶着块九英寸的玻璃,顶上竖着根用晾衣杆改造的天线。小孩子们早就搬着小板凳占了前排,后头的大人们踮着脚张望。 "要开始啦!"陈长安拧动旋钮的瞬间,整个弄堂突然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地。屏幕上先是闪过一片雪花,接着《红灯记》的画面猛地跳了出来,李铁梅的唱腔从喇叭里炸响时,后排的王奶奶"嗷"一嗓子就往后倒,被街坊们七手八脚扶住。 "妖怪!人钻盒子里去了!"老人哆嗦着手指。小孩子们可不管这些,全都扑到屏幕前,小手在闪烁的画面上乱摸。有个机灵鬼发现转动天线能改善信号,立刻被封为"首席调台师",得意地坐在电视机旁边的小椅子上。 这台"昆仑"牌电视机的显像管藏着段趣事。原来有次陈长安在画设计图时,徒弟不小心打翻颜料盒,红黄蓝三色混在一起竟显出奇妙的色彩。后来问世的"三基色显像管",正是受此启发。技术员们都说:"咱们陈总工是第一个被颜料盒炸出灵感的科学家。" 出口版本闹出的笑话更多。在巴黎电子展上,高卢鸡的工程师们围着夏国展台直摇头:"PAL制式?SECAM制式?都不兼容!"陈长安二话不说拆开电视机后盖,换了几个电阻电容,画面立刻清晰起来。"就像火锅调料,"他边调试边解释,"在四川用麻辣,到广东改海鲜酱。"后来这种"可调式电路板"成了国际标准,气得日本工程师直跺脚。 最受欢迎的是"点歌功能"。陈长安给电视机加了块音乐芯片,转动特定旋钮就能播放《我的祖国》或者《喀秋莎》。莫斯科百货商店里,夏国电视柜台前永远排着长队。有个大毛大妈买了台回家,发现能收到北京台播的《天鹅湖》,激动得给夏国大使馆写了封感谢信。 到1972年春节,全国已经有二十多个城市能收到电视信号。除夕夜那天,北京电视台搞了个特别节目——让各地观众打电话点播。结果线路全被占满,最远的一个电话居然是从喀什打来的,说他们全村人围着电视机守岁,非要听段河南梆子不可。 1972年三伏天的广州像个蒸笼。纺织厂的女工们下了夜班,工作服都能拧出半斤汗。这天车间里突然来了群穿白大褂的,围着个半人高的白铁桶指指画画。 "这铁桶能顶十个棒槌?"车间主任李大妈叉着腰,狐疑地看着陈长安往桶里扔了件沾满机油的工作服。通上电后,涡轮突然转起来,衣服在泡沫里上下翻飞,活像在坐过山车。 "脱水功能更妙。"陈长安说着按下蓝色按钮。没想到转速太高,整个洗衣机突然跳起了"踢踏舞",水管"噗"地喷出泡沫糊了他一脸。工人们正要拔插头,却听见他在泡沫里喊:"别关!注意看震动频率!"后来据此改进的"自平衡减震系统",让夏国洗衣机在欧美市场卖疯了。 最绝的是"民歌程序"。陈长安不知从哪找来块音乐芯片,不同洗涤模式会播放不同曲子:标准洗是《茉莉花》,快洗是《采茶歌》,连脱水时都有段欢快的《丰收锣鼓》。朝鲜代表团参观时,金日成将军特意要了台会唱《桔梗谣》的特制版,说是要放在平壤纺织厂。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一批"浪花"牌洗衣机上市那天,百货公司门口排起长龙。有个归国华侨买了三台,说要带回南洋送给亲戚。结果海关检查时闹了笑话——工作人员死活不相信"不用洗衣粉也能洗干净",硬是扣下机器做测试。后来发现是陈长安偷偷加了超声波去污功能,这事儿还上了《参考消息》的国际版。 在1973年的莱比锡博览会上,夏国洗衣机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汉斯猫的主妇们摸着光滑的搪瓷内胆直咂嘴:"这工艺比我们的梅森瓷器还细腻!"更让欧洲人吃惊的是价格——同样功能的洗衣机,夏国货只要西德产品的一半价钱。有个法国商人当场撕了合同,非要加订五百台带香颂功能的特制版。 到1974年,广州纺织厂的女工们再也不用担心手皴裂了。厂里装了二十台洗衣机,还配套建了烘干房。李大妈逢人就夸:"现在下班手比闺女还嫩!"更神奇的是,改良后的工业用洗衣机居然能洗羊绒衫,后来还出口到了盛产羊毛的澳大利亚。 1973年元旦的北京饭店后厨,一场"新旧大战"正打得火热。厨师长赵师傅举着炒勺,脸红脖子粗地瞪着陈长安:"电炉子能炒出镬气?你当我四十年的勺白颠了?" 陈长安不慌不忙地掏出个黑铁盒,接上电的瞬间,铁板立刻泛出暗红色。他舀了勺猪油往上一倒,"滋啦"一声,青烟窜起老高。"这叫电磁感应,"他边翻炒边解释,"跟变压器烧焊一个道理..."出锅的回锅肉油光发亮,赵师傅尝了一口,眼珠子差点瞪出来:"活见鬼!比炭火炒的还香三分!" "快美"微波炉的推广更有意思。陈长安带着样机去部队炊事班演示,炊事员老马死活不信"不用火能热饭"。陈长安往炉子里放了俩冻馒头,设好时间。老马盯着转盘直嘀咕:"这不就是给饭菜坐旋转木马嘛!"等"叮"的一声响起,他咬了口热气腾腾的馒头,当场给陈长安敬了个军礼。 最受欢迎的是"知青版"电饭锅。陈长安特意在内胆加了层陶釉,第一批试用的是黑龙江建设兵团的返城知青。当第一锅米饭"啪"地跳闸时,在场的老知青们全红了眼眶——锅巴的焦香跟当年北大荒的柴火饭一模一样。有个女知青抱着电饭锅哭成了泪人:"要是早十年有这宝贝,张指导员就不会..." 1974年广交会上,日本商人山本围着夏国展台转悠。他故意刁难:"贵国的电饭煲能做寿司米吗?"陈长安笑而不语,现场淘米下锅。等饭熟时,他取来竹帘现场卷起了寿司。山本尝过后脸色大变,偷偷问翻译:"他们是不是窃取了我们的技术?"翻译忍着笑指给他看锅底的"1973·北京"钢印。 到1975年,夏国厨房"四大件"已经风靡亚洲。曼谷的华人主妇们聚会时,总要比较谁家的电饭锅煮饭更香;新加坡的厨艺学校甚至开了门"夏国电器烹饪课"。最夸张的是香港,有家茶餐厅因为用电磁炉炒牛河上了报纸头条,食客们排队三小时就为尝尝"没有火气的镬气"。 1974年春季广交会开幕当天,夏国轻工展区就被挤爆了。高卢鸡商人皮埃尔举着支票本大喊:"洗衣机!我要带《玫瑰人生》音乐功能的!"汉斯猫工程师们围着电冰箱研究密封条:"这工艺...是用你们坦克的焊接技术改的?" 最戏剧性的是约翰牛采购团。团长查尔斯发现"昆仑"电视机的显像管比英国货清晰得多,当场摘下祖传的金怀表:"我用这个换图纸!"陈长安却笑着递过合同:"我们更想要罗尔斯发动机的涡轮技术..."三个月后,英国汽车工程师惊讶地发现,夏国新型火车头的牵引系统莫名眼熟。 东京秋叶原的电器店里,夏国产的"牡丹"电风扇被摆在最醒目位置。店员推销时说:"这是用火箭尾翼平衡技术做的,开到最大档都稳如泰山。"而纽约曼哈顿的公寓里,主妇们互相炫耀着能煮出柴火饭的夏国电饭煲,有个华尔街精英甚至专门开了个博客写测评。 1975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夏国家电出口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最让世界震惊的是专利墙——日内瓦专利局的档案显示,全球80%的家电核心技术专利都挂着陈长安的名字。瑞士报纸《日内瓦论坛报》调侃道:"东方人让全世界过上了电气化的春节。" 在非洲,夏国援助的"阳光工程"给偏远村庄送去了太阳能电视机;在南美,夏国产的迷你冰箱成了咖啡农保存咖啡豆的神器;甚至在北极科考站,大毛科学家都用夏国电饭煲煮罗宋汤。一位印度记者酸溜溜地写道:"当我们在争论牛尿能不能治病时,夏国人已经让家电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2018年的家电博物馆里,00后们围着老式电器啧啧称奇。一个戴VR眼镜的少年指着双缸洗衣机问:"爷爷,这就是你们当年的全自动洗衣机?"老人笑着敲敲塑料外壳:"傻小子,这可是用东风导弹的平衡技术造的!" 展区中央的"1970年代厨房"最受欢迎。当演示员用老式电磁炉炒出蛋炒饭时,香气引得保安都凑过来。有位白发老人颤巍巍地摸着"快美"微波炉:"1976年唐山地震后,就是这宝贝热了半个月的救灾饭..." 纪念品商店里,"复古家电"模型卖到脱销。说明书上印着段趣闻:1981年,法国总统访华时特意去了趟北京胡同,就为看看传说中的"会唱歌的洗衣机"。结果被居委会大妈当成特务,差点扭送派出所。 在北京的老胡同里,至今还能找到服役的"浪花"牌洗衣机。张奶奶边晾衣服边说:"这老伙计跟我闺女同岁,修了八回都不舍得换..."阳光透过旋转的脱水桶,在水泥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极了当年车间里测试洗衣机时,陈长安眼镜片上跳动的反光。喜欢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