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七八小说网]
https://www.qibaxs10.cc/最快更新!无广告!
(15个小时看完了,肝疼)这本书看完,加上之前看的,先秦诸子百家儒墨道法名兵阴阳纵横杂农都有所涉猎,大概了解百家争鸣会带来什么意义。《韩非子》放到最后看,感觉正负能量相抵消,抛弃了一堆杂乱无用的学说,最后什么都不留下,看过和没看过一样了。(《天行九歌》很好看,推荐一手。)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韩非子》可以当作育儿宝典来看,这方面的内容我感觉还不错。赏足以劝善,罚足以禁暴。家长情绪波动反复无常,说话不算话,那也没必要制定什么规则了。“火形严,人鲜灼;水行懦,人多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
读书本身提高不了自己(微弱),但却能给自己一个提升的机会。扁鹊治病,以刀刺骨。不能忍刀刃,就不能治病。读书,就是忍受刀刃。
我觉得我们获得的东西大多不是来自自己的努力,而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能量传递。我们的自我意识告诉我们,我们有细胞膜,我们在靠自己的蛋白质往内吸收物质。但如今我更加觉得我们是只有细胞壁没有细胞膜,看起来方方正正,实则是来者不拒。所以,自控力不强就不能入墨,入墨必黑;多和大家(大字重读)学习,才能近朱者赤。
等级这个概念是好的。
在没有意识的时代,人们依从天道而行,不会有什么过失,不会有什么不幸。人们的生活如桃花源,往来种作。然而那是美丽的梦,不是稳定的,人们是需要智慧的。
智慧因何而来?可来源于与众不同,也可来源于对变化的掌握。人固然可以一直的傻下去,然而自然却会筛选掉不能变化的遵循“道”的人。
因为个体的惯性是十分大的,若不强调个人意识,那么自然可以随意筛选毫无顾虑,毕竟是为了整体好。
可是人是有本性的,无论多么笨多么傻,都是有求生的欲望的。群体的幸福代表不了个体的幸福。
那么人这个群体势必要升级,去学习,变得智慧。
如何智慧?人性本恶,自然是以法框之。学习有术,自然是以礼行之。
所以道家思想把握的东西太过庞大,适合修身,修的是过分执着红眼是的急躁,是逆境时的舍弃,是不顺意时的忧其君,思其民,毫无摆烂之意。
法的不要性体现于对待有限的个体,如生命,加之以无穷的道是没有意义的,加之以道的一部分的法,是合适的。
合适那就是好的。人终归是要接受自己的渺小。
人类为了不断进步,就必须忍受苦难。苦难来自于变化,失败得变化会让我们懂得此路不通,正确的变化也未必没有血的代价。
进步,就是变化,代价,适应,变化……
隐秘之处,那是冥冥之中的大道在约束着,我们总会一步一步趋向合适。
小面积的智慧是可以解决局部问题,但是要整齐划一,就必须承受繁文缛节,不违背法与道才规范,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无所为时,内心记住了无所为,实为有为,若忘记无所为,实为无所为,故无所为无所不为。
“故曰:上德无所为而无不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人的行为举止为什没要有法呢?这就是破窗效应吧!
“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礼是内心情感的表露,文彩是内在与本质的修饰。君子只要内不要外,但是我认为还是失去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
“和氏之壁,不饰以五采;随候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事物不能同时旺盛,表面太盛,内心则未必盛。
君子在不必要的地方不需要明察,甚至可以很傻,外面有一头牛在叫,你就要通神去算牛是什么样子的?不入派一个三岁小孩去看完告诉自己,何必自己劳心费神呢?
其实感觉自己在逐渐变好,但是不能穷尽,我认为这个状态是最好的,不失去自己的憎恶,不同流合污,亦不去说三道四,磨磨唧唧,这就是最佳的状态了,自己再也不要自我折磨了。
韩非也强调了这个:“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一般人是多的,圣人是少的,以少胜多是不可能的,于是我,要自修,内修,以不争不辩为常,才能不迷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