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上流传着一颗褐色星辰的照片。 天象-a1号行星。 人类发射的探测器成功抵达预定轨道,进入天象-a恒星系,其中一颗探测器进入1号行星轨道,拍摄到较为清晰的照片,传回蓝星。 这颗星球的大小和蓝星差距不算太大,因而重力也差距不大,适宜人类生存。 除此之外,星球存在磁场与大气,是一颗生命星球。 这颗行星的天空也是蓝色的。 氧气、二氧化碳浓度略有不同,但也适合人类。 唯一的问题是,星球大气中存在有害气体,人类不能直接呼吸。 然而在茫茫宇宙中,蓝星人类能遇到这样一个星系,如此适合的一颗星球,依然是运气爆棚。 照片与更详尽的数据传回,全人类都震动了。 “看来遗种计划又能重新启动了。” “也不知道留在太阳系中的人类怎么样了。” 网络上,对此多是期待,虽然自己不可能殖民,可散播文明的种子,薪火相传,依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此外还有缅怀,昔日的太阳系,人类也曾留下种子,在月球上。 可惜的是,蓝星遭遇变故,突然离开太阳系,月球缺少后续的资源,发展必然缓慢,如今第一个新人类培养出来了吗? 蓝星离开时,将最新突破的人造子宫技术分享了过去。 月球上也建立起第一座聚变反应堆,而那里是不缺核燃料的。 月壤中有大量的水。 科学家和高层,并没有透露一些猜想,比如蓝星遭遇的可能是某种毁灭性打击。 太阳系不一定还稳定,会被波及,而月球正在太阳系内乱飞。 看不到的月球,远离曾经的故乡,对这些的思念全部加注到了新的遗种计划上。 传薪号飞船建造进度超过90%,剩余的部分,是小型化的聚变反应炉尚未安装。 但人类精子库、卵子库,各类动植物种子,基因样本等,也都在有条不紊的录入。 人类世界掀起了捐精、捐卵子的热潮。 “希望一切顺利,有朝一日人类制霸全宇宙!” 一些人很期待,社交平台上发布祝福。 也有人比较悲观: “我们的星球速度太高了,传薪号脱离蓝星,需要五六百年,乃至更久的时间减速,这期间任何一个小故障,都可能招致计划失败。” “持续数百年的冬眠,根本就没有先例,到时候领航员还能醒来吗?” 传薪号的详细安排,计划,全部向大众公布。 航天局将挑选三名宇航员进行冬眠,期间不会再醒来,直到即将到达目的地,才会在预定时间苏醒。 目前,人类只知道,当前的冬眠技术依靠的是虚拟世界。 现实的身体沉睡,而意识在虚拟世界生活。 谁也不知道数百年后会发生什么。 或许技术故障,再也醒不来。 技术不成熟,不要去冒险,不如等待下一次机会。 很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 “文明的进步就在于冒险,和勇于尝试。 我们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就因为一次次冒险和尝试,林宇在蜃景世界探索,蓝星在宇宙空间流浪,每时每刻都存在风险。 如果因为数百年中的未知而担忧,停止遗种计划,那么某天我们人类一旦遭遇巨大危机,甚至灭族,人类文明将永远消失在宇宙。” “不如想一想切实的问题,1号行星上可是有生命的,万一传薪号经过数百年,终于登陆,结果星球上出现一个本土智慧文明,那乐子可就大了。” 有人脑洞大开,如此说道。 “笑,怎么可能短时间出现智慧文明?” “人类不就是,才多少年,科技就发展到当下这种程度了,一切皆有可能。” “绝对不会! 首先从现有资料看,1号行星上只存在少数植物,和软体生物,昆虫等,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不适宜大型生物生存。 此外,人类也不是短短几百年发育起来的。 如果按智人出现的时间算,人类至少30万年历史了。 几十万年,才进化出现在的人类大脑,你说1号行星上的软体生物需要多长时间,多大的机缘,才能长出脑子,然后发展出科技?” 即使到了现在,全民素质提升,很多人还是人云亦云,这人甩出一些比较清晰的照片。 那是探测器分离的小型着陆器,携带探索车,拍到的照片。 遗憾的是,该小车落地后不久,就因为1号行星的特殊环境,关键部件被侵蚀而损坏。 但依然拍到很多模糊照片,智辅处理后变得清晰。 1号行星上,主要的植物是一种类似蕨类的紫色针叶草。 它们如花朵盛放,平铺在地上,直径能达到两三米,主叶脉7-8根,每一根向两边长出数百的针叶,进行光合作用。 阳光照射时伸展,夜晚降临时卷曲,抵御寒冷。 又有一种喇叭形状的植物,也呈现淡紫色,可以储存雨水。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星球表面水资源并不多。 这些雨水可以帮助捕获食物。 一种类蜻蜓的飞虫,个头极小,拍摄并不清楚,但可能只比蚊子大点。 探索车落地的地方这种小虫极多。 另外还有些飞虫,数量较少,距离更远,难以还原。 此外地面上看不到生物。 主要被‘霸王花’和‘水桶’占据,裸露的地方干旱。 不过1号行星也有特殊的地貌结构。 地表存在数量极多的空洞,直径在30公分-120公分之间,间隔十几米便有一个。 科学家推测这些洞在地表之下相互联通,空间极大,结构复杂。 甚至连通地幔深处,熔岩流动。 部分小洞冒出烟雾。 早先蓝星接收到特定频率的高频信号,便是这些遍布星球70%地表的特殊结构造成。 此外,这些洞中也生活着生物,且是该星球生态最主要的霸主生物。 其是一种淡粉色生物,目测没有骨头。 白天的时候出现在洞口,沐浴阳光,软塌塌舒展身体,像一滩烂肉,顶端长出3-10根,长短不等的触须。 它们的进食方式特别,摊开的身体表面分泌粘液,吸引捕食空气中的各类飞虫。 夜晚的时候,这些生物又都缩回洞窟,躲避严寒。 1号行星的夜晚温度下降到零下20度左右。 当然,该颗行星的生态结构可能更加复杂一些,毕竟探索车没能移动出去多远。 但结合探测器在外太空拍到的照片,各种遥测数据,星球的两极基本不存在生命的可能。 即使是白天,地表也被厚厚冰雪覆盖,比蓝星以前的南北极温度更低。 也就赤道一圈具备明显生命痕迹。 因而,1号行星生态圈十分脆弱。 可能地下庞大复杂结构存在其他生命形式。 然而软体生物都能大量繁衍,占据主导,可见并不存在过强大的生物。 至少短时间,以万年记的时间单位中,不存在本土生命进化为智慧物种的可能性。喜欢蓝星倾覆:我不玩游戏全球恐慌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蓝星倾覆:我不玩游戏全球恐慌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