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改革(1 / 1)

林乔伏案疾书,终于完成了财政改革方案的最后一笔。这份凝聚了他三个月心血的奏折,提出了一系列大胆举措:将繁杂的赋役合并为"一条鞭"征收银两;改革盐铁专卖,引入商股竞争;裁撤冗余机构,减少皇室不必要的开支。 "007,再核查一遍数据。"林乔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在脑海中命令道。 "核对完成,所有数据无误。"系统冷静回应,"但提醒:此方案实施后将导致全国72%的盐商利益受损,预计将遭遇强烈抵制。" 林乔嘴角泛起一丝苦笑。他何尝不知这将触动多大的利益?光是两淮盐商,每年靠专卖制度获取的暴利就高达数百万两,而其中大部分又流入了朝中权贵的腰包。动盐税,等于同时得罪商界和官场两大势力。 "爹,喝碗热粥吧。"小树小心翼翼地端着一只青瓷碗进来,生怕洒了。这孩子最近长高了不少,已经能帮林松做些简单的家务了。 林乔心中一暖,接过碗摸了摸儿子的头:"《孟子》读得如何了?" "读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了。"小树眼睛亮晶晶的,"爹,为什么孟夫子说百姓比君王还重要啊?" 这个问题让林乔怔了怔。在皇权至上的时代,这样的言论确实大胆。"因为君王失去民心,社稷就不稳了。"他轻声解释,"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小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压低声音:"爹,昨天陈兄说,他爹告诉他最近朝中好多大人在说您的坏话,要您小心..." 林乔神色一凛。陈侍郎的儿子说的应该不假。看来改革风声已经走漏,反对者开始行动了。 "爹知道了。你去温书吧,记住,这些话不要对外人说。" 送走儿子,林乔将奏折郑重封好,命林柏立即送往通政司。箭已离弦,没有回头路了。 三日后的朝会上,皇帝当众将林乔的奏折交给九卿议处。这一举动本身就表明了态度——天子支持改革! 朝堂顿时炸开了锅。以户部左侍郎孙守成为首的保守派当即表示反对,声称"祖宗之法不可轻改";而张御史等清流官员则力挺林乔,双方唇枪舌剑,争执不下。 "陛下!"孙侍郎声泪俱下,"盐法沿用百年,岂能轻易更张?若引发盐商罢市,百姓无盐可食,恐生民变啊!" "孙大人此言差矣!"林乔针锋相对,"现行盐政弊端丛生,官盐价高质劣,反让私盐猖獗。臣所提'盐引招标',正是要让良商得利,百姓得惠!" 皇帝端坐龙椅,目光在众臣之间来回扫视,最后定格在林乔身上:"林卿,朕准你先在两淮试行新法,以观成效。若果有弊端,即刻停止。" 这个结果比林乔预想的要好。虽然没能全面推行,但拿到了两淮这个最重要的盐区的试验权。两淮盐税占全国一半以上,若能在此地成功,推广全国就水到渠成了。 退朝时,孙侍郎擦肩而过,阴恻恻地低语:"林大人好手段,咱们走着瞧。" 林乔面不改色,心中却已警惕。孙守成背后是庞大的盐商利益集团,这些人绝不会坐视自己的财路被断。 果然,改革诏书刚下,两淮盐运使卢文焕就上奏"病重",请求致仕。这明显是消极抵抗——盐运使司掌管盐政,主官不在,新政如何推行? "007,调取卢文焕的背景资料。"回到值房,林乔立即下令。 "卢文焕,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历任...与扬州大盐商汪兆铭为姻亲,疑似收受贿赂..."系统迅速提供详细信息。 林乔冷笑。什么病重,分明是舍不得油水!他当即上书,以"盐政紧要,不容悬缺"为由,推荐自己的同年好友、现任户部主事周正阳接任两淮盐运使。 周正阳为人刚正,又精通财务,是推行盐改的理想人选。更妙的是,他与盐商集团毫无瓜葛,不会受其左右。皇帝准奏,周正阳即刻赴任。 与此同时,林乔开始着手"一条鞭法"的试点工作。他选择了自己熟悉的直隶地区,将原本繁杂的田赋、徭役等合并折算为银两,由官府统一征收。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减少了中间盘剥。 新政推行半月,效果初显。直隶农户纷纷称赞"省事省心",而国库收入反而有所增加——因为中间环节的贪污被大幅压缩了。 然而好景不长。这天林乔正在衙门办公,林柏慌慌张张跑来:"大人,不好了!京城盐价突然暴涨,不少盐铺关门,百姓排队抢盐!" 林乔手中的笔一顿。来了!盐商们的反击比他预想的还要快、还要狠。 "备轿,去盐市看看。" 京城盐市一片混乱。往日熙熙攘攘的盐铺大半关门,仅剩几家开门的,盐价竟比平日高出五倍!排队的人群中,有老妇人跪地哭诉,有壮汉怒砸店门,差役们疲于维持秩序,场面几近失控。 "大人,这可如何是好?"随行的户部司官满头大汗,"若引发民变..."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乔面沉如水。这明显是有组织的罢市,目的就是制造恐慌,逼迫朝廷放弃改革。 "立即张贴告示,宣布朝廷将开仓放盐,平抑盐价。同时彻查哄抬盐价者,严惩不贷!" 回衙路上,林乔的轿子被一群衣衫褴褛的盐工围住,他们高喊"林青天救命",诉说盐商停业导致他们失业,全家老小濒临饿死。 林乔心头一震。他没想到盐商如此狠毒,竟连自己的工人也不顾。这招既制造了社会动荡,又把责任推给了改革派,可谓一箭双雕。 "诸位放心,朝廷自有安排。"他高声安抚,"明日到户部衙门登记,官府将安排临时工赈!" 当夜,林乔彻夜未眠,与幕僚们商讨对策。盐商罢市虽是危机,但也暴露了他们对市场的垄断,若能趁机打破,反而是推进改革的好机会。 "大人,扬州急报!"天刚蒙蒙亮,一名驿卒送来周正阳的密信。信中称,两淮盐商已经串联,拒绝参与盐引招标,反而暗中囤积食盐,准备长期对抗。 更令人担忧的是,朝中反对改革的声浪骤然高涨。一夜之间,弹劾林乔"扰乱民生"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入通政司。就连一向支持他的张御史也悄悄递来消息:皇帝开始动摇,要他做好最坏准备。 果然,次日朝会上,皇帝的脸色异常阴沉。林乔的奏事还没说完,就被冷冷打断:"林卿,盐改之事,引发如此大乱,卿有何解释?" 林乔深吸一口气,不慌不忙:"陛下明鉴,此番盐市动荡,实乃盐商有意为之,意在胁迫朝廷。臣已命开仓放盐,平抑盐价,不日即可平息。" "说得轻巧!"孙侍郎厉声打断,"若非林大人妄改盐法,何至于此?请陛下即刻叫停新政,以安民心!" "陛下!"林乔提高声音,"盐商敢于如此嚣张,正说明现行盐政弊端深重!若此时退让,将来任何改革都将寸步难行!" 朝堂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皇帝的反应。年轻的君主眉头紧锁,显然在权衡利弊。良久,他终于开口:"盐改之事,暂缓施行。林卿先集中精力平息事态,余事再议。"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林乔头上。暂缓施行?那不等于承认失败吗?但他知道,此刻不宜再争,只能叩首领旨。 退朝后,同僚们看他的眼神都变了。那些往日殷勤巴结的,如今避之唯恐不及;而政敌们则毫不掩饰幸灾乐祸的表情。林乔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什么叫"世态炎凉"。 回到户部,更坏的消息等着他——皇帝下令暂停"一条鞭法"试点,恢复旧制;派往两淮的周正阳也被紧急召回。显然,在民变威胁面前,皇帝选择了妥协。 "大人,咱们...还继续开仓放盐吗?"度支司郎中小心翼翼地问。 "当然继续!"林乔斩钉截铁,"百姓无辜,岂能让他们受苦?" 接下来的日子,林乔如同行走在刀尖上。表面上,他遵照圣命暂停了改革;暗地里,他却在加紧收集盐商不法证据,准备绝地反击。 "007,分析近期盐市异常波动的资金流向。"他不断给系统下达指令,试图找出盐商集团的破绽。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夜里,林柏带回一个惊人的消息:他在码头蹲守多日,发现汪家商行的货船深夜卸货,里面装的竟是倭刀和火器! "可看真切了?"林乔一把抓住林柏的肩膀。 "千真万确!小的还偷听到他们说'岛主'什么的..."林柏压低声音,"大人,汪家莫非勾结倭寇?" 林乔眼中精光一闪。本朝严禁民间私藏兵器,更别说与倭寇往来了。这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若能坐实此事,不仅盐改危机迎刃而解,还能为国家除去一大害。 "不要打草惊蛇。"林乔立即下令,"去找张御史,就说我有要事相商。另外,派人盯紧汪家的一举一动!" 次日深夜,张御史秘密来到林乔书房。听完汇报,这位铁面御史也难掩兴奋:"此事若真,当为国家立一大功!我即刻安排都察院精锐,配合你行动。" 三天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汪家大宅被官兵团团围住。当林乔和张御史带人冲入内室时,汪兆铭正与几个倭寇头目把酒言欢,桌上还摊着沿海布防图! 铁证如山,汪兆铭当场瘫软在地。连夜审讯后,这个盐商巨贾不仅供出了私通倭寇的罪行,还吐露了多年来贿赂官员、操纵盐价的种种黑幕。更令人震惊的是,名单上赫然包括孙侍郎和已经致仕的卢文焕! 这一案件震动朝野。皇帝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彻查盐商集团。借此东风,林乔再次上书,力陈盐政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次,再无人敢公开反对。 "林卿前番所奏,朕深思之,确为良策。"皇帝在乾清宫单独召见林乔时,语气中带着几分歉意,"即日起,全面推行新盐法,卿全权负责!" "臣领旨。"林乔深深叩首,心中却没有多少喜悦。这场胜利来得太过惊险,若非偶然发现汪家通倭,改革可能已经夭折。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在利益交织的官场,单有皇帝的信任还不够,必须有足以制敌的杀手锏。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盐改重新启动后,进展出乎意料的顺利。没有了汪家这个领头羊,其他盐商纷纷接受招标新制。更可喜的是,随着良商进入,盐价不升反降,质量却提高了,百姓交口称赞。 "一条鞭法"也在直隶地区重新推行,并逐步扩大到周边省份。赋役合一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而国库收入反而稳步增长。到了夏收时节,改革成效已经初步显现,连最顽固的守旧派也不得不承认林乔的能力。 这天,林乔正在衙门审核各地报来的新政成效,通政司送来一封特殊公文——广东市舶司奏报,有佛郎机(葡萄牙)商船请求扩大贸易,愿意以高出市价两成的价格采购生丝和瓷器。 "佛郎机人..."林乔若有所思。他在青山县时就听说过这些来自遥远西方的商人,他们驾驶巨大的帆船,带来各种奇珍异宝。可惜本朝海禁森严,只在广州一地允许有限贸易。 "007,调取近年海外贸易数据。"他心血来潮地命令道。 系统提供的数据让他大吃一惊:仅广州一地,官方许可的贸易额就高达每年数百万两白银!若开放更多港口,引入更多外商...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林乔脑海中形成:何不奏请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商民出海贸易?这不仅能增加国库收入,还能促进百业兴旺。当然,他知道这将触动比盐商更强大的利益集团——那些靠垄断对外贸易获利的权贵和保守派。 正当他沉思之际,小树兴冲冲地跑进来:"爹!看我从李兄那里得到什么?"孩子手中捧着一个精巧的铜制物件,上面有指针和复杂的齿轮。 "这是..." "李兄说是他爹从佛郎机商人那里得来的'自鸣钟',能自动报时呢!"小树兴奋地演示着,"爹,佛郎机人怎么会有这么精巧的东西?他们是不是特别聪明?" 林乔接过这个异国奇物,心中震撼。一个小小的计时器,工艺竟如此精湛,远超本朝水平。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开海的念头——固步自封只会落后,唯有交流才能进步。 当晚,他彻夜起草《请开海禁疏》,详细论述开放海贸的利处和具体措施。写完后,他没有立即上呈,而是先请张御史过目。 "林大人,此议甚好,但..."张御史看完奏折,面露难色,"海禁乃祖制,触动更大。眼下盐改初定,是否操之过急?" 林乔明白这是忠告。是啊,刚刚经历一场恶战,确实不宜立即开辟新战场。他将奏折锁入抽屉,决定等待更成熟的时机。 机会比预想的来得快。七月初,皇帝突然召集群臣,商议东南倭患问题。原来,尽管汪家伏诛,沿海倭寇活动却有增无减,甚至攻陷了几个卫所。 "诸位爱卿,可有良策?"皇帝忧心忡忡地问。 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增兵,有的建议筑城,但都需要巨额军费,而国库刚刚好转,难以负担。 林乔看准时机,出列奏道:"陛下,臣有一策,可消倭患于无形,且不需朝廷多费一钱!" "哦?"皇帝眼前一亮,"林卿快讲!" "倭寇之起,实因海禁太严。"林乔侃侃而谈,"沿海百姓以海为田,禁其生计,必铤而走险。若开放部分港口,允许商民合法贸易,则良民有路,倭寇自然消弭。且可设关征税,充实国库,一举多得!" 朝堂上一片哗然。开海禁?这可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 "陛下!"孙侍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海禁乃祖宗之法,岂能轻改?林乔此言,实为祸国之论!" "孙大人此言差矣。"林乔早有准备,"太祖定海禁,是因当时倭患猖獗。如今时移世易,当因时制宜。且有限开放,并非全废海禁,有何不可?" 双方激烈辩论,皇帝听得认真,却未当场表态。退朝后,林乔被单独留下。 "林卿,开海之议,朕甚感兴趣。"皇帝在御花园边走边说,"但兹事体大,需从长计议。卿可先拟详细条陈,朕将亲阅。" "臣领旨。"林乔心中暗喜。虽然没有立即批准,但皇帝显然对这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兴趣。 离开皇宫时,夕阳西下,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金色。林乔望着这壮丽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从青山县的小小知县,到如今参与国家大政的户部侍郎;从最初的农业改良,到现在筹划开海贸易...这一路走来,荆棘满途,却也充满意义。 回到吏舍,小树正在院中摆弄那个西洋自鸣钟,见他回来,兴奋地喊道:"爹!我把它拆开又装回去了,原来里面是这样的!" 林乔走近一看,钟表内部精巧的齿轮机构完全暴露,有些零件还被小树重新排列过。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被拆解过的钟表居然还在走动! "你...怎么做到的?"林乔难以置信地问。 小树歪着头:"就是看着它们怎么咬合啊。李兄说佛郎机人有专门讲机械的书,要是能读到就好了..." 林乔突然意识到,儿子展现出的这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动手能力,或许正是这个国家最需要的品质。固步自封的时代即将过去,未来的世界,属于那些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 夜深人静,林乔再次提笔,精心完善《请开海禁疏》。这一次,他加入了更多具体措施:选择几个港口有限开放;设立海关征税;组织船队出海贸易;甚至建议设立翻译馆,学习西洋先进技术... 窗外,一弯新月挂在天际,清冷的月光洒在纸上,映出他坚定有力的字迹。这不仅仅是一份奏折,更是一个关于国家未来的梦想。 无论前路多艰,他都将一往无前。喜欢快穿局女员工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快穿局女员工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苟剧情的古言虐文女七号 苏家嫡女强势归来 茅山讨债人 一笔玫瑰 穿成农家小福宝,逃荒路上被团宠了 这个农女不好惹 玄学大佬她宠夫无度 离婚後,神豪身份曝光了 性福仙路 幽幽萱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