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谋生(1 / 1)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窑洞的缝隙洒进来时,林乔已经穿戴整齐。他小心翼翼地从木箱底取出那件深蓝色长衫——这是用卖草鞋的钱特意扯布做的,为的就是今天这个重要日子。 "爹,你真要去当先生吗?"小树揉着惺忪的睡眼,从草铺上爬起来。 林乔系好衣带,转身摸了摸儿子的头,"是啊,今天爹要去县学应试。若能被录用,每月就有固定俸禄了。" 小树眼睛亮了起来,"那是不是就能天天吃白面馍馍了?" "馋猫。"林乔笑着捏了捏他瘦了不少的小脸,"等爹领了第一份俸禄,就给你买肉包子吃。" 窑洞外,林萱早已准备好了简单的早饭——杂粮粥和一碟咸菜。见兄长出来,她眼睛一亮,"哥,你这身真精神!像个真正的读书人!" 林乔有些不好意思地整了整衣襟。二十五岁的他身姿挺拔,穿上长衫后更添几分儒雅气质,完全看不出是个逃荒而来的农家子。 "007,调出《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的全部内容。"他一边喝粥,一边在脑海中命令道。 "资料已准备就绪。提示:根据历史数据,本时代蒙学教育还包含《弟子规》《朱子家训》等内容。"系统的声音冷静地回应。 林乔暗自点头。在快穿局的任务经历中,他曾穿越到一个书院山长身上,对古代教育体系了如指掌。今天去县学应试,他至少有八成把握。 饭后,族人们陆续聚到窑场空地上为林乔送行。王大山拍了拍他的肩,"乔哥儿,咱们林家能不能在这里真正站稳脚跟,就看今天了!" "哥,加油。"林萱为他理了理衣领,眼中满是期待。 林乔深吸一口气,向县城方向走去。青山县城的早晨比乡村热闹得多,街道两旁摆满了各色早点摊子,香气扑鼻。他强忍着腹中饥饿,径直朝城东的县学走去。 县学大门前,一个穿着褐色长袍的老门房拦住了他,"这位相公,有何贵干?" 林乔拱手行礼,"在下林乔,听闻县学招募蒙学先生,特来应试。" 老门房上下打量他一番,见他举止有度,便点点头,"随我来吧。" 穿过一道回廊,林乔被带到一间宽敞的厅堂。厅内摆着几张书案,上首坐着一位五十多岁、面容严肃的男子,头戴儒巾,身着青色长袍——想必就是县学教谕张明远了。 "学生林乔,拜见教谕大人。"林乔恭敬地行了一个书生礼。 张明远微微颔首,"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回大人,学生原是西边林家村人,因避灾荒来到贵县。"林乔如实回答。 "可曾进学?师从何人?" 林乔早有准备,"家父在世时曾请过西席,学生随学了几年。后因家道中落,未能继续。" 这半真半假的回答似乎让张明远满意——既表明他有基础,又解释了他为何没有功名。老教谕从案上拿起一本书,"《论语·学而》篇,讲解一下'君子务本'四字。" 林乔清了清嗓子,从容道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言君子为学,当致力于根本..."他将自己在快穿局任务中学到的儒家经典解读娓娓道来,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引申出为学做人的道理。 张明远眼中闪过惊讶,又连续考了几段不同经典,林乔都对答如流。最后,老教谕拿起一本《三字经》,"蒙童初学,当如何教授此书?" 这是考验教学法了。林乔略一思索,"学生以为,蒙学教育当循序渐进。先识字,后明义。可配合故事、歌谣,使童子乐学..."他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了一套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张明远听完,沉默片刻,突然问道:"你既通经义,为何不去考取功名,反来应聘这蒙学先生?" 林乔坦然相告:"实不相瞒,学生现为族人首领,五十余口衣食所系,无暇他顾。且学生以为,启蒙教育乃百年树人之基,意义非凡。" 这番话说得诚恳而有见地,张明远终于露出满意的神色,"明日卯时到学,先试用一月。月俸一两银子,教两个班,每班二十人。" 林乔大喜,深深一揖,"多谢教谕栽培!" 走出县学时,林乔的脚步轻快了许多。一两银子相当于一千文钱,比编草鞋收入稳定多了。更重要的是,有了县学先生这层身份,林家在青山县的地位将大不相同。 他没有直接回窑场,而是拐去了市场,用身上最后的三十文钱买了一小条肉和几个鸡蛋。今晚,该让族人们尝点荤腥了。 当林乔回到窑场,宣布自己获得教职的消息时,整个林家沸腾了。妇女们围着那块肉啧啧称奇,孩子们盯着鸡蛋流口水,男人们则拍着林乔的肩,满脸自豪。 "咱们林家出先生了!"堂叔林老四激动得胡子直颤,"祖宗保佑啊!" 林乔的母亲——一个瘦小的老妇人抹着眼泪,"他爹要是在天有灵,该多高兴啊..."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晚,窑场飘起了久违的肉香。林乔将那一小条肉切成薄片,和野菜一起煮了一大锅汤,每个族人都分到一片肉和一点蛋花。虽然分量少得可怜,但已经是逃荒以来最丰盛的一餐了。 饭后,林乔召集族中几个识字的年轻人——林小河、王大山和堂弟林松,开了个小会。 "从明天起,我白天在县学教书,晚上回来教你们。"他认真地说,"要想在这里真正立足,咱们林家必须多出几个读书人。" 几个年轻人面面相觑。王大山挠挠头,"乔哥儿,我都二十多了,现在读书是不是太晚了?" "不晚。"林乔坚定地说,"识字明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你们学会了,再教给孩子们,一代代传下去。" 看着他们似懂非懂的样子,林乔从怀中掏出几本简陋的册子——这是他这些天晚上熬夜用芦苇纸做的识字本。 "先从《千字文》开始,每天认十个字。" 就这样,林家的"夜校"悄然开课了。而林乔的教学生涯,也出乎意料地顺利。 县学的蒙童们很快喜欢上了这位新先生。与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老学究不同,林乔的教学生动有趣。他编儿歌帮孩子记字,讲故事来解释典故,甚至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辅助教学。一个月后,学生的识字量明显提高,连最调皮的孩子也能背出大半本《三字经》了。 张明远暗中观察了几次课后,彻底放下了心。试用期满那天,他不仅正式录用了林乔,还将月俸提高到一两二钱。 "林先生,你虽无功名,但教学有方。"老教谕难得地露出微笑,"下个月县里乡绅们要考察义塾,你好好准备。" 这是个重要的信号——如果能得到乡绅们的认可,林家在青山县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与此同时,林家的编织生意也在扩展。在与渔村和解后,林乔提出了一个互利的新方案:林家妇女帮渔村修补渔网,渔村则以低价卖给林家鲜鱼。 "哥,这么多鱼,吃不完会坏的。"当林乔第一次带回十几条大鱼时,林萱担忧地说。 林乔笑了,"谁说都要现在吃了?可以做成鱼干啊。" 在007的指导下,林乔教会了族人制作鱼干的方法。他们将鱼剖开洗净,用盐腌制后挂在芦苇架上晾晒。不出三日,鲜鱼就变成了能长期保存的鱼干。 "这鱼干比鲜鱼轻便,能卖到更远的地方。"林乔对妹妹说,"萱儿,我想把这生意交给你打理。" 林萱惊讶地瞪大眼睛,"我?可我一个妇道人家..." "你手巧心细,算账也比大锤哥他们强。"林乔鼓励道,"再说,这主要是妇女们的活计,你管着正合适。" 于是,林家有了第二项产业——鱼干加工。林萱展现出惊人的管理才能,她将妇女们分成几组,有的负责清洗,有的负责腌制,有的负责晾晒,效率大大提高。晒好的鱼干一部分卖给隆昌号,一部分由王大山带到邻县去卖,利润比草鞋还高。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家的积蓄渐渐增多。林乔用第一个月的俸禄买了一套像样的文房四宝,剩下的钱全部交给堂叔保管——那是将来买地的基金。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时,危机悄然而至。 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林乔刚下课走出县学,就被隆昌号的伙计拦住了。 "林先生,掌柜的让我告诉您,从明天起,草鞋和鱼干的买卖要停了。"伙计神色尴尬地说。 林乔心头一震,"为何?是我们的货有问题?" 伙计四下张望,压低声音,"不是货的问题...是周员外放了话,说你们林家人来历不明,货物也不干净。几家大户都表示不再买您家的东西了..." 周员外?林乔在脑海中快速搜索这个信息。007立刻回应:"周世仁,青山县最大地主,拥有城西千亩良田,与县丞关系密切。" 林乔谢过伙计,心事重重地往回走。他早该想到的——林家作为外来者,发展得如此顺利,必然会触动当地势力的利益。只是没想到打压来得这么快,这么直接。 回到窑场,坏消息已经传开了。族人们聚在一起,神情惶恐。林萱眼睛红红的,显然哭过。 "哥,怎么办?"她哽咽着说,"周家不仅断了我们销路,还威胁渔村不准再卖鱼给我们..." 王大山一拳砸在墙上,"这帮狗娘养的!明着欺负外乡人!" "乔哥儿,要不我们去找县丞评理?"赵大锤提议。 林乔摇摇头,"周家与县丞交好,我们贸然去告状,只会自取其辱。" "那总不能坐以待毙吧?"林小河急道,"没了这两项收入,光靠你教书的俸禄,怎么养活这么多人?" 窑洞里一片沉默。所有人都看着林乔,眼中满是依赖和期待。这一刻,林乔深深感受到作为领袖的重担。他不能慌,更不能倒下——五十多口人的生计,全系于他的决断。 "大家别急。"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天无绝人之路。周家能断我们现有的销路,断不了我们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产品?"林萱疑惑地问。 林乔走到一堆芦苇前,拿起几根芦花,"你们看,这芦花柔软透气,若是做成枕芯,应该比荞麦皮的更舒适凉爽。" "芦花枕?"王大山挠挠头,"这能卖钱?" "试试就知道了。"林乔胸有成竹地说,"萱儿,你带妇女们连夜赶制几个样品。明天我去拜访张教谕,看他能否帮忙推广。" 第二天一早,林乔带着两个精美的芦花枕来到县学。张明远正在书房批改学生作业,见林乔进来,抬头问道:"林先生有事?" 林乔恭敬地行礼,然后拿出芦花枕,"教谕大人,这是学生族人用江边芦花制作的新品,柔软透气,夏日使用尤为凉爽。特来献给您试用。" 张明远接过枕头,摸了摸,果然手感异常柔软舒适。他略显惊讶,"此物倒是新奇。你们林家手真巧。" "不敢当。"林乔谦虚地说,"只是为谋生计,不得已而为之。说来惭愧..."他故意欲言又止。 "嗯?有何难处?"张明远果然追问。 林乔这才将周家打压之事委婉道来,但只说是"生意上的竞争",并未直接指责周家。 张明远听完,沉思片刻,"周世仁此人...确实有些跋扈。"他拍了拍芦花枕,"这样吧,下月初五是我老妻寿辰,届时县里不少乡绅会来贺寿。我可安排你带些芦花枕来展示。" 林乔大喜,深深一揖,"多谢教谕成全!" 离开县学后,林乔直奔窑场,召集所有妇女加紧制作芦花枕。他亲自设计了不同款式——有的绣着吉祥图案,有的加了安神的草药,有的甚至缝制了可拆卸的枕套。 与此同时,他也没放弃草鞋生意。在007的提示下,他开发了几款"高端"草鞋——鞋底加厚,鞋面编织精细,还点缀着彩色芦苇编的小花。这些鞋子不再走低价路线,而是瞄准县城里的富裕阶层。 "这么贵的草鞋,会有人买吗?"林萱看着哥哥给新鞋定价五十文一双,惊讶地问。 林乔神秘一笑,"等着看吧。" 五天后,张教谕夫人的寿宴上,林乔带着二十个精美芦花枕和十双"豪华版"草鞋亮相。这些新奇实用的物品立刻引起了来宾们的兴趣。当张明远当众试用并称赞后,乡绅们纷纷掏钱购买。更妙的是,县丞夫人看中了一双草鞋,当场买下。 "林先生,没想到你除了教书,还有这般巧思。"县丞意味深长地说,"周员外前日还说你家人不务正业呢。" 林乔不卑不亢地回答:"回大人,我林家逃荒至此,只求一席安身之地。族人日夜劳作,不敢有丝毫懈怠。若有得罪周员外之处,还望海涵。" 这番话既表明了立场,又给了县丞台阶下。县丞点点头,没再多言。 宴会结束后,林乔带回了一个半好消息:芦花枕和高端草鞋打开了新市场,周家的打压算是被破了一半;但县丞暗示,周家对城西那片荒地也有兴趣,林家想买地,恐怕没那么容易。 "哥,咱们斗得过周家吗?"回窑场的路上,林萱忧心忡忡地问。 林乔望着远处暮色中的城墙,轻声道:"不斗,只争。争一个安身立命的机会。" 当晚,林乔在油灯下写写画画到深夜。他设计了一个三年计划:第一年立足,第二年买地,第三年建房。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现有的编织和鱼干生意外,还需要更多收入来源。 "007,检索适合本时代背景的低成本高利润手工业。"他在脑海中命令道。 "建议:造纸。本地芦苇资源丰富,可制作芦苇纸。历史数据显示,纸张在科举考试季节需求量大,利润率高。" 林乔眼睛一亮。是啊,怎么没想到造纸?青山县周边芦苇取之不尽,而县学、衙门和商户对纸张的需求量很大。若能造出质量尚可的廉价纸,不愁没有销路。 第二天,林乔召集了几个手巧的族人,开始试验造纸。根据007提供的技术,他们将芦苇浸泡、捣碎、蒸煮,制成纸浆,然后抄纸晾干。最初的几次尝试都失败了——纸张要么太厚,要么一碰就碎。但经过十几次改进后,他们终于造出了第一张像样的芦苇纸。 虽然质地粗糙,远比不上上等宣纸,但胜在价格低廉,适合日常书写。林乔带着样品去找张明远,老教谕试用后,当即订了五十刀,用于学生习字。 "此纸虽糙,但价廉物美,正适合蒙童练字。"张明远捻须道,"林先生,你总能给人惊喜。" 就这样,林家有了第三项产业——造纸。虽然每刀纸利润不高,但胜在量大稳定。林乔将这项新业务交给了堂弟林小河负责,自己则专注于教学和整体规划。 一个月后,林家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芦花枕在县城打开了市场,高端草鞋成为一些富户的新宠,鱼干生意也通过王大山在邻县找到了新买家。加上造纸的收入,他们终于开始有了一些积蓄。 然而,林乔清楚,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买地。没有土地,林家就永远是无根的浮萍。而要想从周家这样的地头蛇口中夺食,光靠小打小闹的生意是不够的。 一个雨后的傍晚,林乔独自登上窑场后面的小土坡,眺望城西那片荒地。夕阳下,那片长满野草的土地泛着金色的光芒。那里将是他为族人建立新家园的地方,也是林家真正扎根青山县的开始。 "007,"他在心中问道,"计算一下,以我们现在的收入速度,多久能攒够买下那片地的钱?" "根据目前收入和地价估算,至少需要八个月。"系统冷静地回答,"前提是周家不从中作梗。" 林乔抿了抿嘴。八个月...太久了。他需要更快积累资金的办法。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送上门来。第二天一早,县衙来了个差役,说县丞大人要见他。 (求发电啦)喜欢快穿局女员工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快穿局女员工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苟剧情的古言虐文女七号 苏家嫡女强势归来 茅山讨债人 一笔玫瑰 穿成农家小福宝,逃荒路上被团宠了 这个农女不好惹 玄学大佬她宠夫无度 离婚後,神豪身份曝光了 性福仙路 幽幽萱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