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房的墙根排着一熘大大小小的缸,米、面、豆等粮食应有尽有。 赵元仪刚才打扫灶房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些东西。 紧接着,赵元仪就是无比庆幸:幸好我聪明,主动提出来照顾婶娘。 她愈发觉得来婶娘家是自己今生所做的最聪明的选择。 知道婶娘病弱,别说干活了,就是灶房的烟熏火燎,婶娘也受不住。 自己则系好围裙,开始在灶台前忙个不停。 顾倾城半真半假的说着。 半个时辰后,蒸笼热气蒸腾,一股浓郁的枣香开始在灶房飘散。 赵元仪先给顾倾城盛了一盘儿,接着又给赵青云、赵青松和狗蛋儿堂兄弟三人送去了一大盘。 顾倾城小口小口的吃着,内心很是满足。 赵元仪没有读过书,所以说不出赏心悦目、秀色可餐之类的成语。 “元仪,趁着热,你也吃啊!这蒸糕,若是凉了,就不好吃了!” “好,婶娘!” 赵元仪眉眼间都是满足的幸福感。 顾倾城吃了两块,就停了手。 “好!” 男主极品亲娘(二十七) 她懂得敦亲睦邻的道理。 但,家里穷啊,她们就忍不住要算计。 赵元仪今年十四岁了,懂了道理,脸皮儿还薄,还做不到阿婆、阿娘的厚脸皮。 等赵元仪嫁了人,日子若是艰难,她极有可能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不过,现在的赵元仪,没嫁人,还来到了有钱大方的三婶娘身边,她可以按照自己通晓的道理行事! 因为刚才郑先生的娘子万氏主动过来打了招呼,还热情的帮忙介绍周围的情况。 “万娘子好,我是隔壁顾娘子的侄女儿,我叫赵元仪!” 她学着顾倾城的模样,虽然腼腆,却还是主动进行了自我介绍。 “婶娘教我做了些蒸糕,特意给您送来一份,还请您不要嫌弃!” 常年被晒而有些黑的脸颊,微微泛着红晕。 赵元仪的仪态,算不得多优秀,可也没有太拉胯。 很显然,隔壁这家也是个有些讲究的人家。 还有赵元仪的名字,嘶!一个乡下女孩儿,居然给娶了这么好的名字。 “怎么会嫌弃?我在隔壁都闻到枣子的甜香了,正想着要不要去铺子买些蒸糕回来,可巧你就送了来!” 她客气的跟赵元仪寒暄,顺便打听一些消息—— 父母嘛? “是我婶娘取的。我婶娘小时候读过书,我堂弟是白云书院的学生。” 万氏一开口,她就急切的说了出来。 所以,只是送个蒸糕,并等万氏盛了一盘蒸包子的功夫,赵元仪就把自家的情况说了个七七八八。 “我夫君姓郑,在白云书院教书。” “我平时都在家,你家婶娘若是得闲了,可以来我家寻我聊天……” 赵元仪赶忙答应着,然后捧着一盘包子便回到了家。 望着赵元仪的背影,万氏轻声说了一句。 或许病弱了些,或许不够能干,但只这份心性就足以让人敬重。 七岁的小女娃儿,拿着切好的红枣糯米糕,一边吃着一边夸奖。 万氏从赵元仪口中套了话,知道这蒸糕是赵元仪这个小姑娘做的。 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指甲缝里没有污渍,也没有随便吐痰、擤鼻涕等不良习惯。 若赵元仪不够注意卫生,万氏会把东西收下,但绝不会让儿女们吃。面只是小康人家,家里只有一个举人在书院做先生。 郑先生身体不太好,考进士的时候险些死在考场上。 幸而家里不靠他光宗耀祖、顶门立户,家人们索性让他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个富贵闲人。 他们一家,根本不靠着郑先生的束修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