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回应以观众的,有且仅有一片无边无际的黑暗。 乐池中忽然传出级进下行的音阶。 这是第二幕的前奏曲。 它篇幅极短,先是同此前的“特里斯坦和弦”与“欲望动机”运动方向相反,形成对峙...... 可短短2小节后,就变为更急促的八分音符,不受控制地往上方变化发展而去,暗示男女主角此前受到世俗约束的欲念,出现了失控的迹象。 这无疑巧妙地实现了,对之前二人共饮魔药剧情的“前情回顾”功能。 幕启。 夜幕降临的皇宫,晦暗危险的花园,哔剥燃烧的火把。 以及......时不时在云层中显现的“月光”,和偶然从远方黑雾中无意扫射过来的、来自巡逻的御林军“探照灯”似的强光! 原来那日娶亲帆船抵达康纳尔王国后,一切表面如常,马克国王为远道而来的大家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以上等的条件安置了众人。 当然,于情于理,使者和公主不会有什么联系。 两人虽住在同一皇宫,却已分隔多日,忍受着思念的痛楚和道德的煎熬。 但这一晚,机会到了,也再难以忍耐! 马克国王外出夜间狩猎,两人在伊索尔德被赐住的花园里,约定以火把熄灭为信号私自幽会! 这就是第二幕的剧情! 这一幕的布景纵深之丰富,细节之程度,同样令观众咂舌。 光是灯光的设置,就有模拟自然月光的冷光源,模拟黑暗中花园水汽的煤气灯+喷雾,隐喻世俗力量压制的御林军巡视灯光,以及......两人幽会的信号火把,等等等等! 马莱十分清晰地记得范宁对这一幕的独特指示。 “把握两个重点。” “一个是黑夜/白昼的哲学意象;另一个是‘火’,或者‘火把’的隐喻!” “你的设计理念须将‘黑夜/白昼”的哲学思考贯穿于这一幕始终......嗯,其实按照雅努斯宗教文化的传统,‘无尽的黑夜’多少是带着消极意味的,但这部足以定论浪漫主义时代的乐剧必须一反传统——‘黑夜’变成了一个可以包容男女主角爱情与‘自我意志’的积极意象,而‘白昼’则象征着社会的职责与道德层面的评价标准,是‘世界意志’的投射......” “至于‘火’,或者‘火把’......火是远古先祖发明的最伟大成就之一,在第2史早期,介壳种与巨龙存世的年代,人类地位卑微,生活在黑暗中,跪着吃喝东西......后来有见证之主教导他们追奉启明,他们就有了火......” “但火也是个微妙的东西,从功能上看,它是为‘黑夜’照明用的,被照亮的‘黑夜’或许不再是‘黑夜’,但也不能算是‘白昼’,成了另一种更神秘的状态......火既给予人类光明和温暖,同时因其建立起的社会,又可能呈现出文明秩序下的另一种压抑、痛苦,甚至是毁灭......它既是助力,又是帮凶......” 在马莱看来,自家的范宁老板似乎对“黑夜与白昼”的哲学异常感兴趣,或者只是将“白昼”视为一个附属物、一个对比状态的话,这种哲学就叫做“黑夜”哲学! 马莱记得范宁当时聊到兴致所至,甚至说自己未来如果有兴趣、有机会,可能会单独写一部交响曲来探讨“黑夜”哲学! 因此,基于以上的指摘,在第二幕第一场“火把的警告”中,马莱为燃烧和熄灭的火把赋予了两种明确不同的象征意味! “熄灭火把”是伊索尔德与特里斯坦约定幽会的暗号,观众通过一系列布景和光影的启示,很快就把握到了其中的一个微妙矛盾之处!—— 黑夜的舞台不可视物,如果黑暗持续,那么两人将无法实现幽会,但如果点亮火把并在火光下幽会,也会用不了多久就被发现!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又点燃,又熄灭。 所以一方面,火把的照明是二人爱情的希望,但同时,熄灭火把的信号又是希望破灭的预兆! 某种不可调和的二元论哲学,竟然在这么简单的一个道具启灭之间,就实现了深度的统一! 乐队模仿狩猎号角的回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 圆号声部以反向卡农的手法,将空间的纵深感无限无限地拉长...... “你还能听见他们吗?声音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伊索尔德站在花园中急不可耐地开口。 “他们还在附近,声音在这听得很清楚。”布朗甘妮醇厚的女中音中带着一丝警觉。 乐队危机四伏的对位声部涌动中,两人再次东张西望。 见女主执念越来越重的样子,布朗甘妮又恳求唱道: “若是爱神阴险的魔药,熄灭了你理性的光芒, 若是你实在无法看到,我所给你的警告, 此刻,就这一次,听听我的请求吧! 那亮光能预示危险,就今天,今天!不要将那火把熄灭!”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随着布朗甘妮的恳求,乐池之中却再次喷涌出“特里斯坦和弦”,伊索尔德歌颂起爱之女神,歌颂起她心中的欲念—— “我胸腔中的余烬被她点亮,让我的心仿佛火焰在灼烧; 如白昼般,她在我的灵魂欢笑; 爱之女神期待着黑夜来到; 在那里,她夺目般地闪耀!” 她先是张开双臂,眼神灼灼。 声线在高音区游走时,竟能依旧稳定保持丝绸般的柔滑质地。 随即又俯下身子,坚定地对女仆发号施令: “你去那里的塔楼,留神注意情况! 这亮光即便是我的生命之光,我也将笑着,毫不犹豫地熄灭它!” 随着女高音飙升至一个激动的高点,双簧管开始高音区吹响“火炬动机”。 阴森而飘忽不定的音型,将音乐过渡到了第二幕第二场——“夜之二重唱”的序奏部分! 舞台远处,特里斯坦躬腰张望,借着夜幕快速穿梭树林而来! 乐队之中,大量代表二人逐渐膨胀爱欲的主导动机,接连轮番出现! “伊索尔德焦虑动机”、“夜晚的召唤动机”、“揭晓者动机”、“爱的和平动机”...... 尽管形态众多,却始终绕不过《前奏曲》定下的宿命,皆为“特里斯坦和弦”前后线条的延伸发展...... 是的,在全剧的所有关键部位,这一和弦总是不失时机地出现,或在前景,或在背景,配合戏剧情境的改变,不断变换着音高、音区和配器色彩,要么焦灼,要么酸楚,要么带着不祥的警告,或者,在悲怆中暗含甘美的甜蜜!...... 观众以“特里斯坦和弦”为切入口,逐渐理解了更多,理解了“主导动机”作曲手法这一历史性的创举! “简而言之,每个‘主导动机’都实现了,将一类特定的角色形象、思想或情绪,用一组简明短小的音符,高度地概括出来!......” 作曲者和乐评家们飞速地在记录本上书写。 “如此,当某一‘主导动机’在戏剧中响起时,观众就能第一时间对应联想到特定的人物形象或情绪......而如果多个‘主导动机’用复调技巧组合起来,那么这些人物的互动也就必然栩栩如生了起来!......” “这种技巧究竟是怎么想到的!?我能不能理解为,范宁在试图将每一种‘世界表象’的事物,都找到一组‘世界意志’的语言——作为本质的音乐符号——给它高度地、神秘地概括了出来!?!?......” 下一刻,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线条叠合在一起,向上二度作音阶式级进爬升。 “伊索尔德焦虑动机”第4次向上变化重复之时,渴望见面的焦虑心情被描绘得愈发强烈,小提琴声部呈现起紧张而危险的切分节奏。 第12次向上重复之时,这种危险切分节奏逐渐向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传导。声部加入了“伊索尔德焦虑”动机,伊索尔德焦急不安的欲望情绪进一步升级! 某一个濒临崩溃的高点,忽然整个乐队的强奏戛然收束—— “伊索尔德!”“特里斯坦!” 人声的呼唤终于进场,男女主角在这个夜晚见面了! (本章完)喜欢旧日音乐家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旧日音乐家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