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唐末时步兵的素质比较高,各个藩镇也有部分骑兵。
比如,昭义镇(今上党一带)自己就养马,甚至打出了品牌,每年还给朝廷送马五百匹。
蔡州有龙陂监。
陕州有牧场。
襄阳、淮南甚至福建都有牧场。
钱镠直接在杭州城外养马三万匹。
等等。
中原遍地牧场,各个藩镇养马数量难以统计。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草原骑兵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还经常被痛打。
但在西晋这会,作用还是很大的,因为步兵大多数都是临时拉起来的,又承平多年,还没有职业化,对付这些草原骑兵就难了。
其次,石勒的骑兵数量,是史书明载。
在309年,有记录石勒帐下三万骑。
在310年,围攻洛阳时二万骑。
数字为什么会变化?其实就是这个原因,这不是他养的职业化部队。
有可能是匈奴朝廷配属给他指挥的,战斗结束后归建。
有可能是临时招募的,打完仗,“合同”结束,走了,回家了。
也有可能是石勒出不起赏赐,提前终止合同,解散。
这三万人里面,最多一半是他长期控制的。
注意,长期控制也不是养兵。
部落有各自的生活,平时都是农民、牧民。
这个阶段,已经有大量杂胡到河北游牧、游耕或者定牧、定耕了。
跟着乞活军来陈留、梁国的乌桓人,也是这种性质、
石勒只要有钱,或者口才够好,别说两三万骑,五万骑、十万骑也不无可能,只要你支撑得起。
最后提另外一种情况,即草原如果统一在一个政权下,会怎样?
如果遇到匈奴、突厥、回鹘、蒙古这种建立草原帝国的政权,你招诱杂胡就没那么容易了——多说一句,柔然、鲜卑、契丹这种连草原都没统一的政权,真称不上草原帝国。
以回鹘为例,他们在各个附庸部落都派有官员,征税征兵,甚至监视。
回鹘崩溃后,原本被回鹘奴役的契丹是怎么做的?
耶律氏贵人与监视他们的回鹘述律部联姻,阿保机的妻子月理朵就出身回鹘述律部,月理朵的爷爷、父亲在回鹘汗国都是中高层官员(梅录之类)。
回鹘有明确的官制、兵制和财政制度,有自己的文字,该国的很多官名、制度,契丹起势大量借用。
统一和分裂的草原,是两回事。
西晋末年的草原,就是分裂的。
各个部落可以今天投鲜卑,明天投匈奴,后天投晋,这并不奇怪。
这些杂胡部落的丁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雇佣兵”。
只不过这种雇佣兵,经常拿不到钱,甚至要为宗主白打仗。
受不了怎么办?受不了就走啊。
历史上契丹在东北崛起,三十姓鞑靼就受不了了,天天被征兵打仗,于是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西迁,从中国东北迁徙到了中亚、北亚一带。
人走了以后,空出的草场往往会给别的地方迁徙来的部落占据。
迁徙,本来就是草原常态。
先写这么多,再打一次广告,上本书主角在边地,接触草原比较多,有关草原部落的章节也多,有空可以看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