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个报道,内心实在是堵得难受!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学生绝非个例。在当今社会,有很多学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他们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品德和责任感的培养,如同只看到了花朵的娇艳,却忽略了根茎的重要性。在他们的心中,自己永远都是要干大事业的人,那些粗糙、琐碎又毫无技术含量的活儿,就应该让那些愚笨的、不聪慧的人去处理。他们坚信自己即便一屋不扫,也必定能够扫天下!想要低调,奈何实力不允许啊!其狂妄之态,简直令人发指!
这些幼稚且可笑的狂言、疯话,自然无需耗费精力去争辩。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一个没有责任感和品德的人,即使拥有再高的智商和才华,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如同没有根基的大厦,终究会在风雨中崩塌。我们应该让学生们明白,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成绩,更取决于品德和责任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责任感,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黑暗的夜空。
这不禁让我蓦然想起了《论语·子罕篇》中的一句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里的“鄙事”,指的便是那些细微的小事、繁杂的杂活、粗重的粗活以及肮脏的脏活等等。众人对孔子的生平都比较熟悉:他年少时家境贫寒,曾做过吹鼓手,还从事过诸多的粗活、累活以及脏活!曾经在鲁国权臣季氏家中担任过委吏、乘田之职,也就是仓库管理员和饲养室管理员。
尽管只是卑微的小差役,孔子却并未嫌弃职位的低下,反而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地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管理仓库时,他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明明白白,那账目如同清晰的地图,一目了然;管理牛羊时,他将牛羊喂养得健壮肥硕,那牛羊如同草原上的骏马,生机勃勃。这一切都让东家极为满意,完全称得上是称职尽责。孔子的这种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而这句话,乃是孔子说与子贡的。只因子贡觉得孔子是天生的圣人,所以才知晓诸多的道理。然而孔子的意图在于强调自身的能力,源自于从事各种粗活即“鄙事”时的珍贵经历,是从底层一步步历练起来的,并非天生就是圣人。再者,《孟子》中亦有记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大家瞧瞧,除孔子之外,还有如此众多曾有过做“鄙事”经历的名人。
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候,社会结构如同复杂的迷宫,人们主要以部落为单位生活,各个部落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如同汹涌大海中的波涛,相互激荡。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是人们生存的主要方式,人们如同勤劳的蚂蚁,依靠简陋的工具,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抗争。那土地如同沉默的巨人,见证着人们的汗水与努力。
在这个时代,部落首领的地位至关重要,如同大厦的栋梁。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能够带领部落成员应对各种挑战,如同勇猛的将军带领士兵冲锋陷阵;还需要有高尚的品德,赢得众人的尊敬和信任,如同明亮的灯塔,为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脱颖而出,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闪耀。
舜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家境贫寒,那贫困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他们的生活。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性格顽固,如同坚硬的石头,难以改变。舜的母亲早逝,后母对他十分苛刻,那苛刻如同尖锐的荆棘,刺痛着他的心灵。弟弟象也常常欺负他,那欺负如同冰冷的寒风,让人感到刺骨的寒冷。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舜却没有变得怨恨和自私,如同在暴风雨中依然挺拔的大树。相反,他以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对待家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顾他们,那善良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家人的生活。
舜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勤劳品质,如同不知疲倦的耕牛。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前往田间劳作,那身影如同坚定的战士,向着目标前进。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他都从不间断,那坚持如同顽强的磐石,不可动摇。他用自己的双手开垦土地、种植庄稼,为家庭的生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那努力如同汹涌的河流,奔腾不息。在田间的日子里,舜学会了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他了解了土地的脾气,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那规律如同神秘的密码,等待着他去解读。他深知,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丰收,才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那生活如同美丽的画卷,等待着他去描绘。
除了勤劳,舜还非常善良,如同纯洁的天使。他对待邻里乡亲总是充满关爱和帮助,那关爱如同温暖的春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灵。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那援手如同坚实的桥梁,连接着人们的心灵。他帮助老人砍柴、挑水,帮助生病的人采药、治病,那帮助如同甘甜的泉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他的善良之举赢得了周围人的赞誉,大家都对他充满了敬意,那敬意如同高耸的山峰,令人仰望。
在艰苦的生活中,舜还培养了坚韧的品质,如同钢铁般坚强。面对家庭的困境和外界的压力,他从不退缩,始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那道路如同崎岖的山路,充满了挑战。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价值如同璀璨的宝石,散发着光芒。